分享

阿拉善和硕特旗的六处王府

 戈壁风神 2024-08-09

原创作者:斯琴别立格

阿拉善和硕特旗族源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和罗理为了躲避战争,1677 年(清圣祖康熙十六年),被迫与弟兄11人率部万余户,离开额鲁特家乡,从乌鲁木齐附近的天山以北的游牧地,一路向东到哈密,又从哈密向东南方向经过茫茫戈壁和崇山峻岭,终于来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布隆吉尔草原(今一部分称布隆吉,为今甘肃瓜州县属地,布隆吉尔草原应包括现在的布隆吉、双塔等周边地区)。后避居夏日塔拉草滩(黄草滩)即今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夏日塔拉草原,这里也即祁连山北麓和焉支山东南侧水草茂盛丰美的天然牧场之一。

和罗理原打算到可可淖尔(青海)投靠自己的兄弟们,但又担心走缺水少草、路途遥远的边外之地,便请求清廷守边官员,欲从内陆借道而行。然而,在得到由水泉(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入关的准许之后,和罗理迟迟未从夏日塔拉动身,后听到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势力扩张到布隆吉尔的消息,这才慌忙由双井(今甘肃省金塔附近)出关游牧到额济纳河、阿喇克鄂拉(今龙首山)以及黄河西套地区(今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地区)驻牧。

1681年,因部下违规劫掠乌拉特部牲畜人口,为了取得清朝政府的谅解,派人进京纳贡请罪,并要求在宁夏互市贸易。1685年冬,和罗理亲率780人的使团赴京,清王朝派员到芦沟桥迎接,康熙皇帝单独接见和罗理。1686年和罗理等再次至京,奏请归顺。清王朝允许阿拉善地为和罗理所部驻牧地区。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清廷把贺兰山以西、黄河以北,宁夏、甘肃边外地界,封给和罗理、罗卜藏衮布部众的牧地,授内蒙古四十九旗之例,置旗编佐领,赐印授札萨克,封和罗理为多罗贝勒。因为阿拉善地区紧扣河西走廊咽喉,战略位置重要,并且对阿拉善和硕特部众的安置也关系卫拉特地区的团结与稳定,所以阿拉善和硕特旗作为“特别旗”,上不设盟,直属朝廷。

(一)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一处王府

——泽勒毛道王府(1698-1704年)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九月二十三日,和罗理等人跨过黄河到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境内阿尔布斯山以南一个叫做“栋素海”的地方接受康熙皇帝的圣旨,清王朝将和罗理册封为多罗贝勒,授扎萨克印,正式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1698年和罗理在巴彦乌拉山西段娜仁哈日北麓,名叫泽勒毛道的地方(东经105°0′53″、北纬39°26′29″),建立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一个王府。

王府设在泽勒毛道这七年间,和罗理对所属部下进行了户籍登记,实行千户制并任命协理、章京、笔贴式、拨什库等部分官员,建立了所有18—45岁男丁必须入伍当兵,缺漏补齐的制度,并在全旗设立了七个苏木(当时“苏木”为军事编制单位),每个苏木编制兵员不得少于150人的兵役制度。由于年代久远,现在无法看到的,只有残留的账房基址,该王府当年是以蒙古包群形式设置的,正中间有长12米、宽6米的王府公务帐房。东面是12个哈那的王爷生活包帐,北面是七个苏木达办公的毡包和若干个属民居住的蒙古包群。王爷生活包帐东侧30米有一个祭坛遗址。王府东南约1.5公里处是巴彦乌拉山,山中沟崖纵横,山崖上有两处山洞,传说当年为王府的兵器库。王府东南3公里为巴彦乌拉山的最高峰叫娜仁哈日。上面有王府敖包,当时命名为阿拉善敖包。敖包山南麓有一处平地,平地中央有乘马射箭的跑道(上世纪未还有遗址,现在已被风沙掩埋)。据说,王爷当时每年农历8月22日举行祭敖包和乌日斯活动。王府正南1公里处有七八棵榆树,这几棵榆树虽然是自然生长的,但它们长的像人工种植似的间距相当,排成一行,所以蒙古族称之为“泽勒毛道”。

(二)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处王府

——哈奴满都拉衙门(1704-1709年)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对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族来说是一个“双喜临门”的吉祥之年。一个是王府搬迁“乔迁之喜”,另一个是阿宝与皇族格格道克欣郡主结婚,授和硕额驸,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结婚升官之喜”。所以,和罗理将泽勒毛道的王府迁移到夏日布日都(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原锡林高勒苏木境内,又名紫泥湖)湖东北处建立了新的王府,并命名该府为“哈奴满都拉衙门”。

“哈奴满都拉衙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和罗理将泽勒毛道的王府迁移到夏日布日都(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原锡林高勒苏木境内,又名紫泥湖)湖中部(东经105°23′31″、北纬39°06′06″),建立了新的王府,并命名该府为“哈奴满都拉衙门”。简称阿德格衙门(下面的王府),位于今锡林高勒渔场北面450米处的一个小沙岗下搭建蒙古包旗府,设立房屋式衙门。阿德格衙门遗址地基依然清晰可见,呈方形,东边的墙基上还残存有一排整齐的青砖。该衙门占地面积450平米,东西长88米,南北宽50米,现已荡然无存。阿拉善旗第一代王爷和罗理于1707年去世,从历史记载看,和罗理只在哈努满都喇衙门居住了三年时间。

(三)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三处王府

——巴彦满都拉衙门(1709-1732年)

巴彦满都拉衙门:简称额肯衙门,寓意是上面的衙门。1709年,常年居住在北京王府的阿宝和公主来阿拉善执政,按照和硕特蒙古族习俗,给新人必须盖新房子。所以,1709年,在夏日布日都(今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原锡林高勒苏木境内,又名紫泥湖)湖西南边(东经105°22′18″、北纬39°02′49″)。距阿德格衙门正南十余里处为阿宝执政建设了衙门。新的王府命名为巴彦满都拉衙门,在衙门的正南约500米处有一处高地,其上建有一所敖包,将敖包命名为乌力吉满都拉敖包,以求吉兆,祝愿旗府的兴盛和永存。这处王府最初的所在地,已成为一片废墟,现残存有瞭望台(哨台)、残高约1.5米,赛马跑道和敖包。该敖包现在叫夏日布日都敖包,当地牧民每年农历5月13日举行祭敖包活动。

巴彦满都拉衙门(额肯衙门)外边有南北80米,东西56米,高3米的四合院城墙。城墙西北角有个小门,里面是王爷的马棚,四合院里面的中央由北向南的四间房是王爷府邸,分别是书房、佛堂、客厅、卧室。府邸东北角有个狗舍,据蒙古族祖训蒙古人、蒙古马、本地狗是好朋友不能分离。四合院内西侧,由北向南的五间房,分别为太师房(因为蒙古族信仰佛教,佛爷既是参谋,又是大师)、两间协理房(协理蒙古语为图萨拉克齐,既是助手,又是副职)和库房以及门房。四合院内东侧,由东北向南的五间房,分别为长辈室(蒙古族非常注重尊老爱幼,阿宝专为母亲设计的房间)、两间章京房(章京,蒙古语为札克拉克齐,既是帮办大臣,又是军机处)和餐厅以及伙房。南墙正中间是大门,大门西南10米,有高6米的瞭望台。站在瞭望台上面即能观看外面的风景,又能细看城墙里的每一处,现在该瞭望台仅存残址,其它遗址成为一片废墟。

(四)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四处王府

——北京阿拉善王府(1704-1950年)

北京阿拉善王府原为额驸府。清康熙四十五年(1704),阿拉善王爷和罗理三子阿宝被招额驸,居此府。雍正二年(1724)阿宝晋封多罗郡王,该府始称阿拉善王府。乾隆三十年(1765)阿宝次子罗卜藏多尔济封和硕亲王,后又诏世袭罔替,此时阿拉善府称罗王府。清末第八代袭王名塔旺布鲁克札勒,故府称塔王府。辛亥革命后,塔王之子达理扎雅居此,府又称达王府。

北京阿拉善王府位于什刹海后海南岸、恭王府东侧原三座桥府夹道1号,现在北京什刹海后海南岸毡子胡同7号,毡子胡同:清乾隆时称厂门口,后因此处有储存毡子的库房而改称毡子房,1965年改今名,并将府夹道并入。毡子胡同把什刹海东西两片的胡同连接起来,可以算是这片胡同的中心。阿拉善王府与恭王府毗邻,二府之间有南北走向的窄巷,原称府夹道,故阿拉善府曾俗称东府、恭王府曾俗称西府,约3万平方米。阿拉善王府由精致四合院和后花园组成,有房屋200多间,依中轴线分东西两部分,有假山、水池、花厅、游廊、亭、台等。现阿拉善王府院墙已拆除,夹道不存。府内建筑分东西两路。东路正殿五间,屋面为歇山筒瓦,殿后有十字廊,四周是回廊,廊柱间雀替较小,有蒙古包的色彩。西路是住宅,现存三合院,有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住宅后部有花园。北部是家庙,大殿屋面为硬山调大脊筒瓦顶。王府格局虽不完整,但仍保留部分原貌。建国后,曾住过苏联专家,1950年公安部将其改为北京市公安局宿舍。

(五)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五处王府

——青海海晏县阿拉善王府(1725-1731年)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命阿拉善郡王阿宝,自贺兰山迁徙到青海博罗充克河源(今湟水源头海晏县三角城)游牧,自此,王府衙门驻今海晏县境内。

当年的阿拉善旗王府遗址在现在海晏县砖瓦厂西侧烈士陵园北200米,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19600平方米。遗址东西侧曾遭破坏、灰层、灰坑、陶片暴露在外,出土部分柱础石、条石现存放在海晏县文化馆。1987年青海省文物部门在环湖考查时曾在王府遗址内发现“皇恩浩荡”石刻,裂为两半,上半块长35公分,宽20公分,厚8.5公分,下半块长27公分。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阿宝以海晏面积窄小为由,请求驻乌兰穆伦(今大通河上游)及额清纳河界未准,允许其回阿拉善旧牧。至此,阿拉善札萨克阿宝在海晏驻牧7年后,于公元1731年返回阿拉善地区。现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仅留其基础尚可辨识。1988年5月19日由海晏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阿拉善和硕特旗第六处王府

——定远营(1732-1949年)

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阿拉善和硕特旗第二代旗王阿宝奉调征讨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叛乱。因功晋爵多罗郡王。因阿宝是和硕特部先祖顾实汗后裔中最忠实臣服清廷的额驸郡王,所以1724年—1731年的八年中阿宝奉清廷之命,统辖管理刚刚平息叛乱的青海和祁连山后和硕特诸部。在此期间,清廷认为:阿拉善辖地贺兰山之北,乃朔方(今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圣心(中央)轸念山后一带,切近宁(夏)城,为此,清廷先命工部侍郎通智细行踏看,勘察考证,再命通智与陕甘总督岳钟棋调研考察,详议具奏《建城方案报告》,呈报清廷。该《报告》奏曰:“贺兰山后,葡萄泉一带水甘土肥,引导诸泉,亦可耕种。兼之,山险挺生松柏,滩中多产红盐,且扼瀚海(喀尔喀蒙古)往来之捷路”。控北塞(北疆)七十二处之隘口,在此修建一城名曰“定远营”,可西接平羌(青海西藏),遥通哈密、巴里坤(新疆)等处,东接威城(甘肃武威),远连“三受降城”(自北京向西沿山西与归绥境内,有一受降城、二受降城、三受降城一线连绵数百里三座城池),两狼山(今内蒙古五原—临河一带)之要地。借以保障边远与内陆联络畅通,安定和睦。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陕甘总督岳钟琪奏请,工部侍郎通智与光禄卿史俞福共同督理在此地建城,并赐名“定远营”。又因其平面呈卧牛形状,又称“卧牛城”。定远营城依据地形高下,倚山筑城,气势轩昂。该城占地东西长约一华里多,南北宽约一华里,面积约一平方华里。城墙周长三点三华里。城墙全部用灰白色粘土石杵夯打筑成。有高大雄伟、华丽的南城门(正门),外侧门楣上书石刻大字“定远营”。全城高大坚固,巍峨壮观。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为表彰阿拉善和和硕特旗扎萨克阿宝郡王征讨青海叛乱有功,清廷将定远营赐予阿宝作为王府。自1726年始建,1730年落成,该城历经清代、民国至新中国至今已有240余年历史。

定远营城始于清代,兴盛于民国。世代与皇室联姻和王府的营建,为它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文化和物质上的条件,最终形成了定远营以建筑为表征,以商贸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特有历史文化景观,定远营因此获得了塞外“小北京”的称号。“定远营”的名称在《清史》、《清季实录》、《中国蒙藏史》及报刊杂志上多有记载,号称塞外小北京,名垂青史。

斯琴别立格,阿拉善左旗人,现任阿拉善盟政协文史资料管理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阿拉善历史地理研究者、作家、收藏家。曾在阿左旗锡林高勒苏木、阿左旗政协、团委、巴彦洪格日苏木、吉兰泰镇党委、盟旗人防办等地工作。在各类杂志、报刊、网站上刊登过报道、信息、通讯、论文、理论文章1200多篇,获得有关奖励50多次。他先后收集编制了《阿拉善历史文化地图集》,绘制了《阿拉善历史文化宝藏图》《阿拉善红色通道路线图》《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世系图》《阿拉善和硕特蒙古与满清皇室联姻示意图》《额济纳土尔扈特部世系图》《阿拉善观赏石分布图》《阿拉善胡杨分布图》,编写了“阿拉善百年红色记忆”、“阿拉善旗九代十王纪事”、“阿拉善和硕特旗的六处王府”、“成吉思汗在阿拉善的足迹”、考察实录等文史资料,配合CCTV1拍摄录制了8分钟的《阿拉善驼商盐道》纪录片,与阿拉善广播电视台“阿音钦”栏目组合作摄制制作的七期、每期15分钟的“敬畏山水 守护自然 掀开阿拉善神秘的面纱”节目,编辑出版了《清代蒙古各旗札萨克和王公世集》《诗的阿拉善》《丝路驼铃》《阿拉善地名与传说故事》等阿拉善历史地理文化丛书和参与、搜集、整理、编辑、校对了《阿拉善寺庙与宗教神迹》《大漠有大爱--(国家的孩子)在阿拉善》《文史荟萃(第二十辑)》和2017年至2022年《阿拉善年鉴》《内蒙古政协年鉴》以及28期《阿拉善政协》内部刊物,得到有关部门和历史学者的赞扬和好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