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山西,木匠女儿的基因被唤醒了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4-08-11 发布于北京

 学渣的山西之旅

出发去山西,我跟三宝说:这趟旅行,你得学会点东西才行。人家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那里到处都是宝贝,可学的东西非常多。

三宝说:学啥?

想了想,我说:学点古建筑知识吧,学会盖房子,学会盖那种能传承千年的房子。

几天下来,不知道三宝同学具体学到了啥,我倒是愈发强烈的感受到:身为木匠的女儿,我体内的基因被唤醒了。

学会一个“塔”字

此次行走山西,带了两本书:《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和《中国古建筑结构图鉴》。因为早有预感:想要看懂山西的古建筑,不下点功夫是不行的。聪明如吴老板,用一个AI问答软件解决一切难题,特热心肠的说:你有什么不懂的,问我啊,我帮你问AI。

AI没帮他看懂应县木塔,《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倒是教会我一个“塔”字。

原来“塔”这个字,是专门为佛教建筑而创造的。

塔是佛教专门的建筑。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字典里,可能压根就没有这个字。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活到80岁高龄。圆寂后,他的弟子得到舍利子。弟子们将舍利子带到各地分别安奉,将舍利埋入地下,上面堆起一座圆形土堆,在印度梵文中称为“窣堵波(Stupa)”,或称“浮屠”,译成中文称为“塔婆”,以后就简称为“塔”。《说文解字》里说:塔,西域浮屠也。从土、荅声。

窣堵波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佛教的教义和精神。最初覆盆式的窣堵波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本土信徒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改进,演化出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塔”,后世在佛塔的基础上,也衍生出具有多种功能的其他塔,比如水塔、瞭望塔等。

斗拱之间,不厌其烦的美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文物看建筑,建筑内涵看木匠手艺。

从华严寺到灵岩寺,从应县木塔到晋祠圣母殿,一路看到的风景,都是中国传统古建筑。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均由当年巧手木匠参与建造。哈哈,这纯属我自己胡乱提炼的。

据说,在《康熙字典》里,从“木”的字有1413个,其中有400个与建筑有关。木材在中国人的建筑长河中,地位极为重要,从帝王将相的宫殿、衙署、府邸,到平民百姓的民居、祠堂等,都离不开木材和木匠。每个地区都可以就地取材,尽管木质特点各有不同,但通过层层穿插的斗拱结构,最大程度的释放了木材的能量,就像专家说的: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最完善的形式。

写到这里,深感当年太奶奶给老爸选择木匠这个技能是多么英明。老爸真应该跟着一起来山西旅游,这样,还能多一个专业导游讲解。他能一眼看出每一座建筑的榫卯结构,以及用的是什么木料,大概需要耗费多少工期等。

行走在每一组不同年代的斗拱屋檐下,脑海中都会自动生成一组又一组画像:那些技能了得的木匠们,坐在横梁上,不厌其烦的穿插着斗拱,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我们今天看到的山西地上古建筑,离不开木匠们的努力和付出。

木匠们深深地参与了历史的创造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