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新安江 |走井潭:亭亭荷叶盖金龟

 新用户2420aRkV 2024-08-11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千年古村落井潭村

走井潭:亭亭荷叶盖金龟

江伟民/文

初夏时节的徽州大地,正如宋代诗人戴复古所说的,“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我们在岔口村的走访中,邂逅了大洲源的另一主源——小源河。溯小源而上,来到了千年古村落井潭。从村名字面意思上看,这里必是个有井有潭的地方。这些井呀潭呀,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

岔口左转入源,上行十余公里,便是井潭。历史上,井潭曾是一个乡的建制,亦是个多姓杂居的地方。作为村委会所在地的井潭村,自然成了我们这次探访的重点。

井潭原居民为苏、洪二氏,现以邵氏为主干。南宋绍兴四年(1134),百二公由淳安县安坑相宅迁居古歙井潭。百二公为安坑相公次子,讳宣,又名小二,生五子:文一, 文亨,文佑,文四,文祖。后因“盗贼蜂起”,百二公携次子文亨、三子文佑隐于绩之隐川,也就是现在的绩溪县伏岭下。长子文一公留在了井潭,是为井潭邵氏之祖,至今衍34世,890年历史。

厘清井潭邵氏脉络,不由想起我们在绩溪伏岭走访时,了解到的“四先生”——邵氏名人邵老四。邵老四,名棠,是徽州有名的讼师,一生急公好义,多有善举,曾赴杭州为徽商打官司,完败“绍兴师爷”。如此看来,均是井潭邵氏族亲。

浙人骨子里那种闯天下的豪情,在我看来,是可以比拟明清时代的徽商的。从淳安迁井潭,再迁伏岭,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后世子孙谋取一个安生立命的所在。邵氏迁伏岭后,与井潭邵氏,数百年间在红白喜事、族中大事上都有来往,维系着族人之间的一份亲情。

百二公之所以由淳入歙,一来安坑邵氏子嗣多,需外出觅地谋求生路;二来迷恋井潭“荷叶盖金龟”的地理地貌。百二公以挑货郎卖货为生,相传有一天他挑着货郎担翻山来到井潭,见一山如同荷叶,山脚溪侧卧有一石,如同金龟一般,乃是极好的兆头,遂举家迁至井潭。

邵氏入住井潭,世居小源河南岸,历数代始终不温不火。于是请来当地有名的方家相助。方家年过半百,沿村落四处查看之后,确认此地为旺地。但他知道,若是道破了天机,必会反噬自身,导致双目失眠。于是与邵氏族长言明个中厉害。邵氏族长说,您尽管放心,从此后我邵氏一族精心伺候先生一辈子。

方家原本体弱多病,想到自己一天天老去,若是有人愿意养老送终,也算圆满。于是尽自己所能,为邵氏村落布局,一个家族很快发达起来。

以今天的眼光看,井潭邵氏的崛起,当与徽商兴起这一大背景息息相关。邵氏在外面攫取了大量财富后,回到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一个深山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

斯时,道破天机的方家,早已双目失明,步入人生暮年,由村人一家一户轮流供奉,按时按点端来饭菜,也算是老有所养,乐在其中。孰不知,好景不长,这份美好被留守家中的女人打破了。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一个无血缘关系的老瞎子。虽然她们口中喊着“先生”,而行动上却表现着极大的不满,送来的饭菜一天比一天难吃。方家知道自己在女人面前很不受待见,毕竟她们的男人在外面风光无限,而自己却只能留在家中侍奉公婆、抚育儿女,过着清灯古佛的日子……

方家不道破饭菜一事,而是与她们聊天。“是不是想你们的男人回家?”女人都说,自然愿意。“那好,你们在村中的哪几个地方打四口井,又在哪几个地方凿三口潭,如此一来,你们的男人的就会回来了。”

女人们一听,大为高兴,按照指定的地方打井掘潭。却不知,这四井三潭是按天上北斗七星的方位设计的,四井摁住了金龟的四脚,三潭摁住了金龟的头、背和尾巴。

图片

井潭金龟,上架一桥,位于南端桥墩下

在传说中,荷山压着的金龟是活的。邵氏建村之初,龟石就成了村人的图腾,享受着村人的祭祀。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村人都要持一斗稻谷,倒到龟嘴处供其食用。

按北斗七星设计开凿的四井三潭,无疑破坏了原有的布局。相传竣工之日,龟嘴流出了带血的红水。自此后在外经商的男人,生意每况愈下,最终破产倒闭,只能灰头土脸地返回家乡。

井潭邵氏分上门、下门。宗祠仙桂堂,地处下门中心,现仅存遗址,所对便是村中戏台,后为村中油厂,现已荒弃。仙桂堂北侧太和堂,房子不大,却有18个房间,最多时住有30多人。

下门邵氏支祠怡善堂保存尚好。怡善堂一支至今保留着腊月二十九“送灶”的习俗。相传太平天国起义期间,村人为避战乱,逃散四方。怡善堂邵氏返回故里时,已是腊月二十九,早已过了腊月二十四的送灶日,但该有的习俗却不能少,只能在返乡当天送灶。自此后,这一习俗保留至今。

上、下门以现在的桥头台阶处为分界线。村中的四井三潭古迹,大多成了遗址。上门一井,因经年不用,加了井盖。村人合力挪开井盖后,可以看到两处维修时间。一处是红漆标注的“六六年三、六队修”,另一处是“上门方、邵光绪十九年(1893)修”字样。井潭临溪,取水也算方便,却不如家门口的水井来得省力。每年十月,村人都要对水井进行一次清理。

井潭村党总支书记邵学余介绍,井底处有一块白色花岗岩,上面写有康熙”二字。由此可见,这口井是康熙年间修建的。记得小时候我爷爷为村里掏井,搞个梯子下去的。”井边有一潭,现已被泥石填满。潭所对的老房子便是祖祠二堂。

在井潭,还流传着“苞芦强盗”的传说。苞芦强盗武艺高强,为人仗义,轻功甚是了得,专事杀富济贫。相传早上起来,母亲没米下锅,叫母亲先生火,自己去买点米来。只见他手抓一个斗笠就飞起来了,直奔正口码头。米买回来了,母亲也把锅灶烧旺了

古人云,学得文武艺,售于帝王家。苞芦强盗原为唐里王婆宅所出天子的护驾。王婆宅天子之母孕期长达三年六个月,正待临盆之时,天机泄漏,遭到官兵追杀,胎死腹中。如此一来,苞芦强盗无法成为从龙之臣,最后落了个“强盗”的名头。与徽州区岩寺镇的“烂肚宝”、深渡镇三源村的“汪大力”如出一辙。唏嘘之余,也让人心生趣味。

图片

井潭获评中国传统村落

井潭邵氏,人数最多时达800余人,方寸之地,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于是不断地向周边村落发展。地处小源源头的上朱村就是邵氏的又一分支。说起邵氏到上朱村落脚,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清初时,井潭一漆商在杭州卖漆,数日无人问津。住不起旅店,就栖身在杭州“八老爷”庙中。一晚,漆商向“八老爷”许诺,只要能帮他把漆卖出去,就带它到徽州吃“八脚猪头”。

村人口述的八老爷,为越国公汪华八子俊公。隋唐时期,汪华审时度势,率歙、饶、杭、婺、宣、睦六州归唐,避免生灵涂炭,是为大义。自此,汪华及其九子均为六州视为神明,纷纷建庙祭祀。

所谓“八脚猪头”,原本就是玩笑话,却不料“八老爷”当了真,一天之内,井潭漆商就售完了所有存货。于是按着约定,把“八老爷”放在漆桶内一路挑回徽州。行至上朱村时,漆匠坐下休息,也把“八老爷”从桶中拿出透透气,谁知“八老爷”见此地山林茂密、溪水潺潺、风光无限,便不想走了。邵氏族长遂派出子侄在此定居,并为“八老爷”建庙,日日清扫守护。

当地人称: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井潭与余杭毗邻,相传宋高宗赵构(1107—1187)败逃杭州时,曾经过上朱村。一妃子殁于途中,其所葬之地被当地称为“九龙戏珠”。

井潭英富村以迁自磻溪的方氏为主干,建村历史约300年左右。英富村是革命老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村中走出了百余革命志士,其中烈士9名,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积极加入游击队,配合皖浙支队进行革命斗争,为共和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

英富村树有孤魂众祭”碑,里面埋葬着新四军战士程孝。烈士不是当地人,当地村民却在清明时节人人拜祭英灵,传为美谈。

图片

英富村水口亭

宋代诗人李之仪在《荷叶龟》一诗中写道:翠盖相扶两不攲,多情独许见阳窥。千年自有逃形处,聊与清香暂约时。在诗人眼中,所有的依偎和约定,都是美好和修行。或许大家对诗人李之仪知之不多,可我要说,就是他写出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样的名句,你就不会陌生了。

行走徽州山水,多有奇异之处,吸引着四方行者驻足,继而搭棚结舍,燃起炊烟。这是村落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在行走中,追寻着村落的历史,描述着村落的古今,记录着村人的言行,感受着村落先人的智慧和狡黠。那些经久不衰的故事传说、岁月烽火,从不同的层面上激励着现在的井潭人接续奋斗,再创辉煌。

2024.8.11于至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