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淞风物】松江单拱石桥之最——车墩南门村大通桥

 吴淞风物 2024-08-12 发布于上海

     车墩镇叙略

车墩镇,位于上海市松江区东部,东临闵行区,西连中山、永丰街道,南濒黄浦江,北接松江工业区,面积50.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66万。境内河网交织,物产丰饶,历来为“松江薄稻”的重要产区。

车墩地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为三国时期吴国官员狩猎途中停车休憩之地得名,又传为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陆逊于此囤车备战而名。秦时属会稽郡。唐天宝十年(751年)属吴郡华亭县。北宋元丰年间属华亭县华亭、仙山二乡,延续至清代。民国元年(1912年)属华亭县华亭市、吕荡乡、小茜泾乡、官绍塘乡。1949年5月12日,车墩解放,同年8月建松江县城东区。1957年8月撤区并乡,改建为城东乡。1958年9月建东风(城东)人民公社。1978年3月划出城东公社部分区域建高桥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城东、高桥二公社分别改名华阳桥公社、车墩公社。1984年4月撤社建乡。1993年8月、1994年7月,车墩、华阳桥先后撤乡建镇。2001年1月,车墩、华阳桥二镇合建为新车墩镇,维持至今。


     南门村大通桥
大通桥,俗名大桥,位于旧松江府娄县集贤乡四十保,新中国时期属南门村,长期受华阳桥乡、华阳桥镇管辖,至今皆并入车墩镇辖区,其跨官绍塘为目前松江境内体量最大的单拱石桥。因桥东有庙宇三官堂,故又得名“三官堂桥”。2014年该桥经修缮得现貌至今。


桥梁史料考证
关于南门村大通桥的史料与考证研究极为混乱,众说纷纭,一批现代编纂的方志等史学资料,诸如《车墩镇志》、《中国古桥志》以及大通桥当地树立文物保护碑的介绍等,皆引用了清嘉庆《松江府志》的记载,认定大通桥原为木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谢廙募资改建为石桥,留存至今。然而这一说法有一个致命缺陷。清嘉庆《松江府志》中对所谓“大通桥”有载:“大通橋,在正六啚,舊爲木梁,嘉慶十三年謝廙募建易石”。这段记载看似简短平淡,但若将府志再向前翻几页就能发现,这段记载被归入了华亭县的范畴之内。经查,此处的“正六图”属华亭县云间乡,在现今金山山阳一带,与南门村大通桥相去甚远,且嘉庆年间的方志自然不可能记录到同治年间建造的桥梁,显然现代编撰的方志资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清嘉庆《松江府志》关于“大通桥”的记载

为了破解这一谜题,笔者于今年年中抵达大通桥进行实地考察,不久于桥顶北侧石栏处寻获《建大通橋收支各總數》桥记碑一块,其记载了重修拱桥的收支账目与捐户名录,通过对碑文的识读,得以确认大通桥重修的诸多细节。经查,该桥系时任娄县正堂汪坤厚、三官堂住持悟坚、里人王叙彛、周良箕等一行人主持建造,其中王叙彛、周良箕二人负责经办,另有里人金润玉、周凤岐担任督工,计耗资二十二万九千余文,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建成文献层面上,笔者在光绪《娄县续志》、《松江府续志》中亦相继找到对应的记载。

   清光绪《松江府续志》关于大通桥的记载

值得注意的是,光绪《娄县续志》、《松江府续志》皆有载:“大通橋,俗名大橋,同治十一年里人王叙彜等重修”。这一表述暗示了大通桥最初建成的时间应当更早,然而同治年前的诸多方志却皆未见有该处大通桥的记载,唯独乾隆《娄县志》,在其卷三坊厢图中画出了大通桥的具体位置,却也不见相应的文字记载。后来笔者在检查桥身时,注意到桥顶地垘石题写的大通桥桥铭旁题有两人落款,字迹虽风化严重,但视力尚可者仍能勉力辨读。经仔细辨识,其落款人分别为时任松江府知府王以修与华亭县尹杨瑞云,二人俱为明代中晚期人物。王以修,字敬甫,四川达州人,明万历二年至万历四年在任松江府知府;杨瑞云,字胪山,广东南海人,明万历三年至万历五年在任华亭县尹;二人共事的时段仅有万历三年至万历四年期间。清嘉庆《松江府志》曾记载二人共事时主持修筑捍海塘的事迹,志载:

華亭縣故有捍海塘,按志塘築於開元元年,縣創於天寶十年,則塘固先縣而築矣。豈塘成之後,海水既不闌入而江湖之水又藉以渟蓄,故耕者獲其利日富日蕃而縣因以建歟。萬歴三年夏五月晦,海大風鼓浪,山立怒號而西注,敗塘於漴闕於白沙,漂没廬舍百十區,潮乘其缺日再入,流溢四境。潮味鹹,所過禾麥豆蔬立槁。適歲旱民不得灌溉,太守西蜀王侯以修檄知縣事南海楊君瑞雲往視,楊君冒盛暑循海行二百里,具得其狀,以白侯侯首議修築,費巨無所給,或謂民可役也。巡按御史姚江邵公陛曰:“華亭人疲矣,吾奚忍益之”,亟出贖金五百兩。俾侯經始,巡撫中丞永豐宋公儀望聞之,出贖金三百督鹽,侍御眞定王公藻出贖金百,侯亦出贖金二百及河夫之直二百六十,召徒役具器用囊糗船粟,率楊君齋禱而從事,於是整飭兵備。東甌王公叔杲爲設禁令陳賞罰,擇典史林國惠、千户李國美、百户濮文卿,使董厥功,畚築日奮,塘亟告成。長八百五十丈有奇,高厚各一丈五尺,址加厚二丈,川原底寧,行其上者若坦途,耕於其内者若倚平岡,不復虞鹹潮之入也。


大通桥桥铭题字落款出现的这两名官员的名字,为大通桥的断代提供了关键证据,确定了桥梁的最初建成时间就在二人共事时段的明万历三年至万历四年期间,同时也确认了清代重修的大通桥仍保有部分明代石构。


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对桥梁的维护日趋减少,拱桥出现了各种结构问题,尤其有植被灌木在桥上生长,对拱桥结构的破坏十分明显,不少石构出现偏移、脱位,落入河中者不计其数,前文提及的桥记碑便是因此失踪多时,直至2014年修缮后方才重见天日。据闻桥畔还曾有凉亭一座,系本地乡绅修建,供人歇息庇荫,至今亦不复存在。


桥梁营造详解
经2014年修缮后的大通桥全长40米,宽4.3米。东西堍踏步各31级,大部以花岗石条敷设,局部夹有青石、武康石条。两侧仰天石青石质,无雕刻。仰天石上原置青石质抱鼓石与石栏,原构大部散佚,于修缮时增补,其下倚金刚墙,大部由青石砌筑。官绍塘两岸桥联石4块,取花岗石质,刻荷叶头、莲花座图案组合,图案中间留白刻字,图案大部已风化,难以辨识,仅一处能依稀认出“阿弥陀佛”字样。长系石亦4块,架于桥联石上的长系石取花岗石质,靠近拱券中部两侧的长系石取青石质,二者皆不做精细雕刻。桥顶长2.57米,宽2.85米。敷设花岗石七方,中心桥心石刻有太极阴阳鱼图案。桥顶南北地垘青石质,题刻“大通橋”桥铭,落款“松江府□王以修”“華亭縣尹楊瑞雲立”。地垘石上置三拼石栏,较东西堍石栏略高,其中位于北侧西端的一块石栏刻有桥记碑,此即《建大通橋收支各總數》碑,其碑文识别如下:

桥孔拱券为半圆拱,取横联分节并列结构,由十根龙筋石、十一级券拱组成,每级券拱取青石质,大部以七块券石垒合而成。拱顶正中有龙门石,刻旋水图案。全拱各券石大部刻有助银碑,上下两端以如意纹、云纹、荷叶头、莲花座等图案组合搭配,中间留白作刻字。因青石质软,各助银碑风化皆较严重,笔者取部分品相尚可者予以辨读记录。


   西堍第一级券拱右起第一块券石:本信人朱鎮同妻費氏孫男阿称助銀喜


   西堍第一级券拱右起第四块券石信人沈恩同妻徐氏吉祥如意


   桥西堍第一级券拱右起第六块券石:信人張平同妻沈氏四十九歳吉祥如意直隶徽州府保寜縣信人

   西堍第二级券拱右起第五块券石:杭州府仁和縣民信人張仲恩同妻氏喜券石一塊助銀七錢吉祥如意


   东堍第一级券拱右起第二块券石:徽州歙邑商人李溪樂助大券乙塊助銀乙两祈保合家清福有攸帰者


   东堍第一级券拱右起第五块券石:龔□公子佛助券石一塊要□明智文星高照祥如意者


   东堍第一级券拱右起第七块券石:信人徐□同妻呉氏男徐華俊十嵗乙丑生五月初三午時男婦趙氏癸亥八月廿四亥時生喜券石乙塊


   桥东堍第二级券拱右起第二块券石:馬元信女張氏□貴年四歳八月三十生得年三歳九月初一日生聖姐年十二歳六月初五日生共助券石蓮花柱吉


   东堍第二级券拱右起第四块券石:北門内三信女李氏篾年六十九嵗券石壹塊吉祥如意


   东堍第二级券拱右起第五块券石:南門内迎仙橋西堍信人趙世祥城隍應券□男二券助銀五錢信人周氏男徐徐□助銀一钱

结语

南门村大通桥作为松江境内体量最大的单拱石桥,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文化与景观价值。可惜因历史记载的缺位、关键物证的长期埋没与后世研究的不求甚解,一度造成了对该桥历史考证的严重混乱。幸而2014年的修缮使桥上的关键物证重见天日,我们仍有机会通过实地考察,掌握被前人忽视的蛛丝马迹,继而重新梳理出该桥原有的历史脉络。


 以下为趣味报纸版面。诸君欲取该期趣味报纸原件,可在本公众号或本社微博@吴淞风物 观赏,分文不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