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遗留下来的书法残纸,揭露晋唐真实笔法,原来世人都练错了!

 三余字画 2024-08-12 发布于山东

书法的核心并不是结构、章法,也不是墨法、气韵,而是“笔法”,用赵孟頫的话说,它是“千古不易”的,而其他要素可以不断变化,没有永不过时这一说。“笔法”其实就是用笔的技巧,是指笔在纸张书写所产生的诸多效果。

现代人写书法比不上古人,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学到“笔法”的精髓,导致用笔单调乏味,效果单一薄弱。上千年来,随着晋唐名家真迹的失传,“尚意”书风的盛行,以及书法“实用化”的倾向,笔法日趋简单化。而以这些字为师,我们自然学不到古人深奥的笔法,久而久之也就练错了。

想要纠正用笔单调,行笔直来直去、缺乏变化的弊病,我们就应该“取法乎上”,从晋唐名家的真迹练起,而且最好是从古人的草稿入手,这因为草稿比起碑帖,行笔更真实可靠,书写状态更自然。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人们在这里找到了上万件唐人手写的文书真迹,其中有一件更是出自武则天宫廷。这张残纸的书法水平是“敦煌遗书”体系中的佼佼者,出土后不久就被各国盯上,如今存于法国,是巴黎国立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文物编号3687.

学界将其称为“武则天敦煌文书残纸”,此作纵48.5厘米、横53.5厘米,共有文字12行、约100个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出自宫廷抄经生之手。书者由于受到皇帝重用,因此接受了系统的训练,能从宫内所藏真迹中取法。

这件草稿的作者取法于钟繇、二王、智永、褚遂良等名家,开创李邕、徐浩书风之先河,将它与李邕、米芾、赵孟頫的字相比,就能看出明显的继承关系。文书残稿用笔动作丰富,每一个笔画都值得细细玩味。

就以“外”字为例,先凌空取势,再逆锋起笔,笔尖入纸后先有明显的按压、衄挫动作,再调锋、蓄力,行笔中锋为主。起笔沉着稳健,写得过程中笔头有提有按,笔速徐疾有度,笔力轻重调度。最后的长点行笔至中截部位,有换锋动作,这样丰富的变化在唐代以后的书法中几乎很难看到了。

纵观全卷,每一个字都精准细腻,每一个笔画都遒劲而不失婀娜。结字中宫紧实而四面开张,疏密有致,收放自如,欹正对比明显,静中有动,张力十足。由于这件作品写于武则天时期,有些字字形独特,如“星”写作“〇”、“地”写作“埊”等。

如果我们能将这件作品的笔法钻研到位、临摹通透,也就能超越宋元明清,与晋唐正脉衔接,书法水平将大大提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