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层次低的人,习惯性插嘴

 liuhuirong 2024-08-14 发布于湖北

.

.

豆瓣博主@马不理馒头曾写过一次她和老同学见面的场景。

两个同学久别重逢本该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她也想和老同学叙叙旧。

可她没说几句,下面的话头就被同学完全抢走了。

接下来,她几次开口,都被同学一再打断,让她的心情随之跌落谷底。

正如培根所说:打断别人,乱插话的人,甚至比发言冗长者更令人生厌。

习惯性插嘴,是一种典型的不懂尊重他人的表现。

看似抢得了眼前的话语权,实则却在处处暴露自身的浅薄与不足。

01

作家格非在小说中刻画过一个类似人物。

这位大学生平时是个多话之人,到了上课时,更是酷爱以打断老师讲课为乐。

一次,老师讲到神话故事中张果老的特征是倒骑毛驴。

这名学生突然“啪”地就站了起来,问老师张果老到底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

老师回答是朝前走,学生又插嘴道:“倒骑毛驴,怎么能说往前走呢?”

还有一次,老师讲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赞叹“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一句妙笔。

没等老师讲完,学生又来横插一杆“鹅和鸭差不多,为何偏偏说鸭先知?”

对学生而言,无非是想借助这样的方式以获取更多存在感。

可到了听者耳中,却只会变成故意的挑衅与不敬。

卡耐基曾说道:人际关系的质量取决于你是什么水平的沟通者。

把插嘴当习惯,三言两语就能在不经意间把人得罪,磨灭你之前积累的所有好印象。

我有位朋友,最近跟身边一个同事闹得很不愉快。

她跟开口跟别人聊个天,同事听见了都会跑过来插上一嘴,问“真的假的?”

更让她郁闷的是,每次主管来找她沟通工作,同事必定在一旁摆出过来人的样子,说她工作如果怎么怎么做会更好。

前不久开部门会,正当她专心汇报产品调研情况时,同事又突然插话问“做这事有意义吗?”

朋友刚准备解释,同事头也不抬继续打断她“看吧,你这不是做事的问题,是态度有问题。”

当时的情景让朋友既无奈又恼火,索性就反问同事,不如你来谈谈客户对产品的反馈意见。

可同事支吾半天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才不得不悻悻地闭上了嘴。

人都渴望被重视,但总想着逞口舌之快,反而会给自己制造更多灾难。

可以说,所有关系的变坏,都是从管不住嘴开始的。

从你随意打断对方说话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逾越了边界,在彼此间建立起了对立和冲突。

你让别人尴尬无奈,最后别人自然也会让你下不了台。

02

追过《再见爱人》的观众,想必都会对张婉婷和宋宁峰夫妻俩的相处模式留下深刻印象。

很多次,宋宁峰在和身边朋友聊天时,都会被张婉婷以各种方式打断。

要么通过只言片语判定他的发言很可笑,要么就揪住一个他话中的小错误加以拼命指责。

在一期节目中,张婉婷甚至连续7次打断了宋宁峰说话。

宋宁峰其实很想解释,表明立场,但在对方的一再打压下,他连把说出口的机会都没有。

到最后,宋宁峰虽然将情绪隐忍了下来,但其实任谁都看得出来,他内心的窒息与无奈。

而现场的其他人也都一脸尴尬地选择了沉默,只有张婉婷仍在强势输出,自说自话。

她完全意识不到,这场原本可以很愉快的聊天早已因为她而变成了一场灾难。

一个人之所以会频频打断别人说话,往往是以己度人的习惯使然。

自以为听懂了别人的意思,便急不可耐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忽视了一个道理:

不经思索冲口而出的话,最容易造成误解,伤及人心。

《礼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有些话,不适合你说;有些场合,也不需要你多说。

非要插话抢话,不仅有失风度,更有失人缘。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选手张淼淼虽然赢了比赛,却并没有因此而备到赞誉,反而惹来不少争议。

原因就在于,在“飞花令”环节中,她一直在急于表现自己。

在跟王婷婷比赛时,对方刚说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她便冷冷插嘴:“我说过了!”

和姜闻页对赛时,看对方说话语速慢,她就更不耐烦了,几次没等对方说完就将其强势打断。

其实,比赛结果对错就摆在那里,评委自会作出评判。

她非要急着插嘴,最后只能让别人看了笑话。

看到一句话:每一次不合时宜的不吐不快背后,都有一颗无从消解的心。

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心浮气躁,只能靠不断打断别人说话来发泄情绪。

可讲出去的话如同泼出的水,是收不回来的。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话说太多,早晚要出事。

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永远无法赢得他人的认可和信任。

03

网上有个提问很经典:如何让别人把你的话听进去?

答案其实很简单,你先耐心等别人把话说完,自然会来听你讲。

大张伟在担任主持人时,一度热衷于以抖机灵式的说话风格活跃气氛、取悦观众。

然而因把握不好尺度,让他经常在无意间打断嘉宾讲话,被观众贴上没礼貌爱抢话的标签。

其实私下里的他性格安静,拼命在舞台上当话痨,无非是为了能在主持这个赛道站稳脚跟。

不承想,非但没能达成目标,还弄巧成拙,落得让自己饱受诟病的处境。

虽然深感挫败,但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明白:要证明自己不能单靠嘴,更要靠换位思考的教养。

之后,他开始在家反复观看过去主持的节目,反思总结存在的问题。

每次再登台,他都会提醒自己要保持克制,适时接话,并注意和其他主持人的配合。

而在脱离了急躁的主持定位后,变得日渐沉稳的他,也如愿让更多人看到了他的才华。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很好地倾听别人的,才能更好地说出自己的。

不听一词,久必偏执。

学会多聆听,少插嘴,永远是维护关系与提升自我最快的方式。

曾在哈佛大学执教的戴晓雪博士记录过一个生活片段,令我感触颇深。有位亲戚的孩子准备出国深造,请她帮忙带着多接触下“老外”,先练练胆。

一次,她的一对美国同事正好来中国访问,戴晓雪就邀请他们和那位亲戚的孩子共进晚餐。

席间, 孩子起初有些怕生,后来面对友善的教授夫妇俩,渐渐地忘却了紧张。

左手拿着刀,右手举着叉,越讲越高兴,一直没停歇。

事后,孩子忍不住好奇地问戴晓雪:“是不是老外都很腼腆,不然怎么都我一个人在说话呢?”

戴晓雪笑答:“他们是心理学和哲学教授,交流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只是他们不想打断你啊。”

这个故事,无疑验证了一个道理:等别人把话说完,不仅是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水深故而平静,语迟故能深远。

人与人之间,所有美好的交流,都离不开倾听的诚意和智慧。

戒掉自以为是的傲慢,在求同存异的同时,尽可能尊重并理解他人的感受。

你会发现,当你能让别人相处舒服,其实也就是在为自己的人生造福。

古德曼定理告诉我们:没有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习惯性插话的人,如同被囚禁在自我的牢笼之中,永远走入不了别人的世界。

修炼倾听的耐心,保持说话的分寸,决不轻易打断别人。

就算有不同意见,也能用反思代替反驳,用尊重消弭分歧,这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情商。

请记住,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