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的演变方向】

 量子光明 2024-08-14 发布于山东

科学实证 精准实修


01
“动”与“静”

“动”与“静”是现在这种思维状态的两种表现形式。在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从现在这种思维状态进入高级思维状态的实证中,我们必须首先进入“静”的状态,并以“静”为基础才能继续向更高一级的思维状态实证。注意这里的“静”是“专注的静”,不是一般认为的幽静的静或寂静的静。这种专注的静,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虽然是静,但因为专注的原因,因而并没有静的体验。

怎样才能进入“专注的静”呢?“专注的静”是结果,它是建立在条件的基础上,只要能找到它的构成条件,形成专注,自然也就进入了“专注的静”。

图片

02
专注的静

“专注的静”既是一种物质境界,也是一种思维状态,我们通过专注的放松身体和专注的放松思维两种方法进入专注的静。

1.放松身体。用改变身体物质状态的方法入静,主要是使用放松的方法。由于我们需要的静是专注的静,因此这里的放松是专注的放松。

怎样才能专注的放松呢?身体上有许多肌肉群,其中某些肌肉群是辅助和强化逻辑思维的,这就是“身体对思维的响应和相应”。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肌肉群是分层次的,随着放松的深入,处于深层次紧张状态的肌肉群会被发现,这些肌肉群其实是最关键的,随着这些肌肉群的发现和放松,你会一下子进入一个高层次的静中。一般情况下,放松要按照先明显,后隐蔽;先近后远的原则和步骤完成“专注的静”这一实证基础。

(1)先近后远。就先近后远这个原则来说,哪是近?神经中枢在哪里?那里的部位就是近,那里的部位对思维的强化作用就比较明显和强大。神经中枢就像中央处理器,一切信息都要在这里处理。

(2)先明显后隐蔽。在放松中,要优先查找身体上那些比较明显的响应点。如果你发现正在观察近部位的时候,突然远处有一个部位很活跃,比如腿的疼痛,这时候就要本着先明显后隐蔽的原则,先观察腿痛。等把身体上比较明显的响应点都消灭了,接下来就要观察比较隐蔽的紧张的肌肉群。隐蔽的肌肉群往往需要专注的静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被发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肌肉群是对实证影响最大的,如果这些肌肉群的紧张能够被发现和被放松,那么我们的思维一下子就能达到一定高度。

图片

“静”与“专注的静”、“放松”与“专注的放松”的鉴别

社会上一般人也是通过放松的方法入静的,他们会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放松:

思维:让思维处于失作用状态,心处于信马由缰、闲庭信步的静境中。

身体:身体所有的肌肉群同样处于失作用状态;由于在体验放松的美好,所以无法发现深层次肌肉群的紧张状态。

这种放松属于催眠,很快处于催眠的细昏沉中,不会对任何特定的固定的思维对象形成持续的专注,最多保持留意、注意,无法形成高度的清明的专注。在这种状态下,觉知力不强,完全受境界的摆布,没有自主性,属于梦境,不符合实证的基本要求,甚至严重障碍实证。

与之相反,思维本体学实证中的放松,是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这好像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其实不是这样。在这里思维并不是完全失去作用,处于催眠状态,而是不进行意识活动,但处于专注中。和上面催眠术的放松一对照,你会发现:

思维:处于专注中。

身体:仅仅放松那些强化逻辑思维的肌肉群。经过对照,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区别。尤其重要的是,随着专注的持续,执着心减轻,思维会放弃对身体的执着,完全失去身体的感觉,从而让身体处于真正的放松状态。因此,只有建立在专注基础上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

图片

2.放松思维。通常人在忙碌的生活让我们经常处于紧张中,因此放松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是不可能紧张的入静的。放松思维需要经历几个过程:

(1)放松外源性思维。首先是生活中那些外来的强烈的干扰。

(2)放松内源性思维。生活比较悠闲的人,或者做机械重复劳动的人,他们往往会在心中不停的联想,比如走神。这种相续性思维状态一般不容易被发现。

(3)放下希望性思维。上述两种思维状态解除后,在选择性专注的作用下,我们会不断寻找感兴趣的东西,不断产生各种希望,这种希望性思维往往很难发现,也是导致绝大多数人实证失败的主要因素。这种思维是需要高度警惕和及时破除的。

(4)专注的静。当希望性思维也被及时觉知和破除后,我们就进入专注的静。由于专注和静是矛盾的,因此专注的静往往是不稳定的,是容易退失的,是容易产生烦的;当这些情况产生的时候,我们就进入下一阶段实证了。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同时由于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放松身体和放松思维往往是交叉进行的。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需要把实证的重点放在专注上,而不能放在对静的体验上。

图片

03
综合放松过程

1.身体放松与思维放松交叉进行。在放松中,要牢记心物是一体的,一种方法不容易放松了,就用另一种方法放松,要机动灵活的调整,不要执着于一种方法,结果产生审美疲劳。

2.反复放松。在静没有稳定之前,已经放松的肌肉群和已经放松的思维还会重新悄然紧张,这就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放松,放松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放松的过程,不要期待毕其功于一役,一定要认识这个反复放松的客观规律,并尊重这个规律和应用这个规律,获得最后的成功。

3.要点。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要专注的去体验和完成,而不要体验静境的美好。因此一定要牢记:专注的静要把重点放在专注而不是静,不去体验静的美好,不去体验轻松感。

深层次肌肉群的放松,是突破身体这一关的关键。由于肌肉群的放松是分层次的,那些容易被发现的浅层次的肌肉群的紧张其实并不是障碍我们实证的关键的肌肉群,反而是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深层次的肌肉群的紧张才是实证获得突破的关键。但这些肌肉群的紧张却不是容易被发现的,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放松自己的思维,让思维达到一定状态才能发现这些关键的肌肉群。

图片

4.“静”的层次。“静”是思维本体学的实证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静”根据专注与否分为“专注的静”和“非专注的静”。

(1)“非专注的静”。就是不专注的放松带来的静,这种静也分为很多层次。

深度的静:比如睡眠。

细昏沉属于浅层次的静:光感差、黑灰境界、困倦感重。

美好的清明的静:光感较强、彩色境界、轻松美好,比如绘画、听音乐等得到的那种美好的清静。

(2)“专注的静”。按照专注和静的比例的不同也分为很多层次。

静大于专注:特征比美好的清明的静要强一些。

静和专注基本均等:光感较刺眼、彩色境界且清晰度较强但不稳定。

专注大于静:光感刺眼,极不稳定,闪烁;原理是专注打破了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