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暴力沟通》: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高手讲话是没有情绪的,因为他们有这三个关键能力!

 昵称29955596 2024-08-15 发布于安徽
图片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
你注意观察你的周围,所有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生活过得一团糟。永远不要气愤,所有的气愤都是愚蠢的。高手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换办法再试,也不被情绪带偏。记住高手是没有情绪的!
普通人为什么爱生气,高手又为什么没有情绪,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给出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答案。
一个人爱生气的根源是不能区分刺激和原因。
因为别人刺激了你,你便生气了,那是你选择了生气。
别人刺激了你,你也可以先不生气,而是去探究这个刺激产生的原因,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不会生气,因为你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问题而不是在自己的情绪上。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愤怒只是一个人的表象,根源还是他能力的不足。
高手没有情绪,并非他真的没有情绪,只是他讲话时从来不夹杂让人不快的负面情绪,或者说他有情绪的时候是不开口的,这不仅仅是心态问题,更是一种能力。
是否拥有以下3个关键能力,决定了你是否有机会成为一个情绪管理的高手,一个真正会沟通的智者。
01
少说多听并同理他人感受的能力
”同理他人感受“意味着,以尊重的态度来了解他人的体验,首先要全身心地倾听他人说话。
庄子这样形容听:
'夫听之以耳,听之以心,听之以气。耳止于声,心止于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听:用耳朵听,用心听,用气听。用耳朵听,我们只能听到声音;用心听,则能够分辨和理解信息;而用气听,则是一种心灵处于空虚而开放的状态,能够接纳所有事物。
真正的倾听是一种超越感官的体验,不用耳朵听到了,还要“用心听”真正理解对方,“用气听”接纳对方所说的一切。
有了合格的倾听,才能谈到同理。同理是穿上别人的鞋子走路,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给人任何表面的安慰和建议。
要同理他人,必须完全卸下对他人先入为主的成见和评判,达到与他人“同在”的状态。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引用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解释“同在”状态:
生命中的情境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每时每刻却如新生儿般,带着崭新的面孔,从未有过也永不再现。你无法提前准备如何回应,也无法停留在过去。生命呼唤着你与它同在当下,负起责任而又全心投入。
同理的本质就是克制自我表达的欲望,忘记自己的需要,放空自己的内心,用心观察、倾听和理解他人,理解这个世界
同理心所触碰的是彼此共通的人性,因此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你真心同理了别人的感受,别人也一定会以同样的同理心来回报你。
02
基于不带评论的客观事实表达感受和需求的能力
人是感性动物,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往往淡化甚至扭曲客观事实,掺杂大量个人的评论和自我感觉来讨论事情,这样的后果不仅容易使自己情绪激动,也容易激惹对方的情绪。
为了从感性沟通的随意状态中挣脱出来,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即沟通之前要对事实进行一番不带评论的观察。
这里面的难点就是将观察到客观事实和自己的评论区别开来。
他这样写道:
“去观察,就像信仰一样重要。我欣然接受你告诉我,我做了什么或者我未做什么,我也欣然接受你的评论。但不要将我做的事情和你的反应混为一谈。”
小说《围城》中,刚刚去过方鸿渐家的孙柔嘉有很多不满,她和方鸿渐说:
”你为什么不早跟我说?我家里没有这一套,我自己刚脱离学校,全不知道这些奶奶经,麻烦死了!我不高兴做你们方家的媳妇了!”
鸿渐安慰道:
“没有关系,我去买几个红封套,替你给他们得了。”
柔嘉道:“随你去办罢,反正我不会讨你家好的。你那两位弟媳妇,都不好对付。你父亲说的话也离奇;我孙柔嘉一个大学毕业生到你们方家来当没工钱的老妈子!哼!你们家里没有那么阔呢。”
鸿渐忍不住回道:“他也没有叫你当老妈子,他不过劝你不必出去做事。”
在这一段对话中,孙柔嘉在事实中掺杂了大量评论和个人感觉,导致方鸿渐失去了耐心,两人的对话很快演化为争吵。
其实方鸿渐能够感知到孙柔嘉的尴尬处境和郁闷心情。倘若孙柔嘉在谈话中,删去一些诸如“奶奶经”“不好对付”“离奇”“老妈子”等带有刺激性字眼的感性评论,只陈述“和方鸿渐的两位弟媳妇没有共同语言,不太适应方鸿渐父亲的说话方式”的事实,并表达“很别扭”的感受以及“希望少见面”的需求,那么夫妻之间的沟通肯定会顺畅得多。
严格地区分观察与评论,并且在说话时尽可能地去除主观评论,仅陈述客观事实,这样会使自己焦躁的情绪平复许多。带着稳定的情绪去表达感受和需求,就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也更易于达成自己的目标。
用解决问题的思路代替负作用极大的情绪宣泄,这正是沟通高手和普通人的最大区别。
03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解释一切的能力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中说:
“人们之所以苦恼,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看法。”
一个人情绪是否平和并不取决于他的生活现状,而是取决于他怎么解释他所遇到的事情。
苏轼在《试笔自书》中写过一段被贬海南的经历: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念此可以一笑。”
我刚开始到海南岛时,环顾四面大海无边无际,凄然为此悲伤。常对自己说:“什么时候才能够离开这个岛呢?
想了一段时间,他幡然醒悟:
海南是岛,可往大了看,天地都在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大陆在小海中,难道有生下来不都是在岛上的吗,又何必自伤自叹呢?
想到此处,苏轼不禁大笑起来!
苏轼就这样把一件坏事解释成了好事,然后重新回归到乐观的心态。
对于智者来讲,心态是否平和与人生顺逆或者当前的生活状态没有关系,他们有一套面对一切困难和问题的完美的解释系统。
稻盛和夫在其著作《心》中有一段话最能说明高手是如何解释灾难和困苦的:
人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所有的灾难都是由我们的内心吸引而来的,自己的内心不予呼唤的东西,绝不会来到我们身边。”
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说: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都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选择了积极的态度,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选择了消极的态度,坏事很可能变得更坏。
一个情绪平和且能够解决问题的高手,必定具备“将坏事看好”的良好心态,拥有理解和接纳一切的宽广胸怀,以及基于事实表达真实感受和需求的坦然与勇气。
期望我们都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修炼,成为一个无论面对何种事情都能心态平和,且有能力从容解决所有问题的生活的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