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些人碰到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往往会不服气、不甘心,总想着跟别人比一比,以此来证明自己也是不错的,但悲剧的是,大多数都是以卵击石,撞得头破血流。 只有承认强弱之分、强弱之别,才能平心静气地面对现实,从而跟着强者不断学习,使自己慢慢变得强大。 01 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双方实力都很强大,处在晋楚中间地带的郑国虽然弱小,但郑国的国君郑襄公,却始终不甘示弱。 一次在朝堂上,郑襄公对大臣们表明了心志,他说:"从前庄公在位的时候,我们郑国也是地位尊崇,敢于向王室挑战的,所以我想重振郑国声威,再创霸业,你们一定要用心来辅助我才行。" 众臣子虽然同声附和,可脸上却都没有一丝欢喜之状,因为眼下郑国实在太弱小了,根本就打不过晋楚两国。 谁知,看不清形势的郑襄公,却继续侃侃而谈,他说:"晋楚两国看起来很强大,但在我眼里却不足为虑,只要我们君臣一心,郑国一定能打败晋楚两国,恢复祖宗的荣光。" 然而,郑襄公得意洋洋的唱着高调,却提不出一项具体的主张来。 02 郑襄公的弟弟公子良,听了郑襄公的夸夸其谈,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他犹豫了好半天,终于站出来对郑襄公说:"主公雄心图治,可喜可贺,但争霸之事臣以为不可。" 洋洋自得的郑襄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弟弟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心里十分恼火,他阴沉着脸说:“就连寻常百姓都有光宗耀祖的想法,更何况我这个一国之主呢?我这样做全都是为郑国着想,你居然还有理由反对我?” 公子良不紧不慢地解释说:"天道造就了强弱,这是事实,我们必须要加以正视。身为弱者,可以在心里藐视强者,但绝不可在行动上轻视它。 现如今晋楚两国都很强大,这是与目共睹的,郑国回避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去和他们一争高低呢?即便是我们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要对晋楚两国以礼相待,去尊重对方,否则吃亏的只能是我们啊!" 郑襄公听公子良这么说,心里更加生气了,他忍不住呵斥了弟弟一顿,愤愤地拂袖而去。 03 朝廷中,虽然大臣们都赞同公子良的说法,但畏惧于郑襄公的权威,实在不敢坦露真言,无奈只好沉默不语。 就这样,独断专行的郑襄公,先是和楚国结盟,然后又背叛楚国,跑去亲近晋国,公开向楚国挑战。 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亲自领兵讨伐郑国,结果楚军大胜,郑军被打得节节败退。 直到这个时候,郑襄公才慌乱起来,他急忙向群臣问计,说:"现在形势太危急了,你们有退敌的良策吗?只要能保全郑国,大家尽管都讲出来。" 大臣们见郑襄公态度诚恳,这才放下了顾虑,纷纷建议说:“从前公子良曾劝谏过主公,还请主公去询问他的看法吧。" 04 于是,公子良被请到殿上,郑襄公赶紧先检讨自己说:"贤弟有先见之明,只怪我错怪贤弟了。现在无论为国还是为家,还请弟弟拯救危难之中。" 公子良见郑襄公能够知错就改,便说:“眼下当务之急,就是想办法让楚国罢兵,所以主公要放低姿态,对楚国尊敬有礼,这么做虽然会有损主公的颜面,但主公必须要接受。" 郑襄公听了心头一沉,有些为难地说:"就算退敌,也不能有伤国之尊严,否则还不如冒死一战!" 公子良连连摇头劝阻:"楚国强大,郑国弱小,怎么可以硬拼?只能设法周旋,楚国现在以武力来犯,我们郑国根本无法去抗衡,这一点必须要认清楚。 如果我们表示背弃晋国,亲近楚国,主动向楚王认错,相信楚国也就没有了再攻打的理由。这样做虽然让主公面上无光,但可以避免郑国灭亡的大患,对主公而言,是有小失而获大得,主公应当立即实行。" 05 然而,尽管郑襄公非常赞成公子良的提议,可面子上仍感到难堪,于是犹豫不决不肯实行。 公子良耐心地开导他说:"对强者保持必要的礼敬,是弱者生存的谋略,主公不要介意世俗的想法。为了郑国的基业和老百姓的生死,主公必须要这么做啊!" 郑襄公知道,眼下这是唯一能让楚国罢兵的办法,便不再有顾虑了,马上派人去和楚庄王讲和,态度表现的十分恭敬有礼。 这一年夏天,郑襄公还亲自参加了,楚国与陈国在辰陵的盟会,极力拥戴楚国的盟主地位。 但同时,郑襄公也没有断绝同晋国的交往。就这样,夹在两强之间的郑国虽然弱小,但因左右逢源,终于化解了重重危机。 06 在面对能力比自己强的人时,能够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弱小,其实并不丢人,反而让别人感受到了你的真诚和坦率。 不肯面对现实,整天怨天尤人,或者自以为是,只会让自己心浮气躁,无法安心做事,变得更加弱小无能。 能够适度的示弱,接纳自己的不足,往往比咄咄逼人自以为是,更加能够转危为安。 图源网络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