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没有一个民族,对中轴对称线如此钟爱与恪守”

 Kwshan 2024-08-17 发布于广东

2024年7曰27日,北京中轴线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全球首次用数字技术全过程参与世界遗产申报。这条“线”何以代表中国古老文明?又是如何“惊艳”世界的?跟着三毛仔一探究竟吧!

图片

▲中轴线鸟瞰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王世仁先生曾经说:“中轴线是北京的灵魂。”

图片

▲1936年前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北平天坛正在修缮的祈年殿屋顶上

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具有 “法天象地” 的 “择中” 理念,具体表现在选址追求的“天下之中”与城市布局的“中轴对称”。这不仅仅是对于中轴对称美的执着与追求,背后更是有着华夏文明的千年理念。

图片

▲于景山万春亭北眺中轴线,可见沿线建筑的对称之美

如今的北京中轴线,自北向南穿过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端门、社稷坛、天安门、正阳门、天坛、先农坛(以及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永定门堪称中国都城秩序最理想的杰作

图片

一、萌芽:

   追求“以中为尊”的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前中国进入“古国时代”,良渚文化的聚落中心“古城”已经具有首都的性质。从甘肃南佐都邑、河南二里头等遗址开始,中轴线就已经萌芽。

新石器时期,南佐都邑 及“宫城”中轴对称、布局严整,开后世古典建筑格局之先河。 

图片

▲南佐遗址遗迹分布图

二里头夏都遗址 是中国最早的宫城之一,也是夏朝晚期的都城,拥有最早的城市干道网、宫殿建筑群、青铜礼器群等。这里具有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按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宫室建筑群。

图片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二里头考古队供图

到了战国末年,一部由门客编撰的古代类百科全书式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问世,其中的《慎势》曰:“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图片

▲祈年殿俯瞰,建筑主体构成了一个个同心圆

由此可知,“以中为尊”、“择中”而居的传统观念在先秦时期就开始形成。

图片

二、起始:

元朝在营城中认同礼制文明

时光来到了元朝,在元世祖忽必烈的主持下,一条近4公里的中轴线在北京诞生。

1264年,忽必烈下令废除了哈拉和林的都城地位,将燕京的中都地位提升为元大都,命令自己信赖的朝臣刘秉忠负责营建元大都。

刘秉忠 是一位经国济世的奇才,他熟悉诸子百家和各种汉文典籍,深得忽必烈的欣赏和信任。正是他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

图片

▲刘秉忠

作为儒家“三礼”之首的《周礼》,构想了由中轴线贯穿全城的理想国都。出身世宦之家的刘秉忠对《周礼·考工记》当然也是耳熟能详,并且将其运用于规划营建大都的过程中。

他首先根据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的习性,在太液池(今北海、中海)东岸,确定了一个元大都城的中心点,名之曰“中心台”

然后,以中心台为基准点,确立了元大都的中轴线和四面城墙的距离。

又以丽正门外第三桥桥头南边的一棵大树为南部起点,那棵树后来被元世祖封为“独树将军”,成为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标记。

图片

▲元大都布局复原图

刘秉忠仿照《周礼》古制,用四方城门与纵横街道形成 “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的布局。以一条中轴线为控制线,建造宫室和城市。此举是元朝统治者对儒家礼制文明的认同和传承。

▲宫殿内的台阶,也都是九级或者是九的倍数

敬天、尊祖、重农、重社稷,一直是中轴线建筑所承载的重要功能。今天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1421年-1911年)祭天祈谷的祭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图片

▲自永定门进入城内,路的左侧是天坛,太庙,右侧则是先农坛与社稷坛

可见,除了“以中为尊”的帝王思想,礼制文明也是北京中轴线蕴含的文明基因之一。中轴线不止是一个建筑体系,更是一套完整的礼制体系。

图片

三、延长:

   明清帝王的“守国门”担当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

图片

▲明成祖朱棣

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北方仍有蒙元残部,对明朝安全构成威胁。出于国防考虑,他采取 “天子守边” 的方式,用行政手段将全国的人力物力向北方边境集中。

明成祖建城时,启用的是出身于木工世家的 蒯祥 。“天安门”(最初名为“承天门”)正是他的杰作,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作为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过去只有皇帝才能由此出入。除此之外,在他的改造扩建下,紫禁城、太庙、天地坛等建筑拔地而起,中轴线继续延长1公里

图片

▲明代佚名绘《早朝图》,左上为蒯祥

百年之后,嘉靖皇帝 营建北京外城,又将中轴线向南延长2公里。为抵御外族侵扰而扩建外罗城,最南端的城墙修至永定门,将山川坛 (今先农坛)和天坛揽入城中,并最终确立自钟鼓楼到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以及“凸”字形的内外城格局,后者便是今日北京二环的形状。

图片

▲嘉靖年间北京城地图示意,并非方正的二环便是沿明城墙而修建

再过两百年后,清朝皇帝 再度丰富北京城与中轴线,其中,乾隆皇帝在景山上建造的可俯瞰京城的五方亭,成为了中轴线上的制高点。

图片

▲北京的景山公园

在历代帝王和无数工匠的共同造就下,北京城呈现了中国中轴线的巅峰之作。如今,站在景山之巅,可南望壮丽的紫禁城,北眺中轴线上的钟楼、鼓楼,西观北海白塔,中轴线的雄伟壮观一览无余。

图片

四、持续:

  晨钟暮鼓中不灭的烟火气息

到了近现代,1900年,八国联军入北京,正阳门遭遇兵灾被破坏。后来修缮时,请来的是德国设计师,使得正阳门多了一丝西方建筑的韵味。

1924年11月,中国最后一代皇帝溥仪正式告别紫禁城。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举行开国大典。

建国后,国家博物馆修建于天安门东侧,人民大会堂修建于天安门西侧,依旧延续了“左祖右社”的传统。

始终不变的是,中轴线在时代的长河中静静地见证着这一切的发生。

......

我们将时针拨到1275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到访元大都时,感叹道:“美善之极,未可宣言。”令他感叹的不仅是中轴线上雄伟的宫殿,更重要的是南北与东西街道相交形成的棋盘格式居民区--胡同与四合院。正是在其中生活的百姓,使得中轴线散发出千年不绝的烟火气息。

图片

▲1945年的北京四合院

钟鼓楼 一带始终保持着“最北京”的市井生活方式。在明清时期,钟鼓楼以 晨钟暮鼓 的形式区分昼夜时辰,统一全城时间。依靠钟鼓报时,中轴线上的城门规律地起闭,有效实现了对于城市的管理。

图片

▲鼓楼与中轴线上的景山万春亭遥对,登上鼓楼可以俯瞰车水马龙的鼓楼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

一座具有活力的古城离不开“街坊”生活,正是日复一日的百姓生活赋予了古城新的生命力。

北京中轴线为北京带来了独有的壮美秩序,它是发展的轴线,向北到奥体中心、向南到大兴机场,影响着今天的城市发展,并引导我们开创新的未来。

图片

关于“中轴线”的历史故事太宏大了,若想了解更多,还是要亲身来到北京城走一走,在建筑格局中看见历史的痕迹。三毛游「金牌说」致力于北京城文博深度游,深受文旅爱好者的欢迎和好评: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下是我们在北京中轴线所开通的讲解产品:

若是您喜欢自由行,我们也准备了干货满满的自助导览,故宫讲解足足长达16小时,用剧场版的方式,趣谈皇家六百年秘史。

北京中轴线

纵向看,有7.8公里长

横向读,有5000年历史

读懂中国

从此线开始

1

END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