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好法官戴胄:皇帝的诏命也不能大过律法

 巴西太守 2024-08-18 发布于浙江

小编之前介绍唐高宗年间检校大理卿张文瓘因为执法公平宽大,被比作唐太宗年间的大理少卿戴胄。

今天就聊聊戴胄是一位怎样的法官。

戴胄算是官三代,祖父戴景珎官至司州从事、清都郡功曹;父戴承伯官至汲县令,追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当然追赠那肯定是戴胄发达以后。

戴胄年轻时就是法律爱好者,为人诚实有才干,也有处理文字的能力。

隋朝年间,他以明经贡举入仕,授吏部云骑尉,迁弘农宫副监;隋炀帝大业末年,入朝为门下省录事,受到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的礼遇。

显然后来他去了洛阳辅佐名义上留守的炀帝庶孙越王杨侗。炀帝被弑后,杨侗在洛阳登基,以戴胄为给事郎。

洛阳政权起初受到瓦岗军魏王李密的威胁,后来弑君凶手也是许帝宇文化及率大军杀回,李密没了底气,转而向杨侗称臣寻求联合,总算打败了宇文化及,但自己也受到损失,于是被洛阳大将王世充所败。

然而杨侗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王世充在此之前已经诛杀同僚、掌握朝政,要图谋篡位了。

戴胄却敢对王世充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劝他恪守臣节,效法伊尹、周公,与隋朝共存亡,将来隋朝复兴,他王世充也能世代富贵。

王世充口头表扬,但坚决不改,第二年又索取九锡。戴胄仍然劝阻,王世充当然不听,迫使杨侗禅位,自称郑帝,命戴胄为郑州长史,辅佐侄子王行本镇守虎牢关,这其实就是看他不顺眼,让他滚了。

之前很多反王在名义上归顺杨侗,认的是隋朝的招牌,当然不买郑朝的账,纷纷绝交,其中就有夏王窦建德。只是后来郑朝开明三年也就是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唐朝二皇子秦王李世民率军伐郑,窦建德担心下一个就是自己,才亲自率军救郑,结果一不小心被李世民打出一战擒双王的大捷。唐军大将王君廓攻克虎牢关,戴胄被俘,从此加入唐朝,准确说是加入了李世民的班底,成为秦王府士曹参军

唐朝一统天下的过程本文不表。五年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迫使唐高祖立他为太子并禅位,他就是唐太宗。

这样戴胄也就成为了新皇帝的嫡系,被任命为兵部员外郎,不久升兵部郎中,封武昌县;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元年(627年),因为大理少卿缺位,唐太宗觉得戴胄清廉正直,正适合处理人命案,就让他顶上,他真正成为了法官。

一次,国舅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奉召入宫时大概是一时疏忽,进入东上阁时竟然忘了解下佩刀,如果认真论罪,可以算死罪,可是谁敢判国舅死刑?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很快说了自己的意见:虽然长孙无忌是当事人,但他通行的时候监门校尉没有察觉,也是失职,按律应该判死刑;长孙无忌当然也有罪,罚铜二十斤,相当于现在说的罚款,而且是罚巨款。

本来封德彝的意见已经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是戴胄不肯。他引用律法,说:校尉和国舅都是死罪,鉴于国舅同时也是功臣,如果皇帝要法外施恩,不是不可以,那么这件事我们大理寺就不管了,但如果对外表示对两个人都是依法治罪,就没有一个处决、一个仅仅罚铜的道理。

唐太宗被说动了,表示法律是天下人的,不能因为长孙无忌是国舅就特殊,命令重新商议如何处分。

封德彝还是一样的结论,唐太宗又想照办,戴胄又说了:

两人罪责相当,而且校尉获罪归根结底是因为国舅疏忽,按律他的罪责比国舅还轻。如果国舅能活下来,校尉却要死,我是不同意的。

唐太宗也没必要跟个校尉过不去,校尉因此免死。

唐太宗广选官员时,发现有人资历造假,于是下诏要这些人自首,如果是查出来造假,可以处决。还真有不怕死的怀着侥幸心理被发现了,走流程走到了大理寺。

皇帝都说话了判死刑,有什么好说的?但是戴胄死心眼,只认律法,不认诏命,给这些人判了流放!

唐太宗因此找戴胄理论:“我已经告诉天下人,犯这个罪的要处死,你现在这么做,不等于告诉天下人,我的诏书是放屁吗?”

戴胄说:“陛下如果直接下诏判这些人死刑,我不会管,也管不了。但是现在既然陛下让这些人走流程走到我大理寺,我还是得依法办案。”

唐太宗说:“你倒是有原则,可我这个皇帝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戴胄答:“法律也是公布于天下的,陛下的话却是一时激动说的,我依法办事,恰恰是告诉天下人,皇帝一时的愤怒也不能压倒法律,如果一个人依法不能判死刑,那么也不会因为皇帝生气了就被判死刑。法律管用才是大信,皇帝的愤怒为此是可以忍着的。”

唐太宗不再生气,反而当场表示欣慰:以后朝廷执法即使有疏失,也有你戴胄纠正,我做皇帝的还担心什么呢!

戴胄也不负所望,治下没有冤假错案。

不久,唐太宗任命戴胄兼任尚书右丞,又迁兼任尚书左丞。由于尚书省的主要大佬尚书左仆射萧瑀免官,右仆射封德彝病逝,戴胄又奉命主管尚书省,因为善于决断,被认为称职。

当时,每年水旱灾害,都以地方州县的正仓赈济,有些地方没有正仓,百姓只能去外地找饭吃,多有饥乏。贞观二年(628年),戴胄建议仿效隋文帝建立社仓防备饥荒,让贵族、官员和百姓缴纳粮食,使粮仓丰盈。唐太宗同意,称之为义仓。

这和现在的保险行业的原理其实是相通的。

由于戴胄家贫,唐太宗特诏赐钱十万。

唐太宗还让戴胄领谏议大夫,和名臣魏征同列,轮流上班。

贞观三年(629年),戴胄升任民部尚书,兼任检校太子左庶子,也就是做了皇太子李承乾的辅导官。名相杜如晦临终前请求让戴胄主掌吏部,于是戴胄代理吏部尚书,且仍任民部尚书、太子左庶子、谏议大夫。

戴胄虽然技能突出,但并不是干哪行都行,他对经史就不了解。主管吏部要选官,结果他选拔的都是和他一样善于法律的,即使不擅长文字他也不在乎,真正擅长文字的人才却没处说理。舆论因此非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