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汴梁游记(续)

 开封胡同 2024-08-18 发布于河南

7月19日,天气异常温暖。姐姐的婆婆来了,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她为人非常和蔼可亲。下午我们一起去了龙亭,并请摄影师给我们拍照。路上突然看到几十个男女,每个人手里拿着一面小旗,边走边念经,后面跟着一队敲锣打鼓的人,还有人抬着一张香案走向土地庙。我跟着他们去看,这些人对着土地神像顶礼膜拜,态度极其诚恳。我问了问,才知道这些人要么是向土地神祈福,要么是求财、求子或是求免于灾难,所以讨好神灵以求保佑。我在门外等候,等妇女们出来后,就跟她们交谈,详细解释迷信的无益之处。她们中有不少人似乎有所醒悟。看来,真理很容易打动人心,可惜苦口婆心地劝导人们的人太少。

7月20日,我们去参观了城里新开辟的马路,分成了书店街、山货街、估衣街等,商店鳞次栉比,繁华热闹,是开封最热闹的地方。我进了商务印书馆,想买一些风景明信片,别的省份的名胜都有,偏偏没有开封的,我有些失望地离开了。然后我们去了工艺厂的产品展销处参观,他们织的布料坚固平整,花样各异,有些甚至比南方的质量还好。另外有一种蓝底白花的布料,质地厚实,可以当作地毯使用,价格也不高。于是我买了两条。我还听说这里的茧绸质量最好,也买了一匹,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

7月21日,中午时分,我们去了城中的相国寺。听说那里新来了一位浑身长满一寸多长毛的人,样子像猩猩。这个人身高只有两尺多,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已经四十多岁了。寺庙前面是一个空旷的场地,设有茶桌,供游客休息。农民和乡民聚集在那里,吵吵闹闹,环境非常不卫生。从小路进去,可以看到寺庙的高墙,大门里面是一圈,里面供奉着五百尊罗汉,形象各异。从旁边的小门进去,是一个院子,接着又看见一个殿堂,里面供奉着一尊高达一丈多的千手千眼观音,全身镀金,旁边还有一些小瓷人放在木架上。我把它们仅仅当作小孩子玩的东西,但人们对这些观音像却像对待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样尊敬,可见他们的愚昧程度。我又看到每个人都对着观音像顶礼膜拜,口中念念有词,可惜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在殿堂的一侧有一间空房,门紧锁着,我听说里面有一尊活佛。我认为这是无稽之谈,于是让人打开了门,果然看到一个和尚盘腿坐在莲花形的瓷缸上,双眼紧闭,全身镀金,没有任何腥臭气味。谁知道这是否真的是他的真身呢?寺庙的人说这位和尚在寺庙已经几十年了,今年春天得道去世,确实是肉身和尚。他的母亲是个乞丐,想要靠这个维持生计。当地的佛教信徒也乐于捐款。后来这事被将军知道了,考虑到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百姓生活艰难,这样做会迷惑人心,可能引起迷信的危害,于是发布了公告禁止,不允许游客进香。

7月22日早晨,乌云密布,不久雷电交加,狂风暴雨,顿时使人感觉清爽了许多。两个小时后雨停了,天晴了,我去参观了开封的商场。商场有两层楼,里面摆满了商品,多数是进口货。第三层楼两侧都是照相馆,展示着照片。还有一间小厅专门出售茶点,供游客随时享用。第一层是售卖摊位,聚集了很多商家,人声鼎沸,非常拥挤。因为正值三伏天,男人们大多袒胸露臂地坐着,蚊蝇乱飞,实在不是个幽雅的地方。

7月23日早晨,天气温和,微风拂面。我兴致勃勃,于是带着一两个人一起乘坐马车去了禹皇山。出城大约三里路,沿途都是沙土,景色苍翠荒凉,四下无人。到达深林中,才看到有一座寺庙。寺庙分为三个部分,有花园,有凉亭。禹皇的神位供奉在正殿,古代圣贤的画像依然保存完好,让人肃然起敬。寺庙前后树木茂盛,景致优美,简直是一幅天然的画卷。我在那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直到夕阳西下,才尽兴而归。顺道去了照相馆,取了我们在龙亭拍的照片,看到橱窗里挂着禹皇山寺的照片,就买了一张。

7月24日,又是星期日。施夫人邀请我参加主日课程,并且在下午两点有一个妇女谈道会,也邀请我发言几句。三点回到姐姐家,姐姐给我做了北方的饺子作为午餐。虽然是异乡风味,但也很好吃。吃完饭,正打算写家信,突然听到音乐声缓缓传来。孩子们叫我到门口去看,只见前面有四个人,各自提着小红灯笼。接着是一张桌子,也是四个人抬着,桌子上摆着四碟干点心,一面镜子,一对花瓶。后面有人抬着一个红火炭炉。后面跟着几个演奏音乐的人,一路吹打而来。我问了问,才知道这是开封搬家的风俗,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会这么做。而且这些并不是搬家的人自己准备的,而是邻居朋友们共同赠送的。把桌子和炉子搬进新家后,还会演奏音乐,唱吉祥的歌曲,大放鞭炮,声音震耳欲聋,围观的人非常多。俗称这叫做“闹锅底”,我不明白这个名字的意思。当晚,我写完信,感觉有点晕眩,于是早早地睡了。

7月25日清晨,我的亲戚谢某带着全家来拜访我。我们分别了十年,如今重逢,故人之情重,感到非常欣慰。下午,我邀请他们一起去公园。公园在南城外,距离车站很近,占地几十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草鲜艳美丽,环境幽静宜人,可以说是开封最好的游览地点。进门后,看到几十只鹦鹉在架子上鸣叫,声音清脆悦耳。还有四五只猴子在草地上跳跃。幸好它们的脖子上拴着铁链,否则游客都不敢靠近。我们在那里徘徊,花香鸟语,日暖风轻。我和几位好友在凉亭里品茶,谈论文学和学术,不知不觉感到精神振奋,乐不思蜀。进入公园需要先买票,每张票五十文。因此没有农夫和村妇混杂其中,更加显得美景清幽,难以言表。天色已晚,于是送谢某一家到车站。人力车夫想绕近路,因为我们不熟悉路,就随了他的意。没想到走了没多远,路就很崎岖,大甥女的车子翻倒在沟里,幸运的是沟不深也没有水。我们扶起她,问她有没有受伤,幸好没有。到了车站时,时间还早,又去拜访了检查员张某。他的家属是福建人,寒暄了几句后,才离开。送谢某一家上车,然后向东而去。车先到了,我的二女儿和大侄子从北京来,于是高兴地迎接他们,一起回家。

7月26日至30日,虽然天气凉爽,我没有出去游玩,而是和家人坐在院子里,畅谈别后的感受,极大地安慰了我十年的思念之情。姐姐向我讲述了开封的一些风俗,我于是拿起笔记录了下来。开封作为省会城市,周长约十五六里,南北狭窄而东西较长。沙土多,土地贫瘠。建造房屋多用砖石,因为木材非常昂贵。房屋通常是平房,用泥土覆盖,内部用芦苇隔断,周围用花纸作为装饰。房门不用门板,多用竹帘挂在窗户上,因为苍蝇蚊虫很多,整天飞来飞去,很难驱赶。大门一定要加高门槛,门槛大约有二尺高,上面有两个铁环,如果有客人来可以提起门槛,表示欢迎宾客的礼仪。六月中有观音诞和雷神诞,农妇和愚夫多迷信这些日子。每逢这些日子,各个寺庙一定会演戏,吸引众多香客。看戏的人没有上等人,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头上插着红花,穿着蓝色或紫色的衣服,即使是贫穷的家庭,妇女们仍然认为小巧的脚趾是一种美丽。七月中举行盂兰会,扎制像牛头马面、十殿阎王这样的纸人,在寺庙前僧人诵经三天三夜,然后每人拿着一尊像和旗亭等物品,吹笙击鼓,在路上游行,进行超度仪式。民间喜欢早婚,非常盼望早得子嗣。传统观念里依然是男尊女卑。生女孩的家庭没有任何举动;只有生男孩的家庭会送鸡蛋给亲戚朋友,蛋壳上画着乌龟或者便壶来表示添丁进口。亲戚朋友收到这些鸡蛋就会去祝贺。每个祝贺的人都会在新生儿父亲的脸上涂五彩油,然后邀请他去街上逛,向大家展示,表示有儿子是光荣的。婚礼和南方的也大致相同。迎娶的日子,会有四顶轿子。新娘坐的轿子顶部有一个小亭子,亭子里面用麒麟送子来象征早生贵子。新郎也坐轿子,身穿红色礼服,先到女方家里迎接,后面跟着两顶小轿,由媒婆乘坐,她们的衣襟上插着红花。沿途有旗帜和乐队,内容繁琐,难以一一了解。丧事方面,如果是富人家出殡,仪式也非常繁琐,用龙首凤尾的棺材,由三十二人用木棍抬着。河南使用的钱币种类多样。自从今年春季中交两家银行出现风波,南方各省的交通票不能使用,但河南和北方地区仍然正常使用,每张票兑换的钱在一吊一二百文不等。

8月1日,我的侄子从北京特地来开封看我,那天正好是我的小生日。远在他乡的旅客,专门为我准备了两桌佳肴,全家人畅谈亲情之乐,实在是旅行中难得的快乐时光。晚上邀请了两个盲人来庭院里唱歌,接着又播放了留声机,直到半夜才尽欢而散。

8月2日,我清晨梳洗完毕,和大甥女一起出去散步。因为前一天亲戚们都来为我庆祝生日,傍晚回到家后,就感觉身体不适,有些发热。因为这几天到处游玩名胜,晚上又睡得很晚,受了凉,所以生病了。

8月3日至4日,病了两天,没有什么可谈的。8月5日病好了,早上起来稍微喝了些粥,写完家信后就休息了。

8月6日,我去教堂礼拜,为大甥女在那所学校报名,让她专门学习英语。

8月7日下午,我和姐姐夫妇一同去车站前往郑州。我们到达车站时,西行的车还没有到,但是北行的车已经到了。车厢里坐满了几个营的残兵,这些士兵想要车不停直接开往徐州车站。站长告诉他们必须要等到西行的车到了才能开车,没想到这些士兵难以说服,不接受站长的说法,几乎引发了冲突,人声嘈杂,让人吃惊。不久,西行的车到了,争执才平息,我们也上了车。车到达郑州时已经是晚上。有我的亲戚谢某,就是上次一起游公园的那个人,他在汴洛铁路工作,已经在车站前等候很久了。他帮我们叫了人力车,招呼我们去他家暂住。他的夫人非常温柔可亲,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干净的房间,招待得很周到。我又学到了一个待客的好方法。

8月8日早晨,我和谢夫人以及姐姐一起去了郊外,看到一片都是树林,绿荫蔽日,令人赏心悦目。我们三五人在其中慢慢行走,的确忘记了尘世的烦恼。8月9日中午,我和谢家的人一起去礼拜堂,见到了唐夫人和赖女士,她们都是刚从美国来到郑州从事传教和教育工作的。郑州虽然有许多名胜,但我刚恢复健康,不敢过于劳累,所以只去了礼拜堂简单探访,了解那里教会的发展情况。

8月10日中午,姐姐夫妇急于回开封,于是和我告别,依依不舍,不忍分离,因为相隔遥远,不容易见面,这次分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聚,所以我们都有些泪湿眼眶。谢夫人见我悲伤,百般安慰。晚上她邀请我去看戏,于是我跟她一起去了。戏园虽然很大,但是演出的剧目都很俗气,不太雅观,我没有看完就先回去了。

8月11日,我和谢夫人一起去商场,距离车站不远。这个商场刚刚建成,样式类似于上海的楼外楼,也有屋顶花园。花园中设有八个小亭子,供商家展示货物。有的卖东西,有的测字算命,虽然号称是花园,但实际上并没有花草,很可惜。二楼也有一些售卖洋货的店铺和茶室,供游客解渴。有一位乡村女子手摇铁板,在茶室里唱道情以招徕顾客,但是顾客并不多。因为当地的妇女大多不出门游玩,闲暇时通常会和几个闺中好友在家里玩纸牌游戏,所以这样的游乐场所人迹稀少。

8月12日清晨,我和谢夫人夫妇三人乘坐京汉线的火车去游览黄河。火车经过荥泽、南阳,最后到达南岸。火车停下后,我们下车。谢先生的朋友林某来迎接我们,邀请我们去他家吃午饭。饭后,我们打开后门走了几步,就看到了黄河大桥。铁栏杆有一百零三根,每根相隔约二十余步,两岸全长七里半,桥高九十四法尺(每法尺约等于华尺三尺三寸)。水面到桥的高度为八十六法尺。这座桥始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我们五个人慢慢地走在桥上,走到桥中央,只见水天一色,四面无边,一片黄浪白浪奔腾跳跃。偶尔有小型汽轮在河中心摇晃,“早晨辞别父母,夜晚宿在黑水边。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水流的哗哗声。”我吟诵着《木兰诗》,正在感慨时,忽然看到一辆汽车缓缓开来,我急忙躲到铁栏杆边上。汽车经过铁桥时,我听到叮叮当当的声音,像敲击罄石一样。两岸都是像山一样的高地,有些贫困的居民在河边建造了纸阁芦帘的房子,看起来也颇为悠闲。我们又去参观了虞姬庙,里面供奉着一尊泥塑的虞姬像。庙宇位于高岗之上,遥对着黄河,格外清晰,令人忘却尘世,乐此不疲。中午我们乘车返回郑州,时间已经很晚,我也感到疲惫。

8月13日,应唐夫人的邀请,我再次去了礼拜堂参观。下午在她的洋房里喝茶点,又进行了家庭礼拜。傍晚回来时,看到路边有钟声和念经声,我上前观看,原来是乡民在举行盂兰会。观看的人很多,道路都被堵塞了。场中有几十个僧人和道士,穿着红袍和袈裟,念经的声音含糊不清。墙上悬挂着许多神鬼的图画,场地上燃着香烛,还用十几把铁刀扎成阶梯状,一直延伸到高台上,很难理解这样做的意图。那天晚上月色皎洁,我和谢夫人等人在庭院里畅谈,直到筋疲力尽才去睡觉。

8月14日,我们又坐车去游览洛阳,这是河南汴洛铁路的西段。在巩县黑石岗之间,我看到第74号标志牌上写着:“路用洛桥一座。”以前因为桥基不稳固,在西历1909年被河水冲垮。这条河是黄河的支流,经过外国工程师重新设计改造,并采用了压气法加固桥基,才恢复了原貌。这座桥在宣统二年(1910年)完工,是中国铁路桥梁建设中的一个创举。从此可以正常通车,河水不像黄河那么宽阔,桥长只有三百十三法尺,最高处为二十九法尺,共有五六根铁柱。桥上的铁轨和黄河桥类似,四周都是荒地,只有几棵高树而已。我们游览了几小时,然后乘坐原来的火车返回。途中经过龙门,因为时间不早了,没有去游览,只买了一幅图带回来。从图中佛像的样子,可以想象它的工程是多么宏伟。

8月15日,我收到了家里的信,催促我尽快回家,因为开学在即,需要提前商量一些事情。我于是决定当晚出行。谢夫人对我照顾得很周到,当晚又准备了美味佳肴和美酒为我送行,可惜我不能喝酒,只好婉拒。吃完饭后,我们坐在院子里。明月当头,空气清新,离别的歌曲响起,让人黯然神伤。从此分别,不知道何时才能再相见。人生的聚散,实在难以预料。大家都默默地坐着,一直等到半夜两点,京汉线的火车到了郑州,于是我们去了车站上车。我和大家告别,火车随即鸣笛向东驶去。我躺在卧铺上睡觉,第二天早上听到铃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询问服务员才知道是召唤大家起来吃早餐。乘坐头等和二等车厢的乘客,都会有像小房间一样的私人空间,我一个人在里面,非常安静。服务员也很殷勤,我有时看书,有时站在车窗边眺望两侧,都是高山大树,农田村庄越来越多,有农民在耕种,唱着乡下的歌曲,还能听到踩水车的声音,远远听来很是悦耳。火车到达汉口时,已经是第二天下午两点多了。有旅馆的人来迎接我下车,我跟着他去了旅馆,稍微整理了一下,然后出去打听今晚的江轮,于是买了一张太古公司的“鄙阳”号船舱票。又去了电报局发电报给南京。我以前听说汉口非常繁华,如同上海,去街市转了一圈,发现人们所说的确实不假。晚饭后,我登上了轮船,晚上九点多睡觉,听到了轮船启动的声音。

注:本文根据1917年1月《妇女杂志》,作者:蔡陈汉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