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闲情,食味姑苏

 真友书屋 2024-08-19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衣食住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内核,虽为细碎琐屑,却烙印着一个社会群体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格。苏州人对生活的讲究是刻在骨子里的,自宋以来,苏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可谓极致。人们在这方清嘉山水里,托举起食色生香的日常,追求生活的闲趣、雅致,从而实现物质需求和精神滋养的相互依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州人对生活的讲究,首先体现在环境。山水之间,寻得一方可观、可赏、可游的天地,是苏州人对自然的追崇。日落东山,静坐凉亭,饮一口嫣梅饮,甘酸清凉,沁人心脾。看远方层层叠叠的荷叶如锦缎般覆盖碧波,一汪青绿无垠漫延,直扑向远山残阳。水上芰菏,清冷芬馥,风过,菡萏翩翩,远远飘来荷香清新淡雅,张岱所述“清梦甚惬”,正合此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尚巧求精,是苏州人对待艺术的信仰,这份信仰被苏州人延伸苏作工艺,玉雕、刺绣、乐器、家具、苏扇等,精美、隽秀且极富人文性。“开合清风纸半张,随机舒卷岂寻常”,对于向来风雅的苏州人来说,扇子不仅仅是蔽日纳凉的工具,亦是承载闲情逸致的怀袖雅物。苏扇闻名天下,用料、工艺都极为考究,这其中蕴含着苏州独特的文化底蕴,传承着千百年来苏州文人的情怀。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值夏时,游园艺圃,有石上藤萝,有繁花似锦,小窗幽致,绝胜深山。池塘之畔,荷叶田田,映照天光云影、白墙黛瓦,加以蛙声蝉鸣,物外之情,尽堪闲适。此时,执一把折扇在手,拂袖间,清风随意而至,暑气顿消,无上清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时不食,食不厌精,这是苏州人的饮食之道,他们对于吃有着从古而来的精细与雅致。姑苏桥文人苏式面馆菜品,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精湛,如宝塔肉,所切的五花肉必须保证厚薄一致,肥肉均匀,连切不断,最后堆叠成宝塔的形状,色泽诱人,好吃不腻,故对师傅的刀工与烹饪技艺要求都相当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宝塔肉

又如开水白菜,其汤底用老母鸡、排骨、干贝等放入汤锅内,加入清水、姜、葱,烧开后吊制至少4小时,直至最后呈开水般透彻清冽之状。取大白菜中发黄的嫩心,微焯之后用清水漂冷,用“开水”状鸡汤淋浇至烫熟。乍看清汤寡水,油星全无,但闻起来却香味扑鼻,食之清鲜柔美。

图片
图片
△开水白菜

莲房鱼包,亦是一绝,记载于《山家清供》,取莲花中的嫩房,去须截底,剜瓤留空,填上鱼肉,倒扣过来,蒸之荷叶,香气四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莲房鱼包

余者如苏作船点,承袭古法,小巧精致;双馅团子,甜咸相宜,形味俱佳;苏式绿豆汤,清凉甘润,恰如江南之水,温软静谧。姑苏桥的师傅们莫不沿袭古法,遵循古人的功夫,好吃又风雅。

图片
△非遗苏式船点

图片
△双馅团子

时值八月,姑苏桥文人苏式面馆用荷花入馔,以应时令之鲜。首推非遗手作糕点荷花酥,用油酥面制成,形似荷花,酥层清晰,观之心旷神怡,食之酥脆香甜,其旁菜品亦以用清荷搭配,别具一番风味。食时,荷香袅袅,似在诉说着千百年来苏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与那份从容不迫的态度,重温一段苏州的旧梦,此情可待,此味难忘。

图片△荷花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于平淡中见真趣,于寻常处见至美,苏州人对生活的讲究,始于山水,藏于器用,成于饮食,发于心性,点点滴滴,皆成诗篇。夏秋之交,姑苏城里,日子正清凉。不如去苏州吧,过一日苏州人的生活,从平江路到观前街,从艺圃到姑苏桥文人苏式面馆,点一份汤面生煎,吃一口时令荷花酥,再配上几个浇头,品味舌尖的芳香,感受这座古城晚夏的温柔。


图片

本期空间 | 姑苏桥文人苏式面馆
特别鸣谢 | 王健
图文制作 | 文人空间团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