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薪火赓续治消渴

 循天园 2024-08-19 发布于广西

“消渴”作为病名,源自《黄帝内经》,另有脾瘅、消瘅、肺消、膈消、风消、消中等称谓。消渴病是一种以口渴引饮、善饭多食、尿频量多或见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症象的常见疾病。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医家为了解除消渴病患者的痛苦,不懈探索、薪火相传,创制了许多适用于不同消渴病证型的传世名方,积累了丰富的诊断治疗经验。

非医家的消渴病叙事

西汉时期成书的《淮南子》,其“说山训”篇中有云:“嫁女于病消者,夫死后难复处也。”这里的“病消”即指消渴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女性嫁给消渴患者,一旦丈夫病亡就会被人怀疑她克夫,以后就很难再嫁为人妇了。《淮南子》不是医书,“病消”一语没有成为后世通行的医家词汇。

西汉辞赋大家、汉武帝时任文园令的司马相如(字长卿),是第一位在史书中留下记载的消渴病患者。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写道:“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里沿袭了司马迁的上述记载。晋代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乃作《美人赋》,欲以自刺,而终不能改,卒以此疾至死。”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因消渴病而与世长辞。

基于司马相如在文坛上的地位,魏晋南北朝以后,文人们常以长卿病、长卿疾、长卿渴、司马病、司马渴、相如病、相如渴、文园病、文园渴等作为消渴病的代称。“长卿病犹在,修龄疾未祛。”(南北朝陆倕《以诗代书别后寄赠诗》)“元凯癖成官始贵,相如渴甚貌逾衰。”(唐代卢纶《酬崔侍御早秋卧病书情》)“相如病渴应须此,莫与文君蹙远山。”(北宋黄庭坚《以梅馈晁深道戏赠二首·其一》)“每怜司马病,深忝叔牙知。”(元末明初丁鹤年《静乐》)

消渴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古代士人阶层中患此病者较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华诗词网”收录的清代以前诗词,有1200多首涉及消渴病。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峰巅时期,唐诗中有不少描述疾病的篇什。有研究者对《全唐诗》做专门统计,其中写疾病的诗作,眼病排在第一位,共37人91篇;消渴病排在第二位,共18人35篇。其中,诗圣杜甫是留下消渴病作品最多的古代诗人。

杜甫中年以后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饱受消渴病以及“病肺”“病脚”等并发症的折磨。他先后写下10多首同消渴病有关的诗作。“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示獠奴阿段》)“闭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我虽消渴甚,敢望帝力勤。”(《别蔡十四著作》)“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同元使君舂陵行》)“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秋日夔府咏怀》)“病渴身何去,春生力更无。”(《过南岳入洞庭湖》)杜甫叙写自身病况的诗歌作品,成为古代疾病社会史的一道特有风景,为研究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代代出新的消渴名方

消渴病的辨治,理论基础奠基于《黄帝内经》,组方施治肇始于《金匮要略》《伤寒论》,辨治体系初成于唐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面对难治的消渴病,历代医家在锲而不舍探索病因病机、病性病位、治则治法、预后转归的基础上,在医疗实践中精心遣方用药,不断创制新的方剂。有些方剂,成为经久流传的名方。

《黄帝内经》作为“医家之宗”,有十多个篇目论及消渴病。其中,《素问·奇病论》不仅首创“消渴”病名,而且针对饮食甘美多肥的病因,提出具体的治疗方法:“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兰即兰草、佩兰,味辛性寒,主开结利窍、解热止渴,具有芳香化浊、消胀除满、醒脾化湿的功效,可除脾经陈久蕴蓄之热。后世内经研究者将使用兰草治消渴之法,称之为兰草汤或佩兰汤,列为“内经十三方”之一。这个已有2000年历史的古方,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设“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篇专论消渴,对症列出白虎加人参汤、文蛤散、肾气丸等方剂。白虎加人参汤先后出现在《伤寒论》的5个条文中,主要用于治疗邪入阳明而造成的气津两伤之证。该方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等组成,能够共奏清热益气生津之功,因而《金匮要略》亦将其列为治消渴的一个主方。应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消渴病,在汉代以后医书中多有记载。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系统整理了唐代之前治疗消渴病的经验和自身的医疗实践,列有茯神丸方、黄连丸、猪肚丸等70多首方剂。在这些方剂中出现频次高的药材依次是栝楼根(天花粉)、甘草、麦冬、黄连、茯苓。茯神丸方源自南朝姚僧垣《集验方》的宣补丸方,治下焦消渴疗效显著,宋代以后的方书中多有引录。孙思邈首次提出消渴病的饮食节制疗法,告诫人们慎“咸食及面”。今人称誉他为低碳饮食之祖。

金元时期医家四大流派在消渴病辨治领域各展其能,形成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补气升阳为基础的一套治疗法则,各家均有独具特色的消渴方剂。朱震亨《丹溪心法》所载的消渴方,主要成分为天花粉末、黄连末、藕汁、生地黄汁、牛乳。此方应用较为广泛,被清代汪昂编入《汤头歌诀》:“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

明清时期,医家治疗消渴病的思路更为丰富多样,有从脾论治、从肾论治者,又有从痰论治、从瘀论治、从热毒论治者。应用较多的方剂,有玉泉散、还津丸、玉女煎、玉液汤等。玉泉散出自清代名医叶天士的《种福堂公选良方》。关于这首方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某地玉泉寺一位医术高明的高僧,听说上门求教的叶天士诚心行医、口碑极好,遂将治疗消渴病的医方传给了他。叶天士求得秘方后,查阅典籍,融合多年的行医经验,对此方进行化裁改进。他为了铭谢玉泉寺高僧的传授之恩,结合该方“如玉泉注身,以治消渴之症”的特性,将此方命名为玉泉散,后载入书中公之于世。

治渴中成药的现代研发

尽管中医消渴病与西医糖尿病的所指范围并不完全重合,但由于占糖尿病患者总数九成以上的2型糖尿病与传统消渴病的症象相同,因此现代疾病诊疗学通常将消渴病、糖尿病放在一起予以论治。中成药具有便于服用、携带、贮藏保管的特点,因而深受民众欢迎。为满足消渴病(糖尿病)治疗的需要,经过长期临床检验、疗效确切的知名消渴方剂,通常加工成不同剂型的中成药。

消渴症是一种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病程较长、迁延难愈的疾病,既有阴虚燥热、上热下寒、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阴虚血瘀等证型之分,又有兼瘀证、兼湿证、兼痰证、兼浊证之别。消渴病不同证型以及兼证的治疗,需要多种多样的中成药。最近几十年来,中医药界在广泛挖掘治渴古方的同时,汲取和借鉴西医的糖尿病研究成果,研究开发用于治疗消渴病的中成药及中西药复合制剂。

以《临床中成药速查手册》(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版)为例,第一章内科疾病“消渴”项之下列有21种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中成药,如十味玉泉胶囊、七味消渴胶囊、玉泉丸、玉盘消渴片、甘露消渴胶囊、芪蛭降糖胶囊等。其中有些来自于传统名方,例如玉泉丸、十味玉泉胶囊源于叶天士玉泉散;有些是基于医学研究成果研制出来的中西药复合制剂,如消渴丸、消糖灵胶囊,均以中药材为基础加入西医降糖药格列本脲。

消渴丸的研制开发,有一个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有关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时任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身患消渴病,他遵照医嘱限食,口含参片以解口渴,但收效不大。他自己查资料,巧遇叶天士的玉泉散,照方服药一段时间后,病情明显好转。1959年7月,谢觉哉在北戴河疗养期间写下七言绝句《喜渴病愈》:“文园病渴几经年,久旱求泉竟及泉。辟谷尝参都试过,一丸遇到不妨千。”20年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十老诗选》,此诗被收录其中。正在酝酿开发治渴中成药的技术人员在《十老诗选》中读到谢觉哉为这首诗所写的自注,其中提及玉泉散及其成分、剂量。技术人员一下子找到了新药开发思路,决定以玉泉散入手,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开发中西药复合制剂。1981年,以“消渴丸”命名的消渴降糖新药正式推向市场。(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