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

 江南一鱼6jvvqc 2024-08-20 发布于江西

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饮用水、粮食、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安全,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的污染。其主要污染物有COD、DDT、NH4+、六六六、有机磷、重金属、硝酸盐、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塑料增塑剂等,通常被归为三大来源, 即种植业源、畜牧养殖业源和农村生活源。

农业面源污染特点

农业面源污染是发生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多学科综合结果。它的产生、迁移和转化过程实质上是污染物从土壤圈向其他圈层尤其是水圈的扩散过程,故农业面源污染本质上是一种扩散污染。其主要特征如下:

1

污染发生时间、地点的分散性与隐蔽性

它随土地状况、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的不同而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

2

污染发生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污染排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受污染的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不易识别,例如作物生产中过量施用的化肥进入水体的量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包括降雨大小、密度、温度、湿度、土地类型等。

3

空间异质性

同样的污染行为在不同的地点会有不同的污染结果。以施肥为例,由于土壤中原有的肥料成分不同,因此相同的施肥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氮磷钾排放结果的不同。

4

不易监测性

农业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源 , 在给定的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 , 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

5

防治的困难性

农业面源污染中由于一些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将会流向不特定的土地、水体,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污染物发生混合,有可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而产生更复杂的新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甚至多次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危害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污染水环境,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降低水质;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通过食物链富集,进而造成食物链高位的人或畜中毒。

2

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土壤退化、破坏大气臭氧层、破坏生态平衡与威胁生物多样性、影响农产品质量、危害人身健康安全等。

3

使村落卫生环境变差,细菌滋生,导致流行病的发生和传染,危害人体健康。

4

造成大气污染,各类气候危害发生。

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1

化肥使用不合理

化肥施用量大: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仅占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1/3,为向土地索取更高效益,不合理地加大化肥施用量。尽管因“化肥使用零增长”和“减施增效”目标的提出,化肥施用量和化肥使用强度逐年降低,但是施用量仍然居高不下。

化肥利用率低下:中国粮食生产过程中化肥利用率仅为31%,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平均水平,大量的高养分物质通过地表径流等途径白白流失浪费。

图片
图片
图片

2

农药大量使用

农药作为农业生产重要的保障要素之一,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粮食产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农药施用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是农药残留物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15年,农业部提出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后,我国农药施用量先稳后降。

图片

3

农用薄膜回收难

为保墒、抗旱、防草,农膜被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但农用地膜薄型化、强度低、易破碎,给回收带来了困难。

这些不易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会严重影响农作物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生存,造成作物根系不能深扎,阻碍根系对土壤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同时,土壤中的残膜影响农田土壤水分渗透,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造成环境污染。

图片

4

养殖废弃物处置难

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各地涌现出许多畜禽养殖场,日产粪便较多,处理难度极大,加之散养户分散养殖,基数大且缺少治污设施,导致大量粪便直接排放或露天堆放。降雨时,粪便随雨水径流进入地下或河流,对水体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此外,水产养殖对水体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河流、沿海滩涂、水库等高密度水产养殖区产生的大量的未经充分利用的养殖废弃物(饲料、药物、排泄物等)会直接排入水体,这些富营养化的水体和大量残留药物会带来水环境污染,易导致病害发生和流行。

5

秸秆利用推进难

受土地分散、山坡地多、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农作物秸秆收集、还田、离田等环节无法实现大规模机械化,给收储运带来较大困难,阻碍了秸秆综合利用,增加了秸秆禁烧监管难度。而大量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既影响交通,又污染空气。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1

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管理体系

树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走向生态农业发展”的长期思想。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大力宣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加强农业及畜牧业相关人员和企业的环保生产意识,严格按照农业面源管理机制生产,合理控制农作物栽培时投入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范围,避免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2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当地农业生产中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不断提高创新农业技术水平,根据当地环境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科学合理的生态施肥和生态防治技术,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从根本上缓解大量投入化学肥料和农药的问题: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实现节本增效;

严格控制高毒效、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应用高效、低毒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完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技术。

3

防治畜牧业粪便污染

根据农作物与畜禽粪便排泄物的生态循环利用原则,合理优化畜牧业产业布局。制定相关政策,推进养殖场建立沼气工程,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通过厌氧发酵可产生沼气、沼液与沼渣,实现资源有效循环利用。优化养殖生产技术,节水节电,提升饲料养分的利用率,减少畜禽排泄粪便的量。

4

秸秆的有效利用

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有效降低化学肥料的用量。秸秆还可用于生产生物质燃料,减少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用量。

5

保障良好的农产品产地环境

严格避免工业生产中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流向农村,加强对有害、有毒废料处理的监管力度,对农产品质量、土壤性质进行监测,从根本上保护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

分级管理农产品产地环境,重点保护未受污染的产地不被破坏,改善轻度污染产地的整体种植结构,严重污染的土地进行完整的生态修复;

大力推广环保型地膜的使用,建立完善的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补贴政策,避免废弃地膜造成“白色污染”。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