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

 郢都故事 2024-08-21 发布于北京

处暑,渐有新凉递好秋

文\图 张卫平

   民谚云:“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这,是民众对处暑前后气象变化的经验总结。

    “处暑,七月中。”处暑,从字面上理解,包含着躲藏、终止的意思。元人吴澄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礼记正义》中也说:“谓之处暑者,谓暑既将退伏而潜处。”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每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方向(戊位),太阳到达黄经150°时,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今年的处暑。

    气象专家认为,“处暑”,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总之,处暑节气的到来,表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然而,暑热的天气或长或短仍会持续半个月左右,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但秋意只是慢慢地伴随着秋雨渗透过来。也许,正是因为立秋后面还紧跟着个“处暑”,所以“秋老虎”才会继续大发滛威吧?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一诗,从处暑的物候现象切入,写的生动有趣。元稹这首诗,既写出了秋夏季节更迭,更表现秋高气爽之美。

    《逸周书·时训解》里说:“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古人将处暑也分为三候,即:“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日一到,老鹰便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也开始凋零,稻类作物开始成熟。随着处暑到来,老鹰感知到秋天肃杀之气,便捕杀猎物,以待冬需。如同古先民秋收举行秋社祭祀土地神一样,鹰也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祭祀,谓之“鹰乃祭鸟”也。

    自古以来,荆楚一直有着应时序的饮食习俗,有着处暑“尝三鲜”,即品尝嫩玉米、新山芋、鲜花生的习俗。秋天,天气干燥,人体需要补水去燥。莲藕水分多,清爽可口,可以用“吊子”煨一罐排骨藕汤,再翻开荆州菜谱,学着做几道比如荷塘三宝、御膳藕圆、酸辣藕帶和糯米藕……以效缓解换季带来的疲劳感。

    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其重要节俗为中元祭祖、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放河灯等。旧时,荆楚民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七月半,既是中元节,也称为鬼节,就是中国祭祖的节日;也是荆楚民间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民间习俗主要有七月十五的祭祖,不仅只是一种缅怀祖先的仪式,人们还通过祭祖祈求五谷丰登。《月令》中曰: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文史专家认为,中元节源于上古时期的“七月秋尝”。战国时期,楚国将“七月秋尝”中的祭祖、尝新、聚宴、迎拜刑杀之神四项活动,与传流时间更久远的七月十五“跳月”相结合,将岁时活动升华成为节日。

    《中华全国风俗志》引用古人诗文,说明中元祭鬼渊源于楚人的祭“国殇”和礼“魂”。

    《楚国风俗志》中也说,原生型的中元节产生于楚国,是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色彩、符合南方民族的文化、民俗及心理传统和需要的一个节日。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来看,作为中元节重要活动的盂兰盆会,不但历史悠久,也源于荆州。

    对此,《楚国风俗志》里非常明确地说,“构成后世中元节重要活动内容的盂兰盆斋,兴起于南朝梁时的荆州”。的确,“盂兰盆斋的兴起,不但与佛教势力在南朝的炽盛有关,与楚都故地的传统文化背景也有关”。

    楚文化学者认为,中元节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地,始于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开国皇帝梁武帝,开始于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会。后来,梁元帝迁都江陵,盂兰盆会在荆楚大地进一步推行。

    在中国的民间信仰中,中元节时还要祭祀城隍神。在周代时,城隍既是水神,也是城池之神。唐宋以后,城隍信仰有了较大发展,并加以人格化。比如,关公就被荆州民众奉为城隍城。

    据唐人余知古《诸宫旧事》记载,荆州的守军,为了守住城池,将关羽供奉为荆州城的城隍神,每逢作战之前,都要在军营里的城隍庙里祭拜关公,祈祷关公保佑自己作战能取得胜利。而唐朝《北齐书》里记载的“江陵多神祠,人俗恒所祈祷”,说是就北齐大将慕容俨因在城隍神祠里祭拜了关公,而战胜了南梁敌军。

    在荆楚,七月十五日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放河灯,广泛地流传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放河灯的习俗,由来已久,宋代《梦粱录》就有七月十五日“放江灯万盏”的记载。

    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也对这一习俗作了详尽地注解:“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据《京都风俗志》记载,中元节时“市中买各种花灯,皆以纸作莲瓣攒成,总谓之莲花灯,亦有卖带梗荷叶者,谓之荷叶灯。晚间,小儿三五成群,各举莲花荷叶之灯,绕巷高声云:'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或以短香遍粘蒿上,或以大茄满插短香,谓之蒿子灯、茄子灯等名目”。

    在监利,中元节放河灯习俗是先民们原始崇拜和向河神祈求平安,以及在江水湖泊里进行生产、生活时形成的习俗,现已演变成为民间娱乐活动并已列入“非遗”目录。 

    处暑这个节气,与其它节气相比,似乎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为,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

     从唐代诗人白居易“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的诗句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处暑时节,夏季余温仍在。肆虐的“秋老虎”,让人在感受到丝丝秋凉的同时,仍被迫与迟迟不愿退去的高温天为伍。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此时,登上巍峨蜿蜒的荆江大堤远眺,但见秋色中,浩荡的荆江与辽阔的天穹浑然一体,让人在渔舟唱晚的诗意中,感受到唐代诗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习习清凉拂面,让人于夏日艳阳里心情进入宁静的港湾。

    处暑已到,凉爽的秋天还会远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