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好医生|丁震:“丁一针”是这样炼成的

 新用户61612390 2024-08-21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专题合集


#医师节系列中山一院



一根细细的针管,通过超声内镜的指引,进行器官穿刺,以获得组织学标本,从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及来源。针对肿瘤穿刺,一般而言需要进行3-4次的穿刺,才能确保阳性率,而他却练就了1针就能达到阳性标准的本领,被业内称为“丁一针”。

他便是中山一院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丁震教授。有人问,“丁一针”是怎样炼成的?他给出的答案是:专注、持续地努力、保持好奇心和永远“知不足”。


图片

简单生活,痴迷专业

2022年,丁震来到中山一院,“我的生活很简单,就是医院和家两点一线。”在广州的两年时间里,他笑称自己仍然不知道广州有哪些景点。

在消化内科领域深耕了20余年的他,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极强的专注和热爱。消化道涉及的器官不少,也有很多的专业分支,丁震擅长胆胰疾病诊治和各种内镜微创治疗,尤其是超声内镜(EUS)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诊治。

丁震介绍,超声内镜是一种特殊的消化内镜,它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装在内镜前端,当插入消化道管腔里,既可以观察消化道﹙食管、胃、结肠等﹚管腔内的情况,又可以通过超声扫描获得管壁及周围邻近脏器(如胆、胰等)的超声图像。对于消化道及其毗邻的脏器,超声内镜的扫查比CT及核磁等更加精准。

此外,通过实时监控超声内镜,可以进行器官的穿刺,以获得组织学标本,从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及来源。近几年,在EUS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各项超声内镜介入的技术,更是让这项工具成为消化道及其毗邻病变诊断治疗的利器。

而ERCP则主要应用于治疗胆管和胰管梗阻,能够通过介入的方式,让患者避免“挨刀子”,便顺利将管道内梗阻的石头取出。“对于我们胆胰内镜的医生而言,超声内镜和ERCP就相当于左膀右臂,分别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

因为有着对专业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丁震从医院回到家中,最主要做的事情便是总结梳理工作,查阅文献,持续学习。“虽然医学在飞速发展,但是技术总是有局限的,总会有一些我没见过的病,总会有人做得比我好,所以一定要不断学习。”丁震打趣道,自己是个“悲观”的人,他总是会寻找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因为“知不足”,所以他有持续精益求精的动力。

如今,他完成超声内镜和ERCP的例数全国领先,精通ERCP及超声内镜引导的所有介入治疗,多次在国内外各种会议中进行操作演示。

科室建设“三手抓”

来到中山一院后,丁震担任内镜中心主任,聊起科室发展,在他看来,这与个人成长是相似的,他坚持科室的发展是目标导向,作为高水平医院的内镜中心,便有着更高的定位。

首先是服务能力,也就是要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包括患者信息电子化存档、术前麻醉评估等等,通过内镜全流程的优化,如今的内镜中心预约时间缩短至一周,解决患者预约、就医难的问题。

其次是关注质,就是要为患者提供更高水平的、更优质的服务。“我们内镜中心不是说简简单单做个胃镜,而是要有更多的医生能够完成三四级手术操作。”因此,优秀内镜医生的培训也是科室发展的重要一环。

三是注重科研的发展。丁震指出,科研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他总是鼓励科室的年轻医生,要不断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长处。“比如处理一个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种方式能管用半年,一种方式只能管用一年,这样一总结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因此不断地对工作进行总结才能知道什么方法对患者来说是最合适的。”

在丁震看来,这些资料的总结和梳理的过程也就是临床科研的过程。作为科室主任,他每年都能够拿到国家级课题,带头扎扎实实走好科研路,为科室年轻医生树立榜样。

“比起成功带来的喜悦

失败的经历更令我刻骨铭心”

当被问到从业生涯有没有什么难忘的经历时,丁震笑着回答道:“比起成功带来的喜悦,失败的经历更令我刻骨铭心。”

丁震曾经接诊过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胰腺癌患者吴先生(化名),因为有肠梗阻,患者只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置入支架,丁震在与患者前期仔细沟通手术风险及操作过程中的不适,最终决定手术如期进行。“过程非常艰难,因为没有麻醉,中途患者因为实在无法耐受内镜操作扯了扯我的袖子,我当时就感受到,他一定是实在受不了了。”最后,手术并没有成功。

“第二天,当我再走到病房时,看见他坐在床边晒太阳,那个绝望又有些不甘的表情,我一直记忆犹新。”丁震说,医学技术也是有限的,每当遇到治疗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作为医生的他也会在夜里辗转反侧,这些经历也会激励他不断反思总结。

图片

我们常说,医生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对于救助患者,丁震不遗余力。回忆起曾经在武汉工作时,凌晨两点他的电话响起:“有位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需要上级医院教授紧急支援!”在判断完患者的病情后,即使知道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丁震也二话不说驾车前往。

“我一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你不要说感同身受,你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因为你不是当事人。这在医患关系中同样受用。”丁震告诉记者,自己亲人也曾有过患病的经历,当看到报告单上出现的“癌”字,即使作为常与癌症“交手”的他,心里也“咯噔”了一下……“只有当真正成为患者家属时,才能理解这种感受。”也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让他更能懂得如何更好地宽慰患者。

“我始终认为,越愿意帮助别人,越能有所收获,有好的人品和医德,才能走得更远。”丁震说。最后,丁震寄语广大医生同行们:愿大家都能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地工作,有强健的身体和坚定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人物简介





图片

丁   震

内镜中心主任、消化内科副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消化内科和消化内镜临床工作20余载,凭借精湛的超声内镜穿刺技术,在业内有“丁一针”的美誉。医学的道路上,他勇攀高峰,锐意进取,创新一个又一个医疗新技术,填补了省内多项空白,为无数患者的诊疗提供了新方案。教学上,扎根于临床,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和青年骨干,为祖国的超声内镜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科研上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课题经费总额超千万。

他从国情出发,致力于医疗器械国产化,让“中国智造”造福民众,其成果享誉全球。“医教研”路上,他日夜兼行,进取不止,用实际行动彰显“敢为人先、求真求是”。曾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等称号。






来源:广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