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半自动步枪历史探究

 合金弹头 2024-08-23 发布于北京
受种种原因影响,苏联以SVT为代表的半自动步枪在简中网被认为是“被埋没的经典”。在苏德战争中,苏联生产的SVT步枪需要发给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动员兵使用对抗德军。SVT作为半自动步枪保养要求比莫辛纳甘更高,因此在动员兵手中表现不佳并受到大量批评,最后不得不停产重新生产莫辛纳甘步枪。SVT步枪在海军陆战队等训练水平较高的士兵中评价不错。本文收集苏俄地区多方资料,尝试总结二战苏联半自动步枪在实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探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SVT40的前世与西蒙诺夫步枪的关系

1-1、SVT步枪所属的项目与AVS36步枪的关系

“SVT”是“托卡列夫自动装填步枪”的缩写,这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启动的“自动装填步枪项目”(也就是现在汉语境中的“半自动步枪”)的最终中标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在同时期,苏联不止有“自动装填步枪项目”(下文统一改为“半自动”),还有“(一阶段)全自动步枪项目”。在SVT中标前后,还有新的“半自动卡宾枪项目”、新的“(二阶段)全自动步枪项目”以及“半自动狙击枪项目”。上述项目只是笔者个人的主观划分,并不是现在理解的那种严密且程序化的研发项目,期间伴随着频繁的停滞和重启。
可以说,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到40年代末期,受种种因素影响,苏联的各类半自动步兵武器项目是持续不断的研究,不是孤零零的几个产品。托卡列夫、西蒙诺夫、捷格加廖夫和卡拉什尼科夫等一大批有名(或无名)的苏俄设计师都在自己擅长的设计基础上推出了各种半自动/全自动步枪。

图为20世纪30年代合影的托卡列夫(左)和西蒙诺夫(右),他俩是苏联当时各类步兵自动步枪的主要竞争对手
AVS36步枪是“1936型西蒙诺夫自动步枪”的缩写,AVS36属于上文提到的“(一阶段)全自动步枪项目”最成功的产品,并在1936年进入到定型和试生产阶段。但AVS36在实际使用中暴露了种种问题(部分与M14类似),主要如下:
1、全枪太轻,全自动射击难以操控,小零件脆弱易损坏;
2、连续射击4个弹匣(60发子弹)后过热严重,精度下降,故障率飙升;
3、弹容量太低,换弹匣太频繁;
4、临时两脚架利用刺刀卡笋固定,设计不合理,很容易损坏;
5、建议禁止频繁全自动射击,以半自动射击为主,必要时以卧姿进行全自动点射,不要使用两脚架。
因为反馈不理想,苏联在1938年的时候就停止了AVS36步枪的生产(一说1940年初期彻底停产),转而启动新的“(二阶段)全自动步枪项目”,这就是AVT40步枪(“1940型托卡列夫全自动步枪”)参与的项目。西蒙诺夫与SVT步枪同台较量的产品是SVS步枪(“西蒙诺夫自动装填步枪“的缩写),在AVS步枪失利后,西蒙诺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SVS步枪的研发中。


上两图为量产的AVS36步枪
因为语境的不同,汉语言读者不容易分辨上述复杂的俄文字母拉丁化缩写的含义。SVT和SVS中的“SV”是指俄语“自动装填步枪(半自动步枪)”,后缀字母则指不同的设计师。AVT和AVS中的“AV”是指俄语“自动步枪(全自动步枪)”。下文提到的“SK”则是指俄语“自动装填卡宾枪(半自动卡宾枪)”。

1-2、SVT步枪与SVS步枪的竞标故事

1937年12月,苏联相关部门(以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炮兵总局等相关部门为主)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在此前苏联军工的研究基础上,研制一款成熟的半自动步枪,以加强苏联步兵的火力。
经过一些准备和初选,在1938年8月25日,11支苏联国产步枪和1支捷克步枪ZK-381,在红军下属机构“NIPSVO”(轻武器射程科学研究小组)的试验场开展竞标测试,其中有4支国产步枪来自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托卡列夫有两支,一支是AVT-36步枪(与AVS-36竞标但失败)的改进型被命名为AVT-040,另一支是SVT步枪。西蒙诺夫也有两支,一支是AVS-36步枪的改进型,另一支采用了回旋闭锁设计,被命名为SVS-01步枪。
12支国内外步枪的测试很不顺利,可以说没有一支步枪令人完全满意,有三支国产枪在测试前期就出局,其余步枪只是继续测试。托卡列夫的SVT步枪在寿命测试中表现最好,在累计10400次射击中只出现两次无法排除故障(击针损坏和抛壳失败)。西蒙诺夫的产品要糟糕的多,SVS-01在2080次射击中出现6次无法排除故障,集中在枪机框、复进簧和击针。AVT-040在累计3025射击中出现4次无法排除故障(主要是机匣盖损坏、快慢机故障)和6.7%的停射机率。

图为量产后的SVT-38步枪

上两图为参与1938年竞标的SVS-01步枪
虽然8月的测试很不理想,但仍然有4支步枪(全部国产,设计师包括托卡列夫、西蒙诺夫和捷格加廖夫)被委员会选中进入第二阶段测试。其中SVT和SVS-01最受青睐。第二阶段测试在1938年11月20日开始,在累计10000次射击中,SVT停射几率为3.3%,没有无法排除故障;而SVS-01达到了10.3%,且有6个零件损坏。SVS-01主要优点是轻,只有3.7公斤,同台测试的SVT则有4.3公斤,要求的重量上限是4公斤。
委员会经过投票认定SVT胜出(西蒙诺夫和捷格加廖夫的产品被保留继续改进和测试的资格),SVT在1938年12月29日定型,被命名为SVT38步枪。

上三图为捷格加廖夫参与1938年竞标的步枪设计,闭锁采用鱼鳃板式
西蒙诺夫并没有放弃,他在1939年1月就向联共(布)写信汇报工作情况,并在39年4月按照38年测试的标准进行了再次测试。
西蒙诺夫的改进产品在测试中表现良好,累计10000次射击中停射几率只有1.83%,没有无法排除故障,但自动机运动不稳定,射击精度不达标,R50为5.1厘米,达不到要求的3.1厘米。
苏联相关部门在39年5月20日再次组建了一个委员会,对比当时的SVT38和SVS的制造难度与成本问题。新委员会的结论是SVS更适合量产。1939年6月,炮兵总局和联共(布)中央进行了会议讨论,最终上级决定在39年7月17日开始集中力量生产SVT38。

上两图为苏联不同文献中关于SVT38和SVS的对比数据,包括重量、零件数量和性能参数

根据时任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委员(一把手)鲍里斯·万尼科夫回忆,他认为有两个原因导致SVS不受领导们的欢迎,一个是西蒙诺夫步枪的刺刀比较短不利于白刃战;其次是西蒙诺夫年轻,资历不足,无法像托卡列夫这类老自动武器设计师更受信任。虽然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的主要领导更青睐西蒙诺夫的设计,并要求继续进行测试,但其它与会代表表达了反对意见(笔者:可能有生产和后勤因素,毕竟当时欧洲战云密布)。

图为时任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委员的鲍里斯·利沃维奇·万尼科夫
万尼科夫回忆:“斯大林同志在会议上认真听取了与会代表的意见,包括我的,且始终保持了和善的态度。我最后是会上唯一坚持西蒙诺夫设计的人,斯大林同志对我的观点表达了认可,但他最后表示量产托卡列夫步枪,我问原因。他说这是参会人员的共同意见(除了我)。”(笔者:万尼科夫最终默认了这个决定)
但SVT38在不久后爆发的苏芬战争中评价糟糕,存在笨重、刺刀太长、弹匣易丢失、故障多、精度低、抗污染能力不足等问题。斯大林因此在战后批评了万尼科夫,理由是他作为行业部门领导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而是随大流,从而造成了错误的决定。(万尼科夫觉得斯大林没做错,他只是尊重了行业多数部门的意见)
斯大林要求量产SVS步枪并再次进行对比测试。但是万尼科夫此时表示反对,理由是会严重影响SVT的生产,且SVS最快也要在一年半以后进入量产阶段,这与当前的大扩军需要冲突,建议改进SVT以减轻对产量的影响(笔者:当时欧洲正在逐步卷入战火,扩军备战是第一需求)。SVT38的改进集中在减重和小修改,最终被定型为SVT40步枪并从1940年4月开始量产(斯大林亲自要求把刺刀改短为“方便切肉的短刀”)。从后续发展看,SVT40步枪并没有解决所有问题,还带来了新的问题。

图中上下分别为SVT38和SVT40的刺刀

图为托卡列夫与早期型SVT40合影

苏联没有就此结束相关研究,就在SVT40生产的同时期(部分原因是冬季战争中SVT38表现不佳),苏联从1940年中期开始继续推进 “半自动卡宾枪项目”的研究,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等苏联设计师继续较量。包括这两位大师在内的4个设计局参与了竞标,西蒙诺夫在SVS-01基础上设计了SVS-53步枪,在40年10月的竞标中表现出色。从而奠定了西蒙诺夫步枪在卡宾枪项目中的优势地位,后续内容下文再提。

二、SVT40步枪的生产问题、主要战场反馈总结与人员训练问题

2-1:SVT步枪的战时生产问题

图为图拉厂复原的战时武器生产情景

在苏德战争爆发前,总共有3家工厂从事SVT40步枪的生产,分别为:图拉314号工厂、伊热夫斯克74号工厂、波多利斯克460号工厂。因为战争转移的问题,伊热夫斯克厂在转移后负责生产各类莫辛纳甘步枪,波多利斯克厂被疏散后主要负责生产冲锋枪和维修步枪。只有图拉厂在莫斯科战役中使用自己生产的SVT步枪艰难幸存后被转移到新地点,从1941年11月底开始继续生产SVT40步枪。根据苏俄资料显示,战前各类自动/半自动步枪手约有17万人,到1942年初下降到8.1万人。在1941年底,因为大规模转移的原因,炮兵总局和武器装备人民委员部被迫同意各军工厂无视已有制造规范进行生产。

战争中的后期型SVT40

因为设备遗失、工人参军等原因,图拉厂被迫在荒地和极其简陋的工棚内重新培训工人进行生产,一直到1942年夏季以后各类托卡列夫步枪的生产速度再次提高,AVT40在42年5月20日后被批准进行大规模生产。例如1942年6月计划生产5000支,到7月时提高到23000支,同年10月30000支。但事后证明图拉厂并不能保证如此高产量下的生产质量,在1942-1943年间,新列装部队的各类托卡列夫步枪(主要是SVT40)暴露了大量的问题,引发前线铺天盖地的批评,苏军对SVT步枪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根据各方资料总结,1942-1943年间送到前线的托卡列夫步枪存在大量的生产问题主要包括:各种弹簧生产违反工艺要求、机匣加工粗糙、零件公差超标、扳机和通条等零件脱落、铆钉脱落、击针和抛壳钩易损坏。前线送到后方炮兵总局专家手里进行测试的问题SVT甚至无法走完测试全流程。在1942年5月,因为抛壳问题导致全部新枪被退货,同年10月因制造问题退货的新枪仍有一半。
到1943年春季,相关部门总结了更全面的生产质量问题原因(很多问题是被主管部门允许的):

1、违反工艺流程、强行跳过高废品率加工环节;

2、公差控制不严格,人为放宽标准;

3、生产原料钢材质量不合格,强度刚度不达标;

4、步枪装配精度差,枪管和弹膛装配不准。

图拉厂不得不紧急整改,但一直到1944年初SVT才初步解决问题,此时图拉厂的实力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1944年7月,图拉厂恢复各类托卡列夫步枪的大规模生产(AVT40在7月通过了整改测试,但禁止在实战中频繁使用全自动)。不过对SVT/AVT来说一切太晚了,1945年1月3日,上级命令图拉厂停产各类托卡列夫步枪,图拉厂累计生产各类托卡列夫步枪626687支。
总体而言,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并没有全面停产莫辛纳甘步枪,只能说在逐步转产SVT。苏德战争爆发后因为战事不利,产能迅速转向老式步枪。在1943年,因为此前SVT的大量差评以及接触到:美制步枪和卡宾枪;德制步枪和突击步枪,SVT迅速失势停产整改。1944年初期SVT初步整改完毕,同年夏季恢复大规模生产。但一切都太晚了,SVT失去了列装和发展的最佳时机,在1945年初全面停产。

2-2:SVT步枪的主要战场反馈总结

图为战争中的新兵学习使用早期型SVT40步枪

SVT/AVT步枪在整个苏德战争中积累的各种问题反馈非常多,其中有生产问题、设计问题也有使用者自身的问题。具体表现出来的问题难以完全确定原因归属。这里做尽可能的汇总供读者参考:

1、抽壳抛壳困难,弹壳破损故障多,尤以弹壳横断故障最为常见。这是战争中最常见且最严重的故障,往往根本无法战场排除,进而导致射手丧生,此类问题在1942-1943年间最严重,经过整改后在1944年以后出现概率下降到此前的六分之一到七分之一,但没有完全消除;

上两图为54R步枪弹壳横向与纵向破裂,此类故障往往与闭锁强度、弹壳质量、抛壳力度等相关

2、机匣与枪管设计不合理,后座时机匣左右受力不均。因为SVT步枪机匣与枪管为非刚性连接,再加上生产质量问题,在持续进行半自动射击时,机匣容易产生四向位移,降低射击精度;

图为SVT40的机匣、枪管和一体化护木的对应位置

3、机构运动能量损耗大,因为零件结构设计问题,SVT枪机与枪机框体积较大,与机匣、发射机构之间有不少运动摩擦,间隙很小,如果在实战中涂有润滑油的活动部件受到泥沙污染,容易被卡死;

4、供弹设计不合理,如果导气系统受到环境或火药残渣污染,枪机的运动速度稍有快慢或者弹匣受到污染,都会影响供弹效果,54R步枪弹作为一种凸缘弹会进一步加剧供弹故障。

5、机匣、枪管等主要部件受减重要求,制造质量等因素影响,刚度强度不足,易损坏;

6、每次装填后的首发子弹在供弹和退壳过程中易故障,一体化护木、枪管和机匣装配精度不足,每次装填后都会发生位移,影响供弹;

7、膛口制退器设计不合理,SVT40使用的窗式制退器设计不合理,制退效果不佳,易被异物污染,易损坏。根据统计,1942年制退器损坏占到所有损坏托卡列夫步枪的1.8%-6.5%;

图从上至下分别为后期型SVT40、早期型SVT40和SVT38,后期型SVT40使用窗式制退器

8、除了上述偏设计的问题,生产问题还包括上文提到的零件表面处理工艺差,各类弹簧和弹匣用料和制造很差,零件公差控制不严格等问题。

除了42年几次大规模退货外,波多利斯克工厂战前和战时少量维修的SVT步枪口碑最差,在某次抽检中,步枪每100次射击中的停射几率达到了惊人的16%!这与指标要求的1-2%相去甚远。
在批评最严重的1943年,前线向主管部门再次反馈了4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抽壳困难与弹壳横断;

2、机匣强度严重不足;

3、零件出厂没有调试;

4、零件表面处理工艺太差。

在1944年,相关委员会又根据士兵来信汇总了4点建议:

1、建议大规模修改SVT的枪机设计,增加活动式防尘盖,以适应苏德战争需求;

2、建议考虑取消导气自动方式,弹药残渣太多,使用导气式维护保养太频繁,希望能够采用(半)自由式,对减少维护负担有利;

3、SVT太长了,需要设计类似莫辛纳甘1944那种短枪,弹匣需要扩充到20发,每名枪手配发弹匣提高到6个;

4、需要参考坦克骑兵或者自动枪排那样集中使用,把SVT/AVT集中发给一个排,每个步兵营配一个排,用于突击作战。

上述建议并没有全部采纳,有些建议在此前时间一直有尝试,例如其中的大容量弹匣在40-44年间一直在研究,但总体都不成功。实际情况是苏联图拉厂在1944年1-7月逐步解决了SVT/AVT已有的问题,量产型号基本达到战前的指标要求,但此时的苏军上级已经失去了继续发展托卡列夫步枪的兴趣。

2-3:SVT步枪的人员训练问题

SVT的问题与苏军士兵的训练水平之间的联系难以量化,这个问题在现在的苏俄地区也有争议和研究,总的来说有一些碎片化的当事人回忆,但缺少档案总结性的资料。
而且关于SVT/AVT的评价有好有坏,实难做出定性类的评价,这也是苏俄学者比较头大的问题,在俄罗斯地区SVT是一款极富争议的武器,关于其表现与士兵训练水平之间的争论也一直存在。
以下节选部分苏俄资料收集的前线士兵中偏负面的评价,并给出自己的理解:

1、“枪膛和扳机对沙尘太敏感了,当我们趴在战壕中射击时不得不面对敌方的炮火,那个大大的抛壳开口像一个簸箕一样吸尘。”

2、“SVT的导气系统并不好,容易被异物污染,而且我们的弹药残渣也多,想让她(SVT)顺滑就必须经常维护,但是战场上并不是总有时间,这种负担太大了。”

3、“我认为SVT的性能可以满足现代战争,但是太需要定期清洁和润滑,更适合在灰尘少的环境中进行作战。”

4、“SVT的火力确实不错,但是前线士兵觉得得不偿失,比较笨重,维护太多,经常故障,有些还无法排除,连队里只有少部分老兵有兴趣研究它的维护,大部分人都不爱用SVT。”

5、“SVT的故障各式各样,有的是自身抗污染能力不行,有的是弹药质量差,还有的是自身设计和制造的问题,其中最要命的是抽壳故障实在太多了,万一在交火中中招会要命的。”

笔者理解:步枪的设计、制造、弹药质量以及射手的训练水平,都是步枪实际表现的重要环节。士兵的受教育水平和训练水平自然会影响其对武器的维护保养态度,不过舆论把士兵训练水平对SVT的表现影响过度夸大了。这个问题必须结合时代背景:
在二战时期,步兵作战模式逐步从堑壕战向运动战转变,灰尘和烂泥的影响仍然巨大。而且当时步枪弹药残渣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比现在往往更脏,还有腐蚀性),像卖给南斯拉夫的ZB30J轻机枪就刻意加强了零件强度,增加气体调节器。以适应南斯拉夫国内弹药混乱的膛压水平和较多的火药残渣。
所以SVT不得不面对肮脏的外部环境与肮脏的国产弹药,如果步兵不得不天天维护步枪,那确实存在得不偿失,不适应苏联实际情况的问题。步兵有很多任务和工作,他们也是人需要休息,不是人人都是军械员。

三、芬兰人对SVT的评价

芬兰对轻武器制造往往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其国内因为渔猎环境有较高的持枪率和较多射击老手。作为苏联的老对手,芬兰人在冬季战争时期就开始使用缴获的苏联武器。芬兰对波波沙、PPS、SVT、DP等苏联武器评价较好,对AVS-36评价不佳。不过对SVT40并非都是赞誉,芬兰批评了SVT40存在的一些设计与生产问题,同时尽可能做了一些小修小补。
芬兰陆军在冬季战争中缴获了约4000支SVT38,同时在继续战争又缴获了1.7万支SVT40,经过测试和实战使用反馈,芬兰陆军在报告中总结了至少10条问题,除了共性的抽壳抛壳困难,其它问题指出SVT过分减重导致木制的枪托和机匣、导气系统、复进簧、保险、扳机等金属件很脆弱,容易变形、破裂、易损坏和磨损,枪管是铅笔管容易过热,芬兰人还指出苏联的机械瞄具太简陋。
芬兰萨科公司在SVT38基础上进行了大量修改,更换更结实的枪托和部分零件,使用芬兰瞄具,对导气系统进行了小修改,萨科还考虑更换机匣,但因为成本问题作罢。经过改进的SVT38寿命大为提高,精度比原版提升三分之一,但芬兰陆军并没有推广这种设计。

图为继续战争期间,芬兰军队将L26轻机枪的弹匣装在SVT38步枪上面

四、SVT40与加兰德步枪、G41/G43步枪的对比

1943年期间,苏联轻武器研究部门开始系统性的获得美国和德国的步枪样品。美国主要是技术性援助,其向苏联援助了一支加兰德步枪。德国则是战场缴获,苏军缴获到部分最新的G41(M)、G41(W)步枪。当年红军“轻武器射程科学研究小组”与捷尔任斯基炮兵学院合作开展国内外武器对比测试。

4-1:SVT与加兰德对比

首先是可靠性测试,SVT40和加兰德在各种姿势下累计550次射击,SVT40停射率为9.75%,而加兰德只有1.75%。
加兰德的制造标准更高,按照美苏生产要求:在累计6000次射击中,加兰德停射几率不能超过0.26%,而SVT的指标要求是不高于2.6%(俄国学者认为质量正常的SVT一般为2%)。
苏联专家盛赞加兰德的闭锁机构设计,认为非常合理,闭锁牢固,重量轻,对精度有利。不过也认为加兰德总体制造难度高,不适合苏联的战时需求与能力(加兰德有一些一体化部件制造复杂,受力也不合理,必须依靠用料和良好的加工克服)。
苏联专家还提出了两个可靠性的缺点:一个是击发机构对润滑油比较敏感;另一个是机匣运动凹槽容易在长时间射击后沾染粘稠的润滑油和灰尘,对可靠性造成影响,但总的来说加兰德机构可靠,操作性没有明显缺点。
在靶场精度方面,加兰德同样优于SVT40,距离越远优势越大。
在射速方面同样是加兰德占优,加兰德战斗射速为30-35发每分,而SVT40为25-30发每分(俄国学者对具体标准有争议),苏联专家甚至认为老手用加兰德爆发射速可以达到80~100发每分!同时认为加兰德精度更高的原因包括更长的瞄准基线(710毫米,SVT只有577毫米),以及更合理先进的觇孔式瞄具,而加兰德更大的重量(比SVT重600克)对快速射击时上跳的抑制也是重要因素。而更高的射速主要依靠更合理的漏夹设计以及觇孔式瞄具更快的反应速度。
苏联专家让两个优秀射手轮流用加兰德进行战术射击测试,只有一名射手在其中一个科目中表现为“平庸”,其余都是“良好”或“优秀”。

4-2:SVT与G41/G43对比

苏德步枪对比方面,苏联专家最初用SVT与G41(M)和G41(W)分别对比。

在可靠性测试中,G41(M)停射几率为7.5%,比SVT稍好。不过在灰尘测试中表现明显不如SVT。G41(W)则明显更可靠,停射率只有4.5%,而SVT达到10%,不过俄国专家指出G41(W)的测试没有在过热环境下进行,因为过热会让其导气系统失效,导致无法进行测试。而且G41设计比较精密,和SVT相比更不适应苏联恶劣的环境。
在射速方面G41战斗射速为19-24发每分,G41W/M在靶场精度测试中表现甚至更好。这和G41设计精密且重量大有很大关系。

但G41在战术射击中表现不佳。可能是瞄准基线太短,缺口瞄具实用性问题。在测试中只有1个“优秀”,5个都是“平庸”,1个为“差”。

4-3:对G43的测试

苏联对G43的测试资料非常碎片化,已知是在1945年战后进行,累计射击1800次,停射几率超过8%,比G41(M)稍差,射速和SVT一致,射击精度稍逊SVT40。

4-4:操控与维护性对比总结

苏联专家认为:

1、加兰德零件数量最少,零件比较坚固。但比较重和胖,操控差一些。日常清洁和维护有些麻烦,需要专业工具。精度、可靠性、火力都很好。瞄具设计先进合理。

2、SVT最轻,但比较长,精度不好,可靠性较差。SVT在某些方面优于德制半自动步枪,野战维护方便,操控较好。火力较好。瞄具设计不太合理。

3、G41重,零件多,日常可靠性稍好,但不适应恶劣环境。理论精度高,实战精度被不合理的瞄具拖累。机构设计不合理,维护困难,火力较弱。

4、G43制造工艺先进,改善了G41存在的一些问题,精度不太好。火力较好。

总体而言,SVT处于一个中规中矩的水平,有一些明显的短板与优势。

五、西蒙诺夫半自动步枪的后续发展与新生

上文提到西蒙诺夫凭借SVS-53在40年后开展的“半自动卡宾枪项目”中取得优势地位。但是随后爆发的苏德战争让项目无限期搁置。西蒙诺夫坚持不懈,其又设计了SKS-30和SKS-31卡宾枪。

图为西蒙诺夫在40年设计的SVS-53

SKS-30的设计与同时期的PTRS-41反坦克枪非常接近,其同样采用偏移闭锁和漏夹从下方装填的设计,10发漏夹供弹。SKS-31则在装填设计方面更接近莫辛纳甘,5发桥架固定弹仓。
笔者观点:西蒙诺夫的设计变化很可能来自苏德战争反馈,回旋闭锁改偏移闭锁主要是考虑战时生产难度和成本问题。而放弃弹匣设计虽然是一种退步,但也是一种合理的妥协。弹匣生产更加消耗产能,容纳凸缘弹的弹匣设计与制造难度更高,而且战前每名士兵就只有3个弹匣,在战争中的损耗遗失问题非常严重,改回固定弹仓就能沿用莫辛纳甘的桥夹,至少符合战时需要。

图为战时苏联研究将SVT步枪改回固定弹仓设计,解决可卸式弹匣的种种问题

图为在SVS-30基础上设计的步枪和卡宾枪,其装填方式与PTRS类似。

图为SKS30配套的10发漏夹简图

图为《从军》还原的SKS-31,装填方式与莫辛纳甘一致

SKS30/31在1942-1944年经过多次测试,SKS30装填方式比较慢被放弃,转而研究SKS31。1944年试生产的SKS31送到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测试,收到大量差评。SKS31确实轻,比较短,精度较好。但存在大量类似SVT的弹壳故障,且制退器噪音太大。子弹运动路线设计不合理,压弹困难易出错,供弹故障多,因各种毛病造成的停射很多,结论是不宜列装部队。不过相关委员会终于做出重要结论,认为必须要放宽零件的重量和尺寸,提高刚度,来解决偏移闭锁设计的老问题。
从1944年开始,7.62X39(41)中间威力弹药全面铺开测试,弹药膛压的降低以及无缘弹壳设计大大缓解了以往设计存在的诸多难题。西蒙诺夫继续改进并推出了著名的SKS45卡宾枪。成为苏联漫长半自动步兵武器项目的赢家。

偏移闭锁与凸缘弹的不利影响

6-1:偏移闭锁的原理缺陷

(枪机)偏移闭锁是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不约而同采用的设计,这种设计最主要的有点是在20世纪中前期制造难度低,成本低,这也是上文中苏联认为加兰德制造难度较高不适合苏联战时条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在30年代中期以前,托卡列夫和西蒙诺夫设计的半自动步枪都有回旋闭锁方案,但可能是设计不成熟,也可能是制造问题,最终都转而采用偏移闭锁。
但是(枪机)偏移闭锁最大的缺陷是相比回旋闭锁等其它主流设计,其闭锁不牢。因为(枪机)偏移闭锁在原理上是一侧受力,这导致在弹药击发时,枪机与底火接触的部分容易向不受力的方向发生弹性弯曲。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偏移闭锁受力不均+闭锁零件刚度不足”,这是偏移闭锁各类问题发生的根源。偏移闭锁并不适合大口径机枪弹、全威力步枪弹和小口径步枪弹等膛压较高的子弹。
一些俄国学者研究认为,SVT步枪因为闭锁缺陷造成的各种问题,在累计7-8000发射击后会集中爆发。

图为(枪机)偏移闭锁的典型动作原理

偏移闭锁的原理缺陷带来了一系列自动故障,包括:抽壳困难、抛壳困难、断(裂)壳、炸(裂)膛。这导致弹膛和枪机必须提高刚度强度来缓解原理缺陷,这就造成了结构上的“死重”,这与步兵武器对重量的限制是冲突的。西蒙诺夫在设计SVS步枪的同时还研究了PTRS反坦克枪,其采用了类似的偏移闭锁结构,在实战中暴漏了同样的原理缺陷。
根据前线反馈,在PTRS投入使用的1942年就出现了弹壳横断故障,以及火药残渣影响导气系统工作的问题。这些问题到1943年变得更加严重。前线普遍喜欢更轻、更可靠的PTRD。不喜欢又重又容易出毛病的PTRS,即便PTRS战斗射速能达到10~15发每分,而PTRD只有8~10发每分,如果经常出毛病,所谓火力优势自然毫无意义。“虽然火力更强,但是更重且故障太多”,是PTRS产量不如同时期PTRD反坦克枪的重要原因。
在1943-1944年,西蒙诺夫尝试采用一些机构设计来解决PTRS的问题但并不成功。最终炮兵总局在1944年6月下令禁止反坦克枪使用某些厂家生产的特定批次弹药(这些弹药膛压较高)来缓解炸膛事故。

上三图为发生弹壳横断故障并炸膛的PTRS
闭锁不牢还影响了精度,根据北美爱好者总结,SVT和FAL等偏移闭锁步枪,精度基本在5moa左右,即便是状态和弹药较好的时候也就3-4moa,而同等条件下的加兰德和G3能达到2-3moa。闭锁不牢还导致对弹壳质量要求较高,必须要用刚度强度都比较高的弹壳来缓解各种相关故障。

6-2:不适合弹匣的凸缘弹

凸缘步枪弹是无缘步枪弹流行前的主流设计,这种弹药的定位点在弹壳尾部,优点是制造简单。但是凸缘步枪弹相当于“尾巴带着小钩子的弹药”,弹药的排列和运动非常讲究,对自动机天然不友好,在大容量盒式供弹具中故障多,尤其是苏联使用的7.62X54R凸缘步枪弹,属于20世纪以来主流凸缘弹中对大容量弹匣最不友好的那一类。
几乎所有大容量54R步枪弹匣,不管尺寸多么夸张,都会有各种供弹问题。

图为托卡列夫研发半自动步枪时根据54R改制的无缘弹药
上图为文献中记载的苏联在SVT/AVT项目中设计的部分大容量供弹具,有的投入前线试用,但总体不理想。

七、结语

本文内容大量源自苏俄资料,笔者当然也不是第一手资料学者,不能做出权威性评价。只能说结合上文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可以说步兵训练水平或许是SVT步枪表现不佳的一个因素,但是SVT步枪战时表现不佳受到更广泛因素的影响,包括:设计缺陷、弹药缺陷和生产质量问题。这三点是SVT步枪战时表现不佳最主要的原因。
在1942-1943年SVT口碑迅速恶化到顶点的同时,苏联接触到美国和德国半自动步枪以及(类)中间威力弹药。此时苏联就已经意识到SVT40这种全威力弹偏移闭锁步枪已经过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在机械化作战大背景下努力实现更先进合理的弹药与步枪设计的量产。
其实SVT、加兰德、G41/43这些步枪的故事也说明,优秀的武器背后是国力的背书。就像加兰德那样,工业产能足够,制造水平足够,才能保质保量的生产足够好的半自动步枪和弹药,才能在战场上有出色表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