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学习过古天文之前,我们就算是知晓二十四节气,可能在潜意识里仅仅认为它就是个指导农耕的时令体系罢了,我们相信通过这篇文章,大家一定会认识到廿四节气蕴含着多么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我们很多人都低估了,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此荣焉,吾辈当自豪!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和视频中曾经说到过,古天文的观象授时大部分时候都是为政治活动、军事活动等服务的,真正为农事活动服务的,在指导农耕生产、民俗事象起到极为重要作用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了。 古天文学家们在测定一回归年时,是通过日晷的晷影长度作为划分标准的,他们把正午晷影最长时定为冬至日,最短时定为夏至日,通过一年中晷影长度的长短来回变化,便将一太阳回归年等分为24份,这就是最开始的二十四节气,这时候的二十四节气叫平气。 在上一篇中我们介绍了万法之源“七衡六间图”,明白了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来回视运动,古天文学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天文学家们发现太阳的周年时运动其实是不规律、不均匀的,他们便将七衡六间图上的黄道二十四等分,相当于黄道圆360°,按每15°来等分成24份,从黄道0°算起,即太阳经黄道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就是一个节气,由此重新定义了二十四节气,这时候的二十四节气就叫定气,这套二十四节气就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上一篇中我们还提到二十四节气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从冬至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即为另一个中气,由此类推,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共为十二中气。那么从小寒起,太阳黄经每增加30°,即为另一个节气,由此类推,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共为十二节气,我们可以看出来,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是相互交叉的,彼此相邻。由于两个中气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比一个朔望月的时间略长一些,这就造成了某些朔望月里是不含任何中气的,这一特点就被古天文学家们用来在无中气的月份安插闰月,这就是“无中置闰”的由来。 有人说,这二十四个节气怎么记忆呢?我们有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这句诗里包含了春天的六个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诗里包含了夏天的六个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这句诗里包含了秋天的六个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句诗里包含了冬天的六个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上半年的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前一个在六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一号左右;下半年的每个月也有两个节气,前一个在八号左右,后一个在二十三号左右,这个规律相对来说很稳定,最多相差个一两天。 介绍到此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在黄道的运行时节,结合上一篇“七衡六间图”的文章,我们得知了二十四节气与七衡六间图的紧密联系。夏至的时候,太阳在第一衡(也就是内衡)上运行,大暑的时候,在第二衡上运行,处暑时在第三衡,秋分时在第四衡也就是中衡,赤道线上,霜降时在第五衡,小雪时在第六衡,冬至时,正好回到了第七衡(也就是外衡),从冬至开始,又开始往回走,大寒时回第六衡,雨水时回第五衡,春分时回第四衡(又回到赤道线上),谷雨时回第三衡,小满时回第二衡,夏至日又回到第一衡。这个运行系统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如此的严密,对应关系真是足以惊为天人! 我们再看看《周脾算经》里对二十四节气的晷影长度测量数据: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夏至:晷长一尺六寸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我们将这些尺寸复刻到平面圆图上,可以轻松的在圆图上找到每一个二十四节气对应的点,然后将这些点用线连接起来,我们会得到一个神奇的发现!这不就是我们的太极图吗!而且大圆相当于是太阳的黄道年视运动轨迹,S线则是太阳的日视运动轨迹,也就是赤道,我们知道黄赤交角是23°,而图中两条阴阳鱼的鱼尾角也刚好是23°,这是巧合吗?这真不是巧合,其实这就是古太极图的真实由来! 它是我们古人研究天体运行的结果,太阳在七衡六间图上从南到北移动所经历的春夏两季十二个节气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太阳从北到南移动所经历的秋冬两季十二个节气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这就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古人智慧真的是令人难以置信!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等体系均是由古天文学而来,同时也证明了为何称“七衡六间图”为万法之源、万法之宗,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最先普及古天文学基本知识的原因,从一开始我们就坚信,不管什么易学体系,古中医体系,他们的根都是古天文学,只有把根找到,把基础吃透,我们才能对接下来的学习更有理解力。 |
|
来自: 新用户3369WSQ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