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生命的根,炊烟是村庄的姿态,树木是人们的年轮。行旅中,假若没有文字描述,烟波浩渺的生命历程将会是一片无边无垠的空白。
又是新的学期,一茬学子从四面八方攒聚一室之内,暑气仍在他们的眼里奔腾,两个空调也没降下来燥热。
问询了一下暑期读过的哪些书籍,背诵了几篇文言文诗歌。回答我的是一片寂静和凉意,仅有几缕灼灼目光盯着我看,我当然回以点头微笑。
一个高高帅帅的少年诚恳地说—— 语文太需要静气了,需要大把时间去深耕,播种,浇灌,规整田垄,还有除不尽的野草,秧苗却不见其增。终于,我厌倦了,辍耕垄上,弃锄而走。我决定盖一所大房子,一砖一瓦,可触可感,每一天都能真真切切地看着房子变高变大,我心满意足地立于高楼之上,仿佛自己是雄视天下的帝王,我正咧嘴匿笑。突然在东南方向望见了一座比我的高楼更高的高楼,我顿然心生不甘,傲然心境黯淡,我得继续倾我之力修建我的高楼了。看谁能更快,更高,更强!
少年之说,振聋发聩。这便是语文的困境。我也只能说这是语文的困境。语文之于众人就像一碗白米饭,它是主食,不吃不行,囫囵吃了,却仿佛并不值得赞美一词。唯有饥肠辘辘时,才突然感念稻谷的香来,空恨春夏没去播种插秧,恍惚间已到了秋实季节,庄稼即将熟透,熟透了也就升华了。
语文只是生活的引子,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它却能以语言文字为触角,在书籍的天地里,一寸寸探知世界的辽阔与逼仄,四季的酷暑与严寒,人性的暖意与诡谲,历史的千篇一律和瞬息万变。 读书真不一定能前程似锦,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出言有尺,嬉闹有度,说话有德,做事有余。让我们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我们未来能独自渡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即使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万千文字也能挽留我们千孔百疮的灵魂! 我无力絮叨时代弄潮的大李杜,也不想再提起起落落落落的东坡,更不想赘言风云变幻李易安,当然也无需重复一生无奈的史铁生。至于泰戈尔的自然之爱,莎士比亚的矛盾抉择,泰戈尔的心灵坚守,雨果那裹着悲悯的浪漫,我统统不想再去一一描摹歌颂。因为前人的丰盛根本说服不了今人的困顿,历史就是个泛黄的笑话。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一代一代人就这么洞见在这亘久而鲜活的文字里,熟透在沉默不语的时间里,浩浩荡荡。谁是最后的收获者?谁目睹了生命的大繁盛和大荒芜。即使是收获者,也必将是孤独的,在时间深处的无边金黄中,奋力挥舞着镰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