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在北京

 唐白甫grpj8q5p 2024-08-25 发布于新疆

爱在北京

李大贵

一、梦中的“劣迹”

今年5月24日,我从湘潭只身踏上南来北往的绿皮车,赴北京参加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获奖颁奖典礼。”
这次进北京参加颁奖典礼,得益于湘楚山地文学群顾问龙国武先生的指导。是他把第二届“中国知青作家征文”启事发到群里,使我们获得了这一信息,在此,向龙国武先生深表感谢!
卧铺车厢内,挤满了北上的旅客,疲惫和睡意挂在大部分人的脸上,只有那些带着孙子的爷爷奶奶们,强打着精神陪小孩玩耍,车厢里才有了活力。
现在都没有纸质车票了,信息都在手机里,我只记住了几号车厢,却把19号下铺记成了17号下铺。
我站在17号下铺前,与已睡在床上的旅客交涉。她感到很诧异。一中年女士翻身坐到铺位上,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请您看看您的车票。”

我掏出手机翻看起来,原来是我自己记错了。她看我比她年纪大,她爬起床来,帮我推着行李箱,找到19号下铺,帮我把行李箱塞到床下去,然后热情的笑着说:“打开水在那一头”。手指着我刚走过来的那个方向。
一觉醒来,就到北京西站了。看到对面床铺上带孙子的五十多的年轻奶奶在整理行李,那个两岁多的小孙子睡得正香。我说:“你的孙子很乖,一晚上都不吵不闹。”那位年轻的奶奶微笑着接过我的话说:“是的,比您乖多了,您老是打呼噜,咔咔的磨牙,叽哩咕噜说梦话,还用一只手的拳头击打另一只手的掌心。”她讲话的声音,就像花鼓戏的调调。
好多年了,没有人指出我沉睡在梦中的“劣迹”。今天在这绿皮车卧铺的公共场所,一位年轻的奶奶道出了我睡梦中“劣迹”。
十多年前,我带大孙子睡觉,后来大孙子上幼儿园以后,就不愿意跟我睡了,他说:“爷爷,您睡觉老是讲梦话,手还伸到空中,手腕翻来复去做着蛇形的样子,很吓人的。”
这种梦中“劣迹”,只有至亲的人才能知道。但今天在这绿皮车的卧铺车厢内,将这一“劣迹”隐私,公之于众了。
然而,上下左右的旅客都没有惊醒我,醒来之后都是满脸友好的微笑与我交谈,车厢里充满祥和的气氛,我感到无比温暖。

二、掠过一丝外地人的悲哀

出了北京西站,紧接着就进入北京地铁。
还在湘潭时,就有知青好友对我说,你一个人去北京,又上了年纪的人,她说她五十多岁乘北京地铁都搞得晕头转向,劝我这位七十多岁的人就不要乘地铁了,坐出租车去方便些。
我有时就是偏要寻点刺激,看看乘地铁有什么难处。在进入地铁的入口处。排了长长的两行旅客,我拿出身份证给守卡的保安。保安看我的身份证是湖南的,他手指着售票窗口说:“您是外地人,虽然超过了免费年龄,还是要去买票的。”我着急的心里,掠过一丝外地人的悲哀。
我看看黑压压长长的两行旅客队伍,如果折回去排到最后面买票,不知要耽误多久时间,一时面露难色。
那位保安很善解人意,叫我把身份证给他,他径直到售票窗口给我买了一张5元的票,如果坐出租车要60多元,地铁还是好,省时省钱。这有制度,又有人情味,我对保安感激不尽,心情一下愉悦起来。
出了地铁,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正在犹豫怎么才能按会务组发的路线图,前往北京惠侨饭店。这时,前面有个女大学生模样的女孩,我问她去北京惠侨饭店怎么走。她热情地说:“您就跟我一块儿走吧,我的学校北京财经学院就在惠侨饭店对面。”
她拉起我的行李箱,打着伞走在前在,过了一次斑马线,转了一个弯,十多分钟后就到了富丽堂煌的北京惠侨饭店。
千里迢迢从湘潭大学到北京惠侨饭店,一眨眼就顺顺畅畅的到了,我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三、久仰的张天茫老师

富丽堂煌的北京惠侨饭店,会务组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的为陆续而来的赴会知青朋友登记报到,发放相关文件材料,分发住宿门卡。
我与一位叫夏萍平的朋友分在同一个房间,看名字,就是一位女士,其实是一位彪形大汉,他当过农业局局长,为人热情,特别是他不吸烟,正是我喜欢的人选。
夏局长小我几岁,像位热情活泼的小弟弟,有些扛书的重体力活他都主动去做。有些要跑腿的繁锁活他不声不响就帮我办好了。
虽然我们匆匆离别了,但他憨厚诚实,笑容可掬的样子深深地烙在我的脑里。

报到时,我特别想见一面久仰的作家村张天茫老师,我询问了正在搞登记的工作人员,她用手指着大厅角落里一位正在弯腰埋头清理资料的老师说:“她就是的。”
我疾步走过去,叫了声:“张老师!”
她抬起头来,微笑着问我:“有什么事么?”
从名字上看,我认为是一位潇洒的男士,可是眼前站着的是一位秀丽端庄的女老师。
从我们投稿到今天报到,全国各地一百多赴会人员,都与她联系,她安排得有条不紊。
这次繁杂的会务工作。
张天茫老师用她单瘦坚强的肩膀承担下来了。真是可歌可敬!令人仰慕!

四、北平楼的盛宴

中午时分,美女刘惠球老师邀我参加她居住在北京的表妹,为她接风洗尘举行的盛宴。
北平楼大酒店,挂满了红灯笼,彰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几位身着宫廷服装的美女,更是让酒楼穿越到了古色古香的宫廷时代,别有一番雅韵。
我只记得餐桌上金灿灿的宫廷北京烤鸭,其它几种菜肴,我都记不起名字了。只感觉每道菜,都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尝识过。
席间,我与刘惠球老师的表姐夫,外甥等一家众人,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喜庆热闹亲如一家。
我真诚的感谢刘惠球老师表妹一家的盛情款待。

五、肃穆神圣的文学大殿堂
5月26日上午,我随队步入中国现代文学馆。
该馆座落在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文学馆路45号。
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筑,外观古韵典雅,宏伟大气,会议厅布满了中国红,舞台背景大型墙幕更是令人震撼。
在这神圣的文学殿堂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知青学会名誉主席叶辛老师为大会致辞。他谦虚慈祥,满怀知青情怀的讲话温暖人心,引人入胜,倍感贴心、爱心。
还有一位我敬佩的孟翔勇老师,他是中华知青作家学会主席,他在开幕式致词中满怀激情地发言,紧扣社会实际,令到会人员满心欢欣。
两位知青文学带头人,从二人的相貌看,形似一对双胞胎。本来我们都是同龄人,但在他二人面前,我感到他二人就是我们德高望重的长辈,受益终生的老师。

在这神圣的文学殿堂里,叶辛老师、孟翔勇老师、傅实老师为我们赠书并签名。我和其他获奖知青朋友也豪迈的登上领奖。
因为我是一位体育老师,多年来就想去北京看看奥运村,这是一个好机会。
27日上午,我老老实实听完叶辛老师的文学讲座,中午全体参会人员照了合影。
我佩服大会组委会,安排得科学细致。为了能利用日照的采光,把照相时间、地点、朝向都安排的非常科学。那次一百多人的集体照,拍得非常清晰。
我想在北京工作的人,真是技高一筹,其实他们是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
下午是作品研讨会,我迫不及待地请了假,邀上刘惠球、吕晓蓉、贺谦益等几位美女老师,打了一辆的士,直奔奥运村而去。
我们参观了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2005年以前,我曾两次到过北京,但那时还没有这些建筑。我还要借这次机会去看看国家大剧院。
在开心快乐中,又度过了在北京的宝贵一天。

六、笙歌曼舞紫竹院

28日上午我抽空特意去拜访溆浦老乡兴旺。他家住在北京紫竹院公园附近,那里是北大、清华等各大名校的中心地带。我的溆浦老乡兴旺,是一位音乐王子,各种乐器技艺精湛,二胡更是他拿手好戏,又有一副好歌喉。他组织了十多个有文艺天才的退休老师和文艺界退休大师。每天上午都到紫竹院公园文化亭吹拉弹唱,翩翩起舞,过着神仙般日子。
兴旺老乡跟女儿住在一起,他很勤快,和老伴把豪宅整理得窗门几净,舒适安逸。兴旺朋友还亲自下厨,给我做最好吃的黄焖辣子鸡。
为了早点赶回去聆听孟翔勇老师的文学讲座,我只好忍痛割爱,匆匆与兴旺一家握手告别。

七、重登长城好汉石

5月28日晚上,结束了四天的会议,我参加了刘惠球老师报的旅游团,住进了行者居大酒店。
5月29日凌晨酒店报早电话响起,我接着又接到刘惠球老师的电话,催促快点去酒店门外等待旅游车来接人。
跟我们住一个酒店的还有台湾的两个女大学生,和新加坡一位年轻夫人带着两个小孩和她母亲。
一会旅游车就到了,大家有序登上大客车,向八达岭长城驶去。
一路上又接了几处酒店的旅客,这个临时旅游团达到32人之多。
车到长城脚下,游客们须步行到达登长城的入口处,而停车场离那入口处还要爬坡行走二十多分钟。
这二十多分钟的上坡路,对我这个退行性骨关节痛的人来说,无异于难于上青天。
幸好我内脏器官没有什么病,我奋力跟在队伍的后面,刘惠球老师隔一会儿又喊我一声,心怕我掉队。台湾两个女大学生和新加坡陈女士一家人也跟在队伍后面。
我乘坐滑车,爬了一段城墙就到了好汉石的地方,在那里停留了一会,拍了照,我就没有再往上爬了。
刘惠球老师担心我一个人留在那里不安全,再三嘱咐我不要乱走,其实我自己会量力而行。
刘老师本来比我小两岁,看她这样细心关照我,我倒觉得她是一位可敬的大姐姐了,心中由然升起一种敬爱的情感。

八、美女有美德

5月30日下午,翻卷的乌云遮住了太阳,北京的天空一片灰蒙蒙的,紧接着乌天黑地刮起了大风,飞沙打在脸上,睁不开眼。我们一行人仓皇失措,躲到一个保安亭里。
这时导游急着去找大巴车司机,刘惠球老师把自己的伞给了导游。她冒着雨飞步躲进亭子里,衣服都淋湿了。
一会,疾风暴雨过去了,但天空仍是黑压压的飘着细雨。大街上被狂风吹断了几颗大树,幸好没有砸着人。导游叫我们赶快跑到停在五百米外的大巴车上去。
我跟着人群疾步向前,但力不从心,很快就落在后头了。
我与队伍拉开了三十多米距离,刘惠球老师三步一回头地等我。我心里也着急得很,奋力加快脚步。
这时听到后面传来一声清脆爽朗的声音:“爷爷,您不要急,我们一直跟在您后面陪伴您,保护您呢!”
我转身一看,是台湾那两个女大学生小蓉和小芸,还有新加坡陈女士等三人跟在我后面。
她们这种义举,令我感激不尽。

  叶辛老师与夏萍平合影 

在他们身上彰显了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种美德植根于我们祖辈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不能丢的。
她们生活在台湾、在新加坡,但没有丢掉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小可以见大,有一次我们在旅途中座在一桌共进中餐。我一直拿着手机看,没有进餐的动作,大家也都闲谈着,没有进餐。我说:“怎么大家还不动筷子吃饭呀。”
刘惠球老师提醒我说:“您年纪最大,不先动筷子,谁也不敢先动筷子。”
我仔细看这一桌,正好是我与刘惠球老师与台湾的小蓉、小芸,还有新加坡的陈女士一家人,我们都是住在行者居大酒店的旅客。
我感到就像一家人一样温暖甜蜜,我更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美好的人间发扬光大!

作者:李大贵

2024年8月22日

写于湘潭大学

作者简介:李大贵,男,湖南溆浦大江口镇人,中共党员,下放知青,中学高级教师,溆浦县作协会员。先后在洑水湾中学、大江口镇中学、溆浦五中、江维中学任教。退休后爱好文学,以充实生活。在《光影文录》《求索地》《溆水》《雪峰文化》《湘楚山地文学》《湖南读书会文学微刊》等杂志与网站发表过多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