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假期日记|这两天读了四本书(中)

 自陈怡派 2024-08-25 发布于浙江

不谈工作最开心的事情是有大把大把时间读书,读书,读书!

随心所欲地读,自由自在地读!坐着读,趴着读,躺着读,随便读!

读了两本“闲书”后,也得看看学科专业书籍啦!

第三本,刘荣生·《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

一、

思辨性阅读的重要性,不必多说。

它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思辨性阅读,他们可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评价观点,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前段时间,我自己在购物平台搜索了关键词“小学”“思辨性”“阅读”,结果就跳出了这本书。买回来后分了两次读完。

二、

《自序》部分,刘老师说1997年上公开课,他教的是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伯父会得到这么多人爱戴”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学习方法——圈画描写言行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进行品读→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

我当时就在想,30年前就这么学,30年后的现在依然还是这么学,可见好的学习方法真的是历久弥新,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004年,刘老师又上了一堂公开课,执教的是《望庐山瀑布》。在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他引导学生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徐凝的《庐山瀑布》放在一起,比较这两首古诗的异同(从修辞手法角度、诗歌风格角度)。这种教学方式,无疑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跨越文本,探寻相同思考路径:以中考真题阅读《山中的小草》与《松花江上》为例

2024-08-08

如何应对试卷上的“新颖题”?

2024-07-22

(对比阅读,我也曾经写过文章分享)
对比阅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策略,不仅仅是对两篇文章或两部作品的简单并列,更是一种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深化理解、培养思辨能力的阅读方法。

三、
人人都知道在阅读思辨中可以发展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迁移能力,但具体该怎么做,很多人还是感到迷茫。
而刘老师拨云见雾,在书中,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提出了许多生动的例子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
比如——
1.思辨性阅读问题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发掘、基于文本特点研制、基于学情需要提炼)
2.思辨性阅读问题教学课例(叙事文、古诗文、说明文)
3.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学测评(测评材料的选择、测评试题的编制、测评标准的拟定)
……
还附录一章《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集萃》


四、
我最受启发的是第六章《思辨性阅读问题教学反思》第四节“思辨性阅读问题教学与文化理解”。

书中这一例子让我想到了几年前关于《背影》一文的争论——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描述父亲在浦口火车站送“我”去北京读书时,翻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景,深刻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提高,文中父亲爬月台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被视为违反交通规则,从而引发了争议。
在现代社会,交通规则和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学生会对文中父亲的行为提出疑问这是很正常的。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借鉴《难忘的泼水节》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解读《背影》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其时代背景。旧时代的交通法规和社会环境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能用现代标准来评判文中父亲的行为。相反,我们应通过这一情节来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虽然文中父亲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被视为违反交通规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交通安全教育。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交通规则。
作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背影》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教师应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无私,学会感恩与珍惜。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和反思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观念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又引导他们学会了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和谐共生的方式。

五、
插个题外话:我喜欢纸质书,一般就是从京东购买。没什么特别渠道。花几十块钱就能买到别人几年的心血结晶,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投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