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临走之前,做到“六不要”,子孙才能安享福报

 布衣粗食68 2024-08-25 发布于湖南

为子孙积德积福,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

可是,如何才能把福报留给子孙呢?不单纯是做几件好事,就行了,还要把幸福的根源,植入到子孙之中。

通常,有远见的老人,在自己临走之前,会把后事安顿好。虽然自己无法活百年了,但是家还有万万年,血脉在延续。

01

不要过度医疗,自然老去。

有一位网友说:“小病自我诊断,大病自我了断。”

话不好听,但是有一定的道理。

人在病入膏肓的时候,明知无力回天,还要拼命去治疗,能把家底耗光,让子孙都负债,并且也看不到效果。

尤其是一些多年患病的老人,忽然又大病一场,这就应该主动去知晓情况,并且告诉子女,不要去折腾了。

老人自己说“不折腾”,符合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也会让子孙留住财富,内心也会好受一些,减少愧疚感。

02

不要计较兄妹仇恨,及时化解。

临走之前,老人告诉子女:“你的伯伯,拿走了老祖宗的某个古董,伯伯就是你的仇人啊。”这不是愚昧无知吗?

仇恨是上一代的事情,怎么能够留给下一代呢?

如果仇恨是传家宝,那么满世界的 人,都没有办法过日子了。

人一路走来,鸡毛蒜皮的事情多去了,矛盾也多。什么都要留住,这不是几代人的仇恨,累积到子孙身上,喘不过气了?

应该告诉子女,所有的长辈,都有过错,但都是为了大家庭,不要去计较了。

如果有条件,把健在的兄弟姐妹,都喊过来,聊一聊,把恩怨都化解了。让子孙看到一个逐步团结和气的大家庭。

老一辈的矛盾化解了,那么子孙走亲访友,就轻松多了。以后的缘分,更加珍惜,也留下了潜在的社交资源。

03

不要私下给儿女钱财,公开分配。

人生最后一笔钱,到底要留给谁?

很多老人,临终的时候,还要干一次“偏心”的事情,导致儿女互相争斗,或者反目成仇。

一些家庭,老人尸骨未寒,儿女就吵起来了,给外人看了笑话。

聪明的老人,会用公开的方法,让子女分配财产。

把自己有多少财富,如何分配,说清楚。接着,听一听子女有什么建议。也许不能完全按照子女的建议去做,但是老人主动公开的态度,会让子女很欣慰。

大家对财产,都心知肚明,就免去了暗中的争斗,少了很多的麻烦。

整体的原则,应该是帮助穷一点的儿女,让富有的儿女,让一让。或者给长期陪伴老人的儿女,多一点点,表示感激。

04

不要不管老伴,有所交代。

老夫妻,虽然约定了一辈子恩爱,但是无法做到同一天过世。

先走的人,不要太自私,把钱财耗尽,把子孙的孝道耗尽。应该考虑下一个走的人,如何过日子。

比方说,家里的房子,在老伴在情况下,不要分配;存款,不要全部给子女拿走了。

最好,对老伴如何养老,跟哪一个儿女,是否还再婚,等一系列的问题,说清楚。

在九泉之下,知到老伴过得不错,那也就欣慰了。

当然,对老伴的好坏,都要有一个说法,尽量感谢老伴,宽慰老伴,让其没有精神内耗。尤其是杜绝老伴走极端的行为。

05

不要子孙修大墓,丧事从简。

三国时的曹操,在临走之前,告诉儿女:“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还留下“不封不树”的具体要求。

戎马一生,带来了丰厚的家业,但是他不苛求什么大墓,就是陪葬品也不希望有。

具体坟墓在什么地方,也没有要求。最好是,没有人打扰,安静下来。

看现在的坟墓,多少富人,竖立巨大的墓碑,又修建楼梯等,耗费好几万。

很多年轻人,打工十年,都存款没有几万。一些年轻人,在父母过世的时候,还有房贷,压得透不过气。

老人怎么需要大墓呢?这是给子女负担。

从节俭的好家风来说,也不需要什么大墓。

老人自己提出来,安葬在什么地方,要一个小土堆就行了。这就让子孙知道如何做了,从而也减轻了家庭的开销。

对于白喜事,尽量简单,被搞什么排场。这就是浪费钱,活人在自作孽。就是地方上的一些陋习,早就要抛弃了。老人提出简单的要求,家风就好多了。

06

不要忘了对你有恩的人,让子孙持续报恩。

人一辈子,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帮助过你的。这些人,也许走了,也许很老了。

也许帮助你的人,他们的子孙还困难。

老人一旦掌握了恩人的信息,就应该告诉子女,并且让子女再去报恩。

从人情世故来看,一些愿意帮助你的家庭的人,是愿意帮助第二次的。还能形成世交。

若是帮助你的人,确实有困难,你和子孙都去回报,这是一种教养,也是社会的正能量。

尤其是你在很老的时候,那些帮助过你的左邻右舍,应该多感谢,也告诉子孙,千万不要埋没了别人的恩德。

07

古人说:“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老人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子孙后代,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即将走向终点,就听之任之,留下一大笔烂账。

善良是一盏灯,曾经点亮了自己的晚年,后来是星星之火,可以点亮子孙前行的路。

《活着》里说:“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人,如果一病不起,那也可以笑着走完一生。

人,如果一事无成,那也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