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之美:男子耕田,女子养蚕,象形之精妙尽显文字创意之无限-今日头条

 建安视觉 2024-08-27 发布于河南

甲骨文之美:男子耕田,女子养蚕,象形之精妙尽显文字创意之无限

首发2024-08-27 20:10·建安视觉

殷墟,这颗镶嵌在华夏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不仅是我国历史上首座经由文献记载与考古铁证双重确认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更是中国考古学领域深耕细作、不懈探索的辉煌见证。其发掘历程之漫长,频次之频繁,揭露面积之辽阔,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对过往无尽的探索渴望,因而被尊崇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轫之地,孕育了无数关于远古的秘密与奇迹。

穿越时空的隧道,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科技之光照亮了历史的尘埃,碳14技术的精准运用,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曙光,那光芒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的遥远彼岸,甚至更为悠远的纪元。

史籍所载的“夏”朝,虽朦胧而神秘,但商代的清晰轮廓已跃然眼前,约公元前1600年起,中华大地迎来了文字与文明的双重绽放。甲骨文,这一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犹如历史的密码,数以十万计的碎片拼凑出商代的辉煌图景,证明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早期辉煌。

更令人惊叹的是,专家们的推测将中国文字的起源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那时的文字或许更轻盈地流淌于竹简与丝帛之间,只是岁月的风霜已将它们温柔地拥入怀中,化为历史的尘埃。而商代的都城,坐落于今日河南的广袤大地上,其文化之丰富,特色之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甲骨文,这一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犹如历史的密码,数以十万计的碎片拼凑出商代的辉煌图景,证明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早期辉煌。字形之间,既有象形之直观,又有会意之深邃,更有假借之巧妙,以音代义,拓展了文字的无限可能。

甲骨文,这古老的书法艺术,初看之下仿佛变幻莫测的云海,实则根植于原始天才那恒久不变的创意深渊之中,其基础原理之简约,常令通晓汉字者会心一笑,叹为观止。其独特的美术性格中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让书写者与观赏者都能在墨香与笔触间,共同遨游于那无尽的想象之海。

甲骨文之美,在于其象形之精妙,如“明”字,日圆月弯,直观明了;会意之妙,则在于对象形之巧妙引申,如“东”字,日升树后,方位跃然纸上;“祭”字,双手捧鸡于樽俎,祭祀之庄重尽显。更有那同音假借之法,如“亦”与“腋”同音,人之两腋化为字形,尽显语言之灵活与创意之无限。而“来”字与高粱之“来”同音共形,更是将自然之物与文字之趣巧妙融合。

8月25日10时35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迎来了2月26日开馆以来的第100万名游客,至此,殷墟博物馆接待游客总量也正式突破了一百万。不少去殷墟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对博物馆大门、一楼大厅以及卫生间的男、女等甲骨文字发出疑问,更有许多小朋友表示不认识这些文字。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大门上方的甲骨文为“大邑商”,一楼大厅墙壁上的甲骨文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更为有趣的,卫生间的男、女两个字,如果让你造字,而且是象形字,那么“男”和“女”,你会怎么造?甲骨文“男”字,左边是“田”,右边是“力”,合起来就表现男人在田里耕作的情景。男人种田,那么女人干什么呢?甲骨文中的“女”字,宛若一位温婉女子,双膝轻跪,双手叠于膝前,也许是在淘米,也许是在养蚕。对此,你怎么看呢?(王建安 摄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