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浪县黄羊川藏族管千户部落考述

 黑错达布老 2024-08-28 发布于甘肃

古浪县黄羊川藏族管千户部落考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清实录》中记载的“庄浪厅黄羊川管千户”,是清初被朝廷册封的藏族土千户,并赐姓“管”,俗称“管千户”,辖今古浪县黄羊川镇全境。根据记载,该千户历世五代,终结于清末“同治回乱”中。明清时期,“黄羊川”仍有很多藏族村寨,与今天的天祝、永登(部分地区)藏族形成凉州府辖的藏族聚居区,部落众多。“黄羊川千户部落”位于“古浪峡”东段,长约15公里,宽约1公里的平川上。古为藏语“古”(དགོ)即黄羊的栖息地而得名。其西连接古浪峡、铁柜山,南接显化山(金顶)。显化山东邻藏传佛教圣地“天祝南冲寺”(据载,该寺过去有大小经堂、楼阁、庭院30多处,深藏于参天云杉中,香烟缭绕,钟声悠扬,后迁址,今称“夏玛寺”。)。黄羊川东为险峻的石门峡,峡顶为古代河西三大马场之一的“黄羊川马场”。也是古代一处军事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现有很多军事文化遗址。

北宋(960-1127年)初年,在今天祝、永登、古浪三县等处,被称作“华锐隆周”(དཔའ་བོ་ལུང་དྲུག),而被汉史称作“六谷蕃部”。发源于祁连山的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六条河谷谷地,以“阳妃谷”、“洪源谷”(即今古浪峡)等为主的六个山谷聚落,因此而得名。后来,在明清时期,原“六谷蕃部”之地的庄浪厅、平番县、古浪千户所等辖有:庄浪厅一眼井藏族王千户、平番县大营湾鲁土司、庄浪厅黄羊川藏族管千户、平番县西陆渠藏族何百户、平番县西五渠藏族杨百户、西大滩藏族琼擦千户、西、南把截车千户等土官土司势力。其中,古浪县藏族部落有:古浪二山擦杠族、小宛冲族、温古六族及年错族;西山顶东股巴族;嘎尔麻宛冲族;西把截东之五沟湾把的族、铁咀族;东打班沙麻尔宛冲族;桌子山先密族;野马墩有藏族称“红番”,共200余家。但由于缺乏资料,对古浪黄羊川藏族部落及其土官千户的承袭等情况,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寻找线索加以整理,现将粗略地考述如下:

一、古浪与黄羊川地名的由来

据说,“古浪”一词来源于藏语“དགོ་ལུང་།”(意为黄羊沟),义为“黄羊出没的地方”。而古浪河上游分东西两支,其中的东支便是黄羊川河,该河两岸的一块大平川就叫黄羊川,藏语叫“古塘”(དགོ་ཐང་།)。今其地设黄羊川镇,便也是以此为名。不管怎么说,“古浪”、“黄羊川”都与“黄羊”(དགོ)有关。而据旧编《古浪县志》云:“明江亨筑城于今治,取水名改为古浪县”。也就是说,先有“古浪河”名,后有“古浪”地名或“古浪县”名。又据《古浪县志》(乾隆版)记载:“明洪武十年(1377年),凉州千户江亨防守和戎,因旧水名改为古浪,修筑古浪城”。不管怎么说,“古浪”源于藏语“黄羊沟”之意。

二、黄羊川管千户世袭考

古浪县原藏族部落的历史资料基本上是空白。现只知“古浪”之名源于藏语,而不知“古浪”曾经有很多藏族部落。虽在《明清实录》中有很多相关藏族部族的记载,但由于地方史料的缺失,很多族名对不上号。而有关“黄羊川管千户”的记载,还是比较清晰的,黄羊川藏族部落土官在清雍正年间授封为“土千户”,并赐“管”姓。现将世袭情况简单地罗列如下:

第一代黄羊川土千户为管仲(?-1767年)。授封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其可能参与镇压青海蒙古和硕特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因功授封。

第二代黄羊川土千户为管卜(?-1782年),其为管仲之子,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承袭父职。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丁亥。十一月。○以甘肃黄羊川土千户管仲子卜、各袭职”。

第三代黄羊川土千户为管禄,其为管卜之子,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承袭父职。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十月。○以故陕西庄浪厅土千户管卜子禄袭职”。

第四代黄羊川土千户为管志(?-1829年),其为管禄之子,承袭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第五代黄羊川土千户为管玉,其为管玉之兄长,承袭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据《清实录道光朝实录》记载:“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十二月。○己卯。以故甘肃庄浪厅土千户管志兄玉、袭职”。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卒于战乱。

三、古浪与黄羊川的历史渊源

战国、秦至西汉初期,古浪被古老的游牧民族“月氏”(古羌人)占领。《括地记》载:“是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控弦者可一二十万”。“月氏”非“胡”那就是“羌”。《史记·大宛列传》云:“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汉武帝开边拓土,在这里设置了苍松、揟次、朴环三县;其地面相当于现在的古浪县全境及邻县武威、天祝的部分属地。十六国的后凉改苍松县为昌松郡。八世纪中叶,强盛一时的吐蕃大军攻占了陇右、河西诸州。吐蕃始称这一带为“古隆”(དགོ་ལུང་།)即为明史中的“古浪”。而且,古浪“黄羊川”(དགོ་ཐང་།)曾是一个古战场,至今许多地名还保留着战争和军事的含义,如营盘台、左扎墩、右扎墩、马踏泉(马兰泉)、避难台、兄弟沟、斩龙壕、一棵树、七古堆湾、新开路湾等,特别是出土的古铠甲、战马笼头、脚蹬和矛、锤、刀、箭等兵器,更说明这里曾是用兵之地。

吐蕃部族主要从事游牧业,而当时凉州府辖下的苍松故地,山高水长,林草丰茂,是最好的天然牧场。当战乱频繁之时,汉族农垦移民大部分都逃亡了,吐蕃大军便在这块土地上纵横驰骋,成为这里的主人。北宋时期,“六谷蕃部”(དཔའ་བོ་ལུང་དྲུག)在这里牧居繁衍发展,并形成一强大的藏族部落政权,当时能与西夏抗衡。其最强盛时的首领叫潘罗支(འཕན་བློ་གྲོས།),在其统治下的“六谷”,是六个分支部落,也可以说是六个辖区,但其统辖不仅仅是“六谷”之地,而其政权的辖区最大时,南至松潘,东南之天水,东、北与西夏为邻,西至湟水北岸。

据说,古时候“苍松”故地今古浪地区地广人稀,水草丰美,有成群的黄羊出没(至今古浪、武威还有黄羊川、黄羊河的地名可证),而藏语把黄羊”叫做“古尔”(དགོ),“古尔浪哇”(དགོ་ལུང་བ།)即“黄羊沟”,其为“六谷”中的一谷。遂吐蕃部族把它当做这一地区的部落名称和地域名称。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凉州(包括古浪)是汉族与吐蕃族交替统治的时代。无论哪一族占居统治地位,被统治的一族中,都会有小部分人民留居下来,所以,“古浪”这个吐蕃地名和“黄羊川”这个汉语名,久而久之,也就被当地杂居的汉藏民族所通用。后来,在西夏统治时期,“古浪”之地设有一个大的聚落,叫济桑,归西凉府辖。不知是否与黄羊川有关联却不得而知。但党项羌人在古浪之地留下了大量的古遗址和文物。1978年出土于古浪寺洼遗址的西夏水壶、发掘于黄花滩四墩遗址的绿釉火蒺藜等等。

公元1264年,元朝在和戎城(古浪城)设立和戎巡检司,属凉州府辖,后“省西凉府,入永昌路”辖。明代,古浪大地上战事不断,史书载:“居人逃散,和戎境虚”。洪武十年(1377),凉州卫千户江亨,守防和戎,改名为古浪,并在和戎城旧址修筑古浪城。据《方舆纪要·陕西》:“古浪守御千户所在镇(甘肃镇)东南六百四十里。……唐筑和戎城。元为古浪城,立巡简(检)司,属永昌路。”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二年(1379)古浪境归属庄浪卫(今永登),为屯守之所。《明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二年九月,甘肃总兵官都督费王□献奏安定曲先赤斤密落等处有贼千余人于必立出江黄羊川杀伤朝使内官乔来喜等劫夺彩币马骡等”。正统三年(1438)六月,明朝巡抚督御史罗亨信,奏设古浪防御千户所,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当时,为了巩固边防,一面在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长城,一面实行大规模的移民(汉民)实边。黄羊川地区也不例外,时涌入大量的移民开荒屯田,使黄羊川地区的藏族部落从“生番”变成“熟番”。明末时民族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藏族土官世袭管理。

清雍正元年(1723年)十月,青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勾结驻牧新疆的准噶尔部,煽动驻青海的蒙藏各部及寺院反清起事。庄浪千户所与青海相邻,驻扎在这里的藏族写尔素等部与纳朱公寺、朝天堂、加多尔寺、郭隆寺也纷纷响应,在庄浪所西北部叛乱。雍正二年(1724年)三月,岳钟琪亲率大军清剿“六谷”之地的写尔素等蒙藏诸部。写尔素、准噶尔等6个部落数万人分驻庄浪所西北部的桌子山、棋子山和喇布藏山(今属天祝藏族自治县)。这里树木茂密,绵延200公里,中有天王沟、石堡城,东为没毛山,周围400余里,山下为南冲寺、黄羊川、药水打鱼沟。当时,岳钟琪分兵两路,以1万据西山石门寺隘,自率1万乘夜暗袭东黄羊川,夺回没毛山,杀1700多人,生擒甚多,写尔素等余部跑向药水打鱼沟。岳钟琪又留兵5000守东山,自领兵5000驰回石门寺,复进兵郭隆寺,沿途攻陷三岭,捣毁17寨700多所庐舍,攻入并烧毁郭隆寺,又攻占加尔多寺,到火口沟、天门口追剿。写尔素等部聚守石堡城,岳钟琪选劲旅从西路攀藤凌空而下破城,杀3000人,令被俘的阿室侧零等为向导,分路搜索,擒杀2000多人。捕获写尔素部首领写尔素阿旺策凌,其余皆降。五月,此战结束。岳钟琪收缴降众兵器,给予牛种,让其耕收,将委托庄浪同知王廷松分别安置其洛旦达儿等10部落。

据《大清世宗雍正朝实录》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甲辰。冬十月。庄浪所改为平番县。庄浪同知经理茶务。应仍其旧。俱隶凉州府管辖”,又改古浪千户所为古浪县,属凉州府辖。清雍正三年(1725),川陕总督岳钟琪奏请根据番民距内陆远近、生计方式的差异,采取不用的管理方法与赋税政策:对于切近内陆番人,“但就其原管番目,委充乡约里长,令催收赋科”;其去州县、卫所较远的部落,有地耕种者,令按亩纳粮,游牧为生者,择可耕之地,教令垦种,十年起科,无地可耕者,令酌量贡马,这些部落与切近内陆者不同,“应就原有番目,给与土千、百户职衔,颁发号纸,令其管束”。岳钟琪这一政治设计,也成为清廷官员安插番民的指导思想。同年,黄羊川藏族土官管仲授封为土千户。雍正十一年(1733 年),朝廷在青海摆羊戎、甘州大草滩和凉州黄羊川,设置马厂。“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设立庄浪茶马同知,将凉州府所属藏族尽收其下,乌鞘岭南部平番县藏族由王千户管辖;乌鞘岭以北的地区,西南部由车千户管辖(包括南把截、西把截);永昌是由地木千户管辖;古浪南部今西大滩、东大滩一部及古浪干城等地藏族,均由西大滩琼擦千户管辖。以上千户中,王千户管辖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势力最强。到了清同治元年,庄浪茶马同知管辖的藏族约有10万之众”(摘自俞善源的《乾隆年间番千户王国相及世系概况》)。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十一月,黄羊川土千户管仲去世,其子管卜袭父职。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十月,黄羊川土千户管卜卒,其子管禄袭父职。道光九年(1829年)十二月,黄羊川土千户管志卒,其兄管玉承袭土千户一职。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记载:“同治九年(同治九年)。庚午。十月。○又谕、穆图善等奏、陕回窜扑平番县城。剿办情形一摺。陕回禹生彦、崔三两股。由河州窜扰平番属境。经驻防该处之南字左右两营。迎剿于沙沟地方接战失利。统领张万美等均殁于阵该逆直扑县城。豫师督兵守御。贼向东北山沟遁去。穆图善亲率马队驰抵兔窝督剿。将贼击败。歼毙甚多。此次贼匪乘虚出扰。势颇猖獗现在虽已遁回河州老巢。惟贼踪出没无常。必须随时加意防范。南字营现已并归参将李正鲁统带。而兵力尚单。豫师驻扎平番。务当督率在城文武妥筹防守。该办事大臣新立之营。亦当认真操练。以资得力”。这是“同治回乱”中战乱殃及古浪等地的一次记述。又据说,同治二年(1863)春,大靖回民响应陕西回民反清起事,并相继与黄羊川、土门、肖家营加民一起与官兵、团练对垒。后与陕西杨文治、白彦虎回军联手,轮番攻击凉州府所辖古浪等5县。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因左宗棠大军增援而被击退。《清实录同治朝实录》记载:“同治十一年。壬申。六月。○己未。谕军机大臣等左宗棠、穆图善奏、马步兵勇。剿贼获胜。邵亨豫奏、零匪窜越陕境。派军追剿等情各一摺。兰州附近防军。在黄羊川等处。截击回匪。均有捦斩。著左宗棠、穆图善、督饬该将弁等摉捕窜贼。悉数歼除”。这次十年战乱中,古浪等地的村庄、寺庙等建筑全遭焚毁,藏汉民众伤亡惨重、流离失所,大部分逃往他处。随后,光绪二十一年(1895),河湟(临夏、青海湟中)回民又起事造反,大靖游击会同黄羊川南冲寺活佛赵扎提二世藏兵,与回兵激战,回民军败退。但到此时,黄羊川原藏族千户部落基本绝迹。

参考资料:

[1]《古浪县志》(乾隆版),由河西印刷局出版发行,(民国28年)总计8册。

[2]《古浪县志》者: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年12月

[3]《宋金时期安多吐蕃部落及其地域分布》作者:汤开建,《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

[4]《明代古浪守御千户所考辨》作者:胡林山,公众号:【书香怡苑】No. 1340期。

[5]《中国古代军马场分布的时空特质》作者:石春霞 关丙胜,《青海民族研究》2022年第1期。

[6]《乾隆年间番千户王国相及世系概况》作者:俞善源,《天祝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7]《明实录太祖实录》读书·书香中国网。

[8]《明实录太宗实录》读书·书香中国网。

[9]《大清世宗雍正朝实录》国学网。

[10]《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读书·书香中国网。

[11]《清实录道朝朝实录》读书·书香中国网。

[12]《清实同治朝朝实录》读书·书香中国网。

[13]《清实光绪朝朝实录》读书·书香中国网。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