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82.47万,平均每分钟确诊9例。 新发癌症病例中,占据前五位的是: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和胃癌,总占比达57.42%。新增癌症死亡病例中,占据前五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道癌,总占比达67.5%。
山西省肿瘤医院大厅患者 肺癌占据了我国癌症新发病例及死亡病例的双榜首。这极可能与中国吸烟率高有关。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吸烟危害报告》,中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每年100多万人因烟草失去生命。2018年中国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68.1%的非吸烟者在公共场所接触二手烟。 综合所有癌症种类的发病率来看,0-34岁组的发病率相对较低,35-39岁组开始出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在80-84岁组达到峰值。 在2000-2018年间,我国癌症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增幅为1.4%,其中男性的发病率总体上保持稳定,女性每年显著增加2.6%,这是因为女性中甲状腺癌和宫颈癌的诊断率增加了。 总体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每年下降幅度约为1.3%。这主要得益于食管癌、胃癌和肝癌三大癌症的下降。因为中国自2005年起积极推广上消化道癌症筛查,大大提升了早发现率和早治疗率。 图为山西省肿瘤医院 妇瘤科团队手术场景 (摄/健康山西) 面对癌症,我们过去是重治不重防。以最常见的肺癌为例,晚期病人的生存率只有16%,早期则超过90%。 如何在早期发现癌症,不同的癌症是否有统一的筛查手段和标准,很多人依然盲区多多,因此我们整理出以下一些关于防癌体检的科普要点: 常规体检,查的是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而防癌体检(或称癌症早筛),则是专项筛查不同种类的癌症。 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手段能够对癌症统一筛查,因而只能针对不同癌种专项检查。但目前已知的癌种加起来超过200种,不可能每一种都查。在中国,最高发的癌症有六种: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所以,这六大癌种也是绝大部分人做癌症早筛的关注重点。 另外,不同种类的防癌体检的合理间隔期也不同,比如肝癌,高危人群一年一次也不足以避免中晚期癌症的出现,但结直肠癌,一个高质量肠镜做完以后,5~10年间隔一次就足够了。 早期的癌症相比中晚期来说比较容易控制,许多人还可以实现治愈的目的,才会让人们觉得防癌体检很重要,需要人人都做。 但作为预防癌症的有效手段,应该根据不同人群来决定,并非所有人都要全方位检查。 应根据有没有家族遗传风险、年龄、怀疑的疾病类型去选择适合检查项目。 高危人群:50岁以上;吸烟超过20包/年(含曾经吸烟但戒烟不足15年者);长期被动吸烟(超20年,基本每天接触);有(石棉、铍、铀、氡等接触的)相关职业暴露史者;有恶性肿瘤或肺癌家族史;有慢阻肺或者慢性非纤维化病史等。 早筛“金标准”:低剂量螺旋 CT 间隔时间:5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每年1次。 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未生育、晚生育(第一胎在35岁以后)或不哺乳;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过早来潮(小于12岁)或绝经晚(迟于55岁)者等。 早筛“金标准”:钼靶+超声 间隔时间:40岁以前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40岁以后的女性每年做1次乳腺超声+钼靶。 高危人群: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有慢性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等。 早筛“金标准”:血液甲胎球蛋白+超声 间隔时间:高危人群每半年检查1次。 高危人群:50岁以上;有肠息肉病家族史;经常吃高脂高热食物、抽烟嗜酒;结肠腺瘤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血吸虫肉芽肿患者等。 早筛“金标准”:肠镜、大便潜血 间隔时间:50岁以后做1次结直肠镜,如果检查正常,可以间隔5~10年再做第二次;每年常规体检别放弃大便潜血试验。 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有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长期左上腹不适的人等。 早筛“金标准”:胃镜 间隔时间:高危人群45岁时开始做筛查,若无异常,间隔3-5年检查;高发区50岁以后要做筛查。 高危人群:肿瘤家族史或有食管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区;有不良饮食习惯,如爱吃辣、烫、腌制食品的人等。 早筛“金标准”:食管镜 间隔时间:高危人群50岁时开始筛查,若无异常,间隔3-5年检查;健康人群50岁以后要做筛查。 高危人群:性生活时间特别早的;有多个性伴侣的;多次生产分娩;长期有吸烟史的, 早筛“金标准”:TCT、阴道镜和病理学诊断相结合 间隔时间:适龄妇女每 3-5 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筛查。
早发现、早治疗远离癌症要“趁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