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富尊荣”的生活,有谁不想呀!

 东瓜聊成语 2024-08-29 发布于贵州

  

朋友们,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努力,《大学》中的成语故事,我们就讲完了,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分享《孟子》中的成语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都说人生苦短,“安富尊荣”的生活,有几个人不想呀!

可现实是,“非常之人享非常之福”,幸运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注定只能过小康生活,这就足够了!

“安富尊荣”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尽心章上·三十二》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翻译过来就是:公孙丑说:“《诗经》说,'不白吃饭哪’,可是君子不种庄稼,也有饭吃,为什么呢?”

孟子说:“君子不论在哪个位置,学以致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国家信任他,人民爱戴他、拥护他,他就会得到平安、富足、尊贵还有名誉;年轻人都向他学习,孝父母、敬兄长、忠心而且踏实,而不是无脑的追星,只顾眼前的利益,这个国家就有希望了。你说'不白吃饭哪’,(我请问)贡献还有比这更大的吗?”

  

“安富尊荣”用来指安定富足、尊贵荣华的生活,也用来指安于富裕、爱惜名誉。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向齐威王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但是齐威王并不喜欢他的主张,他不得不离开齐国,连威王赠送的“一百金”都没有接受。

离开齐国后,孟子到了宋国,不受待见。他就离开宋国回到邹国。过了一段时间后,滕文公派人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于是孟子到了滕国。

虽然滕文公很喜欢他,但是孟子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但是,梁惠王依然不重用他。

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像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孟子对齐宣王的进谏很多,并没有被采用。他本来打算依靠齐宣王来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但齐宣王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这实际上是把孟子当作一块招牌,博得尊贤重士的名声。

  

他寄希望于齐宣王,企望在齐国有所作为,但愿望落空了,只得离开齐国。

离开齐国后,孟子再次游历了宋国和鲁国,只可惜生不逢时,没有人重用他。孟子这时已经六十几岁,便回到老家邹国,不再出游。

孟子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在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11篇,现存7篇。

虽然孟子终究没有过上“安富尊荣”的生活,但是,他是“性善论”的提出者,他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对儒家的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他在价值观上十分看重气节,主张舍生取义,以礼义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极大地继承发扬了来源于孔子的儒家思想。他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参考资料:《中华成语大辞典》《孟子·尽心章》《全历史·孟子》《5000·国学经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