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锁2024版义务教育新教材:实战策略与高效应用指南

 leeechen64 2024-08-29 发布于重庆
推荐阅读:
2024秋期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有哪些新变化?
怎么用好2024年秋期义务教育新教材?
2024秋期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变化解读
2024秋期新教材将给教师带来哪些新挑战?

随着2024版义务教育新教材的推出,内容结构的优化、组织序列的更新、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活动要求的深化,正引领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的关键执行者,教师们如何切实理解和运用好新教材,成为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风向标。因此,深入理解其变化,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改革的精髓,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旨在共同绘制出基础教育更加辉煌的未来图景。

一、用好教材的“三个核心聚焦“

在深入探索与实践义务教育新教材(2024版)的过程中,用好教材的核心聚焦于三点: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
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首先,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每一章节、每一知识点的深层含义和教学目标,从而充分挖掘出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成长的价值所在。这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
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学生特点与教师自身理解,灵活整合或补充教材内容。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此外,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也是宝贵的资源,通过将这些资源融入教材内容中,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此外,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个性化也是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教育价值的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材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同时,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材内容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和实施。最后,个性化教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点,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支持。
(二)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
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教材时往往有着明确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因此,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于教师用好教材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师需要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说明等相关文件,了解教材编写的背景和指导思想;其次,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把握教材编写的核心意图和重点难点;最后,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精髓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是体现课程标准精髓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和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与内在逻辑也是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重要方面。教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教材的主线和脉络;同时注重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三)积极反馈使用中的改进建议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积极反馈使用中的改进建议是促进教材持续优化与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教师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教学实践中及时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内容难度不适宜、编排顺序不合理、教学资源不足等;其次;教师应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教学研讨会、教学反馈表等方式向教材编写者或相关部门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教师应积极参与教材的修订和完善工作;为教材的持续优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对教材的使用情况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因此,他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为教材的修订和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持。此外,通过鼓励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分学科用好新教材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新教材的理解与教学策略
1.理解新教材的变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新教材在多个维度上展现出了显著的变化,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首先,课程目标明确聚焦于语言综合运用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意味着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内容组织上,新教材采用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和针对性。通过强化双线融合与统整性,即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思维发展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元、相互支撑。同时,呈现方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注重增强内容之间的关联度,通过情境创设和实践活动的引入,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在课程评价方面,新教材同样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的重视。评价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横纵进阶评价。这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表现,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2.用好新教材的四个策略
·  提炼学习主题。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应首先关注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循证的方式提炼出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学习主题。这些主题应能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和动力源泉。同时,教师还应注重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以新教材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童话世界”为例,该单元将人文主题“想象与创造”与阅读策略、写作练习深度融合,通过一系列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故事作为内容载体,深入践行语文要素。其中,核心技能“角色扮演朗读”成为了连接人文主题与语言实践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帮助学生从“倾听故事”到“理解情节”,再到“情感表达”,实现了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创造性表现的递进过程,也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编排巧妙地达成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能力培养的双线并进,提炼出的学习主题可概括为“以角色扮演,遨游童话的想象之海”
·  锚定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根据学习主题和课程内容,提炼出具有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基本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追溯出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应具体、明确、可测量,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过程,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在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编者巧妙地围绕“观察”这一人文主题,设计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学生观察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本单元通过深入挖掘内容组元的内在联系,提炼出一个核心的基本问题:“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发现观察的奥秘?”这一问题如同灯塔,为整个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是方法问题的细化与实践。为了解答这一基本问题,教师进一步将其细化为几个具体的方法问题,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逐步深入:
如何借助标点符号认识句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通过标点符号的识别,理解句子的构成,为后续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打下基础。
如何综合运用前序单元已学圈画、连线、列表等方法提取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问题鼓励学生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通过多样化的信息提取策略,提高文本理解和概括能力。
如何基于课文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朗读训练,读出疑问、陈述等不同语气?朗读训练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再现,更是对情感表达的深化。此问题促使学生根据文本情感色彩,选择合适的朗读技巧,增强语言表达的感染力。

二是价值问题的思考与升华。除了方法问题外,价值问题的提出则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深层意义:“如何感受到留心观察、发现事物内在关联对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义?”这一问题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认识到观察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世界。

学习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基于上述基本问题和细化问题,教师采用“主体-路径-行为-内容”的表述路径,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生将能够(主体)通过观察(路径),运用标点符号识别句子,并运用多种方法提取课文信息(行为),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

学生将学会(主体)根据课文特点(路径),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训练(行为),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情感(内容),提升朗读能力和语言表现力。

学生将认识到(主体)通过观察(路径),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行为),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内容),培养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具体明确,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指明了方向。

·  重构学习内容。针对新教材的内容特点,教师应灵活重构学习内容,通过组元匹配和遴选的方式,将相关知识点和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生成结构化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新教材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编者通过精心编排的四篇识字课文《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手足》《日月山川》,不仅展现了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底蕴,还巧妙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通过联结文本与学科核心知识,生成了结构化的学习任务,遵循了“三步走”的设计规律。
第一步:匹配学习任务群类型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在组织和呈现上,自然而然地归属于“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学习任务群。通过《天地人》等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积累了基础的汉字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观察、分类和梳理这些汉字,这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直接体现。同时,学生在识字过程中需要思考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在句子和篇章中的运用,这又涉及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能力培养。
第二步:整体观照学习内容阶段指向
围绕“在生活中发现汉字乐趣”这一学习目标,教师需基于单元内容的序列编排底层逻辑,整体统筹、对照分析,确保每个学习任务既合理又定位准确。这四篇课文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走进汉字的世界,感受汉字的魅力。因此,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教师应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确保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时都能有所收获,并能为完成下一个任务打下基础。
第三步:有序选择任务载体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充分尊重教材本身所负载的内在组织自优呈现,挖掘并尊重其内容本身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例如,在“识字-写字-阅读”的全链条目标序列下,教师设计了三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识字我有小妙招”、“写字我有好习惯”和“阅读我有好途径”。这三个任务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本单元的学习框架。
任务一:识字我有小妙招: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联想等方法,自主发现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如象形字、指事字等,从而掌握更多的识字技巧。
任务二:写字我有好习惯:在识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包括正确的坐姿、握笔姿势以及笔画的书写顺序等,为后续的书写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务三:阅读我有好途径:通过简单的阅读活动,如朗读、复述、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汉字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汉字在句子和篇章中的运用,培养初步的思辨性阅读能力。
通过这样的“三步走”设计,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不仅实现了教学内容结构的优化,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途径,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  研制表现性评价量规:生活逻辑贯通的生成性评价。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教师应研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横纵进阶评价。这些评价量规应基于生活逻辑和学科特点进行设计,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表现。同时,评价过程也应注重生成性,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方式,以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新修订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在生活中发现汉字乐趣”为学习主题,巧妙地融合了识字写字与延伸综合实践两个关键能力维度,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既富有趣味性又充满挑战性的学习空间。这一单元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色,也遵循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构建起自己的言语经验。
一是识字写字与儿歌情境的深度融合
本单元的一大亮点是将课上学习的生字巧妙地嵌入到儿歌情境中。这些儿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生动有趣,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朗读儿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了新学的生字,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对生字的记忆,还学会了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这些生字。这种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识字能力的提升。
二是言语经验重构的层级进阶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材在儿歌朗读的基础上,设置了“我会讲正确”“我能注意停顿”“我能读出不同语气”三个层级进阶目标。这三个目标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朗读到富有情感的表达。
“我会讲正确”:这是基础层级,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出儿歌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新学的生字,确保发音正确,语调流畅。
“我能注意停顿”:在掌握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如何根据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来合理安排停顿,使朗读更加自然、有节奏感。
“我能读出不同语气”:这是最高层级,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儿歌的内容和情感变化,运用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如欢快、惊讶、温柔等,从而更好地传达儿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这样的层级进阶训练,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地朗读儿歌,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了言语经验的重构和升华。
三是延伸综合实践:将学习融入生活
除了课上的学习之外,本单元还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汉字和儿歌带入到生活中去,与身边的同学和伙伴分享。这种延伸综合实践的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还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会不断地运用和巩固所学的汉字和儿歌,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他们还能从他人的反馈中学习到新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言语经验。
(二)数学新版教科书的核心特征及其教学策略
1.理解新版教科书的核心特征
数学新版教科书在保留经典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创新元素,其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设计理念与编写革新的双重并重。新版教科书不仅传承了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逻辑性,还注重编写方式的革新。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采用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  响应新课标内容结构化整合的要求。新版教科书积极响应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内容结构化整合的号召,对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整合。这种结构化整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还能够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  重视幼小衔接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学学习的过渡,新版教科书特别重视幼小衔接问题,通过降低难度、增加趣味性等方式,帮助学生顺利进入数学学习状态。同时,它还倡导跨学科主题学习,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拓宽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特设的“预备单元 我上学了”与“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学”,共计近30页的篇幅,确实是一种创新的教学设计,它打破了传统知识导向的单元模式,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并特别注重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活动。

预备单元:我上学了

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节奏。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导入,更是一个全方位的准备过程,包括:

情感准备:通过温馨的图画、故事和互动活动,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积极情感,缓解他们的入学焦虑。

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了解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规范。

社交技能:通过小组合作、自我介绍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社交关系,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学

这一单元则进一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跨学科的主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具体表现如下:

情境创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超市购物、家庭记账、时间管理等)作为数学学习的载体,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跨学科整合:结合语文、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设计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例如,通过编写购物清单和计算总价来学习加减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测量、比较、分类等活动来直观感受数学概念,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又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设计上也体现了类似北师大版“预备单元 我上学了”与“第一单元 生活中的数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虽然具体的单元名称和篇幅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理念是相通的,即注重幼小衔接,强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相关设计的一些特点,用以说明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的体现:

一是注重幼小衔接,设置预备单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可能并未明确标出“预备单元”的字样,但会在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之前,通过一些过渡性的内容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这些内容可能包括:
校园介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校园环境、班级设置、师生关系等,让学生对新环境产生亲切感。
学习习惯培养:引导学生了解并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
数学兴趣激发:通过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是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融入生活情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单元设计上,也注重跨学科主题学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情境设置,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生活中的数学:设置类似“生活中的数”、“购物中的数学”等单元,通过模拟购物、测量物品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
科学探索:在“图形的认识”等单元中,融入科学实验或探索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方式,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图形的性质。
社会实践:结合社会热点或节日庆典,设计相关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统计节日期间家庭开支、计算环保数据等,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三是优化内容结构,促进深度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结构上进行了优化,具体表现为:
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数学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编排在各个年级和单元中,形成螺旋上升的知识体系。
丰富的例题和习题:提供多样化的例题和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注重题目的现实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清晰的章节结构:每个单元都包含引言、例题、习题、小结等部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通过章节小结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学习内容,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用好新教材的“四个层面“
·  单元设计的结构:从整体性和一致性看单元设计。在使用新教材时,教师应从整体性和一致性的角度审视单元设计。这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每个单元的核心概念和知识脉络,确保教学活动之间的连贯性和递进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整体建构。
·  问题情境的选择:从针对性和合理性看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手段。在选择问题情境时,教师应注重针对性和合理性。针对性是指问题情境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和知识点展开,能够直接指向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性则是指问题情境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
·  关键概念的呈现:从准确性和适切性看关键概念。关键概念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要素。在呈现关键概念时,教师应确保准确性和适切性。准确性是指概念表述应准确无误,避免产生歧义或误解;适切性则是指概念呈现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  学习活动的安排:从开放性和探索性看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安排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安排学习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开放性和探索性。开放性是指活动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究;探索性则是指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未知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索新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英语新教材的特点及其教学策略
1.理解新教材的特点
英语新教材采用了“主题—情境—活动”的编排架构,这一创新设计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及层次递进的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素养。具体来说,新教材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内容综合。新教材不仅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还融入了文化、技能和策略等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够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
·  素养全面提升。通过综合性的内容设计,新教材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编排结构清晰。新教材以首页概览为引导,通过板块协同、活动递进的方式,逐步展开教学内容。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提高学习效率。
·  思维启迪。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任务和挑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高级思维能力。
·  评价多元。新教材倡导多元评价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通过Assessment板块的自评与互评活动,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2.用好新教材的五个维度
·  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单元首页的主题图和情境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相关话题,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  聚焦主题,实施整体教学。教师应围绕单元主题,构建清晰的教学内容与语言框架图,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学习认知。通过整体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单元的核心内容和语言要点。
·  逻辑清晰,践行活动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重活动的逻辑性和递进性,确保活动之间紧密相连、层层深入。通过设计指向能力进阶的系列学习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  注重层次,培养思维品质。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提升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能力。
·  促进自主学习,实施多元评价。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评与互评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利用Assessment板块进行多元评价,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实现自我提升。
总之,新教材是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发展的关键,分学科策略为教师指明了实践路径。鼓励教师持续探索创新,与教材编写者紧密互动,共筑教育辉煌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