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处一点园林,沉浸一片“小自然”——北京石景山区规划展览馆

 心尧九十八谈 2024-08-30 发布于北京

第505

【心尧爱北京】

图片

从前觉得,一座城市的远景规划和自己的直接关系不大。每天如果都在机械地重复前一天,好像确实腾不出时间关注那些看似遥远飘渺的东西。

但当我开始试着关注门前未开通的一条路、河边新修的一段步道、老城区某片平房的腾退改造、轨道交通未来线路的延伸…… 这些近前的、遥远的、切实也好、虚无也好,都跟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图片

在过往的旅行中,会通过参观规划馆的机会从另外的角度了解一座城市的往昔,不是那种专业历史性的、也没有大大小小的出土文物作为佐证。但人们过去住过的房子、逛过的市场、驻足过的街巷,以及在这些之上建立起来的新的、未来的空间,或是它们将会变成的样子,同样在为我们讲述一段只属于这座城市的、自己的故事。

图片

这些故事更加贴近生活,有些甚至是自己亲身参与过的、见证过的,然后就生出更多的亲切。或许这就是规划馆从感官上与博物馆的不同吧。

图片

石景山区规划展览馆是我们参观的第一座区级规划馆,展厅规模不大,但建筑设计着实用心。无论是风格、外观、色彩搭配,还是园区内植物的品种、高低、应时应季,都透着古典园林的精妙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当然,不能把这里跟江南园林相提并论,原本就是两种不同功能、不同文化的载体。在北京这样干燥少水的环境里忽然看到这样一方小天地,周遭的空气变得湿润,园中的景致变得错落,哪怕只是一点点江南的影子,都会特别开心。

图片

借景、错景、漏景、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在规划馆的园区里似乎都能找到痕迹。虽然建筑不再是单纯的木作,而是结合了钢筋水泥、玻璃墙体,但在这里却不显得突兀枯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记得看过一篇建筑设计师的采访,他尤其注重建筑本身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非常恰到好处的连结自然和人工,不能将二者对立。把他的理念带入到这座规划展览馆,很明显地体会到——如果周边的环境不允许,就自己造一方天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像是一座超大号的盆景,在里面植树种草、引水养花,再铺上蜿蜒的石路,连接起内里各处,形成一个人工的“小自然”。

我想深秋的园区应该会更加漂亮,彩叶本身彰显出来的层次是“小自然”最美的馈赠。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室外流连了许久,甚至觉得就这样不看展厅也足够。玩笑了。

室内展厅基本是图文展板、模型和沙盘,划分出七大区域、六个主题,用时不长便可以参观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整体参观下来觉得历史资料不是很多,古今对比的内容也几乎没有。从参观者的角度来看,内容略显单薄,沉浸式的体验感也不是太好。总有一种满怀期望地进来却意犹未尽的感觉。

希望以后能从观者的角度对展厅进行升级,让不太了解石景山往昔的人也能体会到城市几十年来的变迁。更能让参观的人直观地看到规划中的未来。

————

规划展览馆周边是福寿岭,群山环绕。小时候一直觉得很神秘的、从未对外开放的地铁1号线福寿岭站就在不远,好像正在进行施工改造。

图片

规划城市是专业人士的任务,但热爱城市该是每个人要做的小事。小事做得多了,城市就美好了。

图片

等下次有空再来这儿转转,看看不同季节之下的展馆,会和“小自然”产生怎样美妙的联系。

感谢您的阅读。图片

我是心尧,热爱并记录生活。

欢迎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心尧九十八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