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文物是14枚编钟,自从它出现在香港古玩市场已经一个多月了,但就是无人问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套文物是假的。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后一枚编钟上有铭文“稣其邁”三个字,这怎么看都不像正常的叙述。 第二,编钟上的铭纹是刻上去的,刀痕至今明显。根据形制来看,这些编钟应该是西周时期的文物。但熟悉文物的都知道,任何青铜利器都不可能在青铜器上刻凿文字的。也正因此,西周时期只有铸造铭文,根本就没有刻凿文物的技术。 第三,这14件编钟都是黄色的,却有很明显的锈蚀痕迹。 也正因此,甚至连文物贩子都没抱有太大希望,随手把它们扔在了角落里。 1992年冬天,文博泰斗、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香港文物市场闲逛时,瞬间就被那堆摆在角落的“假文物”吸引了目光。 文物贩子以为这是个没文化的“肥羊”,赶紧吹捧了一番马承源说他真有眼光,趁机狮子大开口,要了个高价。 马承源在上海博物馆干了半个世纪,帮着博物馆收集到了上万件青铜器,眼光自然不是这个文物贩子能比的。 他认为,这套文物应该是真的,锈蚀的情况恰恰是文物之前在地下深埋,出土不是很久的证明。铭文的字体结构符合西周时的风格,至于为什么是刻上去的,他暂时不知道。 同时,这套编钟的铭文不能一器一读,其他几件青铜器上也应该有铭文,只不过被锈蚀遮挡住了,需要清理一番后,按照特定顺序连起来读。 如果他要不买的话,谁知道这套文物会不会流失海外呢? 想到这里,马承源专门找上香港中文大学张光裕教授,两人一起利用文物贩子急于出手的心理,花百万把这套编钟买了下来。 当马承源将文物带回上海后,顿时引起了一片质疑,大家都觉得马老先生这回“马失前蹄”了。但接下来的发现,让这些质疑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 当上海的专家对编钟进行除锈处理后,剩下几个编钟的铭文也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经过排序后专家发现:“确实可以连读!” 编钟上记录了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故事。周厉王三十三年,晋献侯稣跟着周王巡视东土,奉命讨伐叛乱的夙夷,因功受赏,便铸造了这套编钟以作纪念。 经过专家研究确认,这套编钟应该分为两类器型,大小有序,一类8个,但现在还缺少两个小的,因此铭文并不完整,缺少最后一句。 难道,这套文物就此成为遗憾了吗?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剩下那两个小的编钟,正在国内。 1992年4月,山西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大墓。还没来得及深入挖掘,就赶上了8月份的秋收,只得暂时停止了考古。 谁曾想,就是这秋收的空档,大墓就被盗墓贼给盗了。后来,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时曾找到了两个小的编钟。可能是盗墓贼嫌弃这编钟太小,就随手扔掉了。 之所以能确定这两件和上海的14件编钟是同一套,是因为山西的一件编钟上铭文的前三个字是“年无疆”,结合上海的“稣其邁(万)”,正好连成了整条铭文的最后一句:“稣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兹钟。” 这套文物证明,早在3000年前山西人就已经掌握了用钢铁之类的工具,在青铜器上刻字的技术,意义十分重大。 按照青铜器现在的行情,这14件青铜器最起码值14亿。 只是可惜,这套西周晋侯稣钟仍然“两地分居”,分别藏于山西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如果想要参观的话,可能要多跑跑了。 |
|
来自: 天宇楼33 > 《瓷器资料出土与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