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砚城文苑】白秀云:五师情结(一)

 砚城文苑 2024-09-01 发布于山西

白秀云|五师情结(一)

岁月流转,时光荏苒。每当我走过那熟悉的校门口,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与不舍;每当我想起那棵大槐树,心中总是充满了怀念与感慨!我与父亲曾经都与五寨师范结缘,有着两代人的青春记忆、两代人的五师情结!

五寨师范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它的前身——“晋绥边区第二中学”,创建于烽火连天的1941年6月。最初的校址在河曲县海潮庵,1942年初迁至保德县马家滩村二郎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址于五寨县城的娘娘庙。它是一所以延安抗大为榜样,为我党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当时号称“晋西北的黄埔军校”。校长先后由楼化蓬(晋西北二专署专员兼)、范若愚、郑林(兼)、黄志刚担任。

1950年2月,根据山西省人民政府令,将“二中”改办为“山西省立五寨师范学校”。可以说,五寨师范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烽火中创办的一所为抗战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学校,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红色学府。1953年5月,学校下放忻县行署管理,改名为“山西省五寨师范学校”;1999年,学校开始招收3+2学制师范专科生;2003更名为“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

她是山西省享有盛誉的一所学校,曾荣获“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山西省教改先进单位”等称号,也是受国家表彰的“全国明星师范”之一、“全国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多少年来,先后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学子,被誉为“传播文明的基地”“晋西北人才的摇篮”“黄土地绿色之希望”。几代人的青春在这里度过,几代人的理想在这里实现!


五寨师范是我父亲的母校。先父白清在回忆录中写道:1946年至1949年1月,本人就读于偏关完小,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2月初,因校长贾绍谊调到晋绥二中(后改为五寨师范)工作,我和本家兄弟白彬以及杨尚贤等几位同学,为了追求革命理想也到此校读书。入学时的考试科目有语文、算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清楚地记得,当时还考查了关于“毛泽东、朱德是什么样的人”等内容。考上以后被分到了初师八班。除语文和算术是正式课本,其余各门都是学校自编的油印本。在校所有的师生都享受国家的“供给制”,吃的、穿的以及纸墨笔都由学校统一发放。由于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所以我们的学习条件很差,生活也很困难。

教室非常简陋,但同学们刻苦学习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一天三顿基本是小米饭,一周只能吃一顿莜面或白面。因无营养,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得了“夜盲症”。住的宿舍是由民房改修的,夏季漏雨水,冬季吹冷风。床铺上没有像样的被褥,有的同学铺的是干草席、枕的是砖头。

开学或放假时,我们几个偏关的同学总是背着行囊,步行一百多公里的山路,经过两天两夜,才能到达目的地。就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我们也很愉快,一边学文化、一边学时事政治,同时还上街去做宣传。在革命宣传的实践中,学会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大事。

经过“三大战役”,全国陆续解放。1949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地举行了庆祝大会。1950年后,除每天劳动外主要是学习,其次也做一些宣传工作。由于老师的辛勤培育,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较突出,有幸担任了团委会和学生会干部。

1952年7月,我从五寨师范毕业。在毕业典礼上,团县委派人参加,并选拔两人到团县委工作,我和偏关的另一位同学刘政因为都是党团干部而被批准。7月15日到五寨团县委报到,正式参加了工作。


父亲在世时,每当提起在五寨师范与同学们并肩奋斗的青春岁月和那棵大槐树,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感激。父亲曾说,那段时光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上却无比充实。老师们不仅传授给他书本上的知识,更教会了他如何在逆境中坚持和奋斗。同学之间的情谊无比深厚,彼此间的扶持与鼓励,成为了他们日后人生路上宝贵的财富。

我,作为父亲的后继者,虽未亲身体验那段历史,但每当听他讲述那些故事,总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激情与热血。五寨师范,不仅是一所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学府,更是父亲精神世界的港湾。

岁月悠悠,这份五师情结如同陈年老酒,越品越醇厚。并且作为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亲的毕业照对我来说非常珍贵,因为它距今整整七十二年了,之前我们从未见过。这是热心的王东煜老师于2024年8月26日从五寨师范的一个校史册上找到的。当我看到这张泛黄而模糊的照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我知道,这份激动源自于对父亲的思念、对五师精神的敬仰,以及对父亲那一代人勇于奋斗的崇高敬意!


照片里的青年人,或微笑或沉思,每一张面孔都承载着各自的故事,每一个瞬间都定格了那段不可复制的青春时光;他们或站或坐,紧紧相依,仿佛在诉说着团结与友谊的力量。照片背后,是他们一起度过的无数个日夜,是那些关于梦想、友情与成长的记忆,是青春最绚烂的篇章。

看着这张老照片,那些尘封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照片上面的名字,有的很是熟悉,有的印象模糊,还有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当然,第一眼就能认出我的父亲(下面第一排右一),他年轻而充满朝气,神情里透露着自信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坚定信念。在校时成绩突出、品德优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五师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并伴随他的一生。

毕业后,先后在五寨团县委、县委秘书处、县委组织部工作,后调任南峰公社主任、人事局副局长。正当事业步入黄金期时,他的人生却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后来去搞了“农电”,担任民工大队长,经过大家艰苦奋战,全县半数以上的农村通了电。

之后任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这期间,百里平川的各村都打下了深井,使祖祖辈辈吃“臭坝水”成为历史。然后又调任水利局副局长,为水利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无论在哪一个岗位,父亲一直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与人为善、以诚待人。

无论经历什么风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方向、坚定的信念。就像他自己的名字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父亲光荣在党七十三年,对党忠诚、勤政为民。虽一生清贫,但内心坦荡。92岁高龄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和市、县两级领导干部一行人亲自登门慰问,送来温暖与关怀,父亲感动不已。


从相片中很容易辨认的就是我的大爹白彬(第二排左三),英俊帅气、神采飞扬。他是我父亲的本家兄弟,二人一起来五寨师范上学,并且还分到一个班里,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奋斗历程。大爹在师范读了六年,初师三年、中师三年。

在校时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后来又到省教育学院和山西大学学习两年,不断进取,提升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整整四十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青春与力量。在八十年代初,我回老家上学的日子里,得到了大爹一家的关心和帮助,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大爹总会耐心地开导我、鼓励我。他常常讲述起在五寨师范的日子,那些关于奋斗和理想的故事,让我力量倍增。现在,老人已92岁高龄,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还会时常回忆起在五师的青春岁月。

父亲的另一位同学杨尚贤(最后排右四),阳光而自信,理想远大、学业优秀,与家父关系甚好。毕业后留在五寨师范任教导员,后来调到五寨宣传部。几年后,调回偏关县宣传部工作,之后陆续担任过乡党委书记、人大办公室主任、政法委书记。作为父亲的好友,他的职业生涯丰富多彩,但不管在哪个岗位,一直是廉洁勤政、任劳任怨。由于各自忙于工作,他们见面机会较少。

记得约三十多年前,杨叔带着家人来五寨看望我的父亲,两人把手言欢,同窗情谊、深厚如初。他们聊起在五寨师范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让人心生温暖。同时,还分享各自在工作中的一些收获与感悟。这种深厚的友谊,不仅源于同窗之情,更在于他们共同的信仰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杨叔的大儿子也是毕业于五寨师范,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这无疑是对五师精神的一种最好传承与延续。我在偏关上学时,杨叔及家人非常热情地多次邀请我到家里吃饭,并鼓励我要珍惜时光、刻苦学习,同时还嘱咐我要劳逸结合。他的为人谦逊、待人诚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遗憾的是,两位老人已相继离世,但他们留下的精神与教诲,我们会一直铭记于心。


家父的同学高埃明,在校期间积极向上、聪明好学,与父亲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曾在五寨一中、韩家楼、三岔工作,后调到五寨县检察院任副检察长。他始终勤勉尽责、清正廉洁、公正无私、令人敬佩。每当回忆起在五师与我父亲同窗共读、一起奋斗的日子,眼中闪烁着光芒。谈到我父亲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依然满怀感激。由于这份特殊的渊源,他们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情谊。

家父的同学赵文俊、郭全同、常桂芳、陈良礼、陈良智等毕业以后分别在保德县教育界深耕多年,兢兢业业、严谨治学,桃李满园、德高望重,用知识的甘霖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他们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成为了后来者的楷模。同时,他们的温和与谦逊、乐观与豁达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照片中还有许多父亲的同窗,我虽未与他们谋面,但曾经通过父亲的讲述,对他们的名字和故事早有耳闻,知道他们在校时刻苦学习、富有理想,而毕业后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凡的成就。有的成为了教育界的骨干,为培养下一代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有的投身政坛,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的在其他领域默默耕耘,为社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我父亲还有许多校友,虽与他不在一个班里,但同样彼此了解、情谊深厚。比如,徐明道老师,上初师的时候与家父是一届,成绩优异、品德淳厚。中师毕业后留校任教。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深受师生尊敬。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先后担任了教导处主任、副校长等职务,勤勉尽责、为人师表。他在五师工作了一辈子,是真正的五师人,用一生的热情与智慧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由于家父在五寨工作多年,所以两位校友也常常见面。后来,我与徐老师住在一个家属院里,他们见面的机会就更多了,彼此热情相待,交流生活点滴、回忆五师岁月。徐老师性格温和、平易近人,并常与邻里们分享养生之道。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让人由衷地敬佩!现在,老人已93岁高龄,依旧精神矍铄。

还有白俊老师,也偏关人,在校时勤奋好学、多才多艺。师范毕业后到山西大学深造,之后回到老家任教。不仅与父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在后来又成为了我的老师。我在偏关补习时,白老师就是我的地理老师。

他的授课方式既严谨又富有激情,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对地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的教学风采,远近闻名。老师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桃李满园,成为了无数学子心中的灯塔。由于家父与老师是多年的至交,所以老师对我格外关照,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鼓励。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我们的父辈,不仅自己努力奋斗,还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着后人,并且培养出许多优秀的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这不仅是对五师精神的传承,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时光如梭,虽然父亲那一代离开五师很多年了,但他们拥有的五师精神会一直传承下去,他们的五师情结如同大槐树一般,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我在父亲的母校工作了十八年。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无悔的青春岁月、传承了一种奋进的红色基因。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曾是五师人,五师永远在心中!

     2024年8月29日于内蒙古鄂尔多斯 

     


 作者简介    



白秀云,高级教师。曾先后在山西省五寨师范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世纪中学任教。热爱学生,从教三十五年从未离开三尺讲台;喜欢文学,用文字书写人生,用情感润泽心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