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圣纸都漫想曲(上)

 学亮书屋 2024-09-01 发布于湖南

纸圣纸都漫想曲
(上)

耒阳,本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据传上古时候,华夏人文始祖炎帝在此处大河边,一处河流走向如“金线吊葫芦”之地,发明了最早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耒,于是眼前之水被命名为耒水,水北城池自然就成了耒阳。

殊为难得的是,2200多年来,这“耒阳”之名就没变过,真不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美誉。

但耒阳人最为骄傲的,却是“纸圣”蔡伦,其“蔡伦纸”为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之一,耒阳因此被称为“纸都”。

其实,蔡伦不但是正宗地道的耒阳人,也是三湘四水这片大地上,第一位土生土长并彪炳中外史册的国人。

国内不用多说,比如法国安贝尔市,就建有专门的蔡伦馆,其展出文字中说:“蔡伦的杰出贡献和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篇章。”

事实上,东亚和西方掌握蔡伦的造纸术,都比中国晚了数百上千年,所以英国威尔斯博士评价说:“造纸一事,尤为重要,即谓欧洲文艺复兴之得力于此,亦不为过也。”

而在前苏联,著名学者苏赫曼更在《造纸学》一书中申明了造纸术的巨大意义:“中国蔡伦在1800多年前(注:现为1900多年)发明了纸,其他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都不能和纸相提并论。”

1978年,美国人迈克尔·哈特发布《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蔡伦排第七,但从发明角度看,则为第一。前十中只有两位中国人,另一位是孔子,排第五;前十中只有三位科学家,其中牛顿排第二,爱因斯坦排第十。

这就是蔡伦的历史地位。

“蔡伦纸”出现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简和帛记录文字,分别称为简书和帛书。在湖南,就有著名的三国吴简和西汉帛书等。

帛书自然要比竹简方便得多,因为缣帛柔软而光滑,书写时易着墨,幅面大小也可根据文字多少任意裁切,如《字诂》所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意裁绢。”但帛书最大缺点,是造价昂贵,不易普及,即使是皇亲国戚和王公贵族,也不一定用得起。

与之相对应的是简牍,竹制为简,木制为牍,虽然经济便宜,但其笨重难搬、阅读不便,却是显而易见的。

据说西汉文学家、辞赋家东方朔应招上书汉武帝时,其书简就写了三千片,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才能搬上大殿,而武帝则花了两个月时间才读完。

史载秦始皇事必躬亲,规定自己每天须处理完120斤公文才准入寝。秦制一斤约等于今日半斤,当年120斤就是今日60斤。参照睡虎地秦墓竹简,按每片竹简重4克折算,60斤就是7500余片左右;按每片30字计算,字数便有22万之巨,即使打五折也过了10万。

仅就此端而言,秦始皇可谓勤勉有加,让人颇生敬意。帝王也不容易当呀!

当年的宦官蔡伦,对竹简的笨重与不便,也应深有体会。

蔡伦出生于一个普通铁匠之家,小时候家境不错,又天资聪颖,父母便送他进了私塾,成了难得的知识少年。因为盐铁专营,家里免不了要与官府打交道。谁知一来二去,蔡伦竟然被官府看上,十二三岁时,被选送到了宫里。

也有传言说,这是他家主动钻营的结果,想来定是胡说。若非万不得已,谁愿自家孩子去当不男不女的宦官呢!

好在蔡伦从小聪慧,又知书识礼,入宫后颇受欢迎器重,次年(公元76年)就升为小黄门,可出入皇宫,传递诏令;和帝时又升为中常侍,成了掌理文书、参预政事的宦官高官,还因多次匡正得失而触犯龙颜,也算是有位有为了。

这个时期的蔡伦,虽不用像东方朔那样,要大捆大捆地用竹简写文章,也不用像秦皇汉武那样,每天需大捆大捆阅读处理公文,但因职责所在,每天都要专门传递各种沉甸甸的公文,脑力与体力兼具,工作定不轻松。

蔡伦不但很有才华,还很有个性。比如,每到休假之时,他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去喝酒打牌,交朋结友甚至拉帮结派,而是闭门读书,自得其乐,或者亲去田野考察 ,也不知是不是提前去考察造纸材料去了。

蔡伦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公元97年他兼任尚方令,负责“监作秘剑及诸器械”,所造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他似乎天生就有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强大基因。

与此同时,蔡伦也曾亲眼目睹当朝的班昭,作为“天下第一才女”,每天埋首大堆小堆竹简之间,续写《汉书》的辛劳;更早一点,前贤王充20余万言的《论衡》,所使用的竹简成千上万,堆成小山一般,也让他暗自心惊。

感同身受,这简帛之书,无论如何太束缚人的手脚了。用蔡伦自己的话说,就是“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也许很久以来,蔡伦就一直在思考:能不能造出一种新的书写材料,既像简牍一样便宜易得,又像缣帛一样轻便好用,以取代目前沉重的简牍和名为“纸”却昂贵的绢呢?

他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时点。

五年以后,这个机会和时点出现了。其标志,是公元102年,邓绥成了皇后。

历史上这位邓皇后鼎鼎大名,她以皇后之位辅佐夫君和帝,又以太后之尊执掌朝堂16年,“兴灭国,继绝世”,风雨飘摇中扭转乾坤,为振兴东汉立下不世之功,被后世称为“皇后之冠”,是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等后来者全心效法的榜样,虽然她们都学得不太像,特别是慈禧。

邓皇后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的孙女、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从小不爱女工只爱书。她六岁读史,十二岁通《诗经》《论语》,宗族内外称为“诸生”,父亲有事也只和她商议。公元95年,14岁的邓绥因“姿颜姝丽,绝异于众”被选入宫,次年被册封为贵人。阴皇后因此倍感压力,并不惜以巫蛊之术加害于她,不料公元102年事发被废,邓绥旋被立为新的皇后。

阴皇后在位时,四方各国进贡方物,都要按照奢侈程度划分高低,各种器物都要饰以金银;而从小喜欢读书的邓皇后继任后,却下令万国贡献的奢靡之物一律禁绝,岁时季节只需进贡纸墨(那纸,自然是传统的绢素古纸)。

两位皇后的水准,可谓高下立判。

邓皇后此举,无形中为负责宫中器物制造的蔡伦接触各类纸品、改进造纸术提供了一切必要条件。所以,当邓皇后下令蔡伦着手造纸时,蔡伦绝对信心满满。皇后如此重视,皇帝的少府自然要钱给钱,要物给物,焉敢打马虎眼!

毫无疑问,“不爱珠玉,独好纸墨”的邓皇后对造纸发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她密切关注相关进展,及时资助相关研究,鼓励蔡伦反复实验,不断改进完善。传说当蔡伦创造性地(即“造意”)用树肤、麻头、敝布、破鱼网等混合制成新的纸浆,用抄纸法辅以“纸药滑汁”等,终于造出新的纸张后,也曾认为大功告成,孰料邓皇后却认为未达预期,勉励并督促他竭尽全力改进完善。

公元105年,蔡伦终于完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用植物纤维构成的书写用纸,改写了人类用竹帛记录文字的历史,邓皇后马上在宫廷推广,“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于其原料广泛,价格便宜,很快就传布开来。

毫无疑问,蔡伦之所以能发明造纸术,生产出改变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蔡侯纸”,邓皇后是最积极、最坚定、最有力的支持者。正如英国学者亚历山大·门罗指出的那样:“如果说蔡伦是使得纸广泛应用于书写具有可行性的工程师,那高瞻远瞩的邓皇后则是促进纸和书写结合的媒人。纸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被广泛运用的书写材料,要感谢蔡伦的工艺和邓皇后的先见之明。”(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