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性格多疑,出手狠辣,为了儿孙顺利执掌江山,他将追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以各种罪名,多半都给杀害。 然而,他却留下四位大臣未杀。 这四位大臣,一个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一个是留给孙子朱允炆保驾护航的耿炳文,一个是朱元璋的保镖郭英。 这三人,都算是自己人,不该杀,所以朱元璋没对他们下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没被杀的人,就是汤和。 汤和之所以能够幸存,不是说朱元璋没动过杀心杀,只能归结于他太清醒,太会演戏。 1326年,汤和出生于在濠州凤阳县,他比朱皇帝大了2岁。二人既是同乡,也是发小。他对朱元璋知根知底,见证过朱皇帝的落魄。 一般来说,皇帝对这样对自己知根知底的人,是坚决要杀的。因为他怕你把他性格的缺陷,不堪的过往,讲给别人当段子听,会影响到他九五至尊的光辉形象。 现实生活当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个人混得最惨的时候,你帮过他。但是他发迹了,往往第一个要拉黑的就是你。 出人意料的是,汤和却得以幸存。 汤和的命比朱元璋还要差,老朱童年时好歹还有父母陪伴,他却自幼父母双亡,在姨妈家长大,受够了人间疾苦。 家穷,自然就上不起学,不能参加科举,就不可能会当官。不仅如此,汤和连媳妇都娶不上,25岁了还是光棍一条。 正常年景来说,他的一生就像村头的那棵歪脖子树那样,定型了。谁知道,就在这一年,传来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安徽阜阳人刘福通起义了。 汤和一听精神振奋,偷偷离家出走,参加了起义军。到了部队,汤和才想起,由于走得急,没有告诉发小朱元璋。 等到安顿下来后,他赶紧托人给小朱写信说:兄弟啊,快来吧,改变命运的时刻到了。 朱元璋当时正混得惨不忍睹,在当和尚整天上街化缘要饭呢。接到好友的信,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马上去参加了红巾军。 可以说,汤和是朱元璋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汤和不但有勇,而且有谋,在起义军屡立战功,当朱元璋加入时,汤和已经是中层指挥员,神气十足。 然而当小弟到来后,汤和放下架子,无微不至的给予关照,让朱元璋感到无比暖心。 仅凭这一点,朱元璋就会放过汤和?显然不可能。那些开国将军,哪一个不是为朱元璋出生入死,肝脑涂地?再说了,皇帝认为必要的时候,亲儿子都敢杀,这点交情算什么? 所以说,汤和跟朱元璋这种特殊的关系,并不能算拿到了免死金牌。更何况,即便是已经拿到了免死金牌的李善长,退休回乡之后也没有能幸免,70多岁被老朱给喀嚓掉。 汤和除了跟朱元璋是发小,还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汤和女儿还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二人算是儿女亲家。 有了这层关系,汤和就有保护伞了吧,汤和就不会轻易被杀了吧?非也。别忘了,蓝玉跟朱元璋也是儿女亲家,不照样被老朱给除掉了? 汤和把次女嫁给了朱元璋儿子鲁王,不但没有为自己买到一份保险,还差点因此惹上杀身之祸。 原来,朱檀带着王妃汤氏来到兖州上任之后,迷上了炼丹。炼丹也就罢了,他还听信方士之言,说吃一百位男童的小牛牛可以长寿。朱檀信以为真,就到处猎杀儿童,惹得民怨沸腾,结果被朱元璋知道了。 朱檀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害怕父皇来问罪,杀了自己。这时候,他的舅舅郭英说,你可以把责任推到老婆汤氏头上,就说是她打着鲁王的旗号实施的罪恶,跟自己无关。 朱檀为了活命,良心也不讲了,就让妻子来当替罪羊。朱元璋何等英明,一听就知道儿子是在瞎掰,但是他却将错就错放过自己的儿子,把汤氏处死。 不仅如此,他还打算借题发挥,把汤和也给办了。朱元璋铁青着脸问汤和夫妇:“你们是如何教养的女儿,给我捅这么大的娄子,该当何罪?” 汤和一听心说坏了,朱元璋杀了女儿,还要搞我,当时吓得就说不出话了,在那里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 汤和的夫人是个睿智的女人,她不卑不亢地回了一句:“嫁于鲁王,是朱家人。”我女儿十几岁就嫁过去,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身为老朱家人的她的行为跟我们无关。 潜台词是,是你朱家没有管教好自己的儿媳妇,还想倒打一耙,说出去不怕让天下百姓笑话。朱元璋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也感到自己理亏,况且冤杀人家女儿,已经够过分了。因此,朱元璋不得不承认在强抢童男这件事中,皇室教育缺失。 尽管汤和死里逃生,但还是吓出一身冷汗,心有余悸。这让他如梦初醒,明白一个道理,跟朱元璋关系再好,都免不了兔死狗烹。要想避免这样的命运,自己只能演戏。 事实上在此之前,朱元璋就没有少敲打汤和。 首先是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有的被封公爵,有的被封侯爵。按照贡献,汤和毫无争议应该被封公爵。没想到到了最后,汤和只被封中山侯。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还在封侯诏上,写道汤和在攻打陈友谅时曾经出现失误。朱元璋在册封诏书上揭受封人的短,这就跟在追悼会上说人有过错一样残忍,太不地道。 彼时汤和的心态很平和,没有半句怨言。 建国四年之后,汤和挂帅领兵伐蜀,大获全胜,朱元璋论功行赏。这过程中出现一件怪事,汤和得到的封赏还没有手下多。 朱元璋当然是故意这样,就是希望汤和吐露怨气,这样好拿他开刀。人家汤和却没有中计,坦然接受一切,让朱元璋没了招。 朱元璋看汤和的表现还算可以,在洪武第一次大封十年之后,汤和终于被封为信国公,赢得了皇族外的最高爵位。 这时候,所有人都认为,汤和是最受朱元璋恩宠的,将来谁有事,他都不会有事。然而朱元璋杀汤和次女,却让汤和真真切切听到了朱元璋霍霍的磨刀声。 尽管在次女被杀之后,朱元璋又封其胞妹为鲁王妃,汤和却不寒而栗,认为朱元璋要上演兔死狗烹的大戏了。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翻译过来就是,随着朱元璋步入老年,他担心大臣在自己死后夺走江山,要为朱标登基扫平道路。 朱元璋曾经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他面前说:“儿啊,你把它捡起来。”面对那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感到无法下手说:“上面刺太多,扎手啊老爹。” 朱元璋说:“儿啊,莫为难。”说完,他拿起宝剑,将上面的刺全部清除,对朱标说:“你再捡它试试。” 太子这次顺利地将它捡起,不解地问朱元璋:“父皇这是何意?”朱元璋看了看左右,意味深长地说:“那些功臣,就是上面的刺!” 太子听了,如醍醐灌顶。 说白了,什么居功自傲,什么贪图享乐,什么贪污腐化,都是朱元璋的欲加之罪,你的原罪就是太有能耐,结局只有一个字,就是“杀”! 贪图享乐,贪财好色,是人的本性,朱元璋巴不得手下都这样“没出息”。一个功臣,如果不这样表现,朱元璋还不放心呢。只要你不肯丢权,不管你有没有罪过,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被清除。 汤和敏锐的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对朱元璋说:“臣老了,不中用了,让我还乡吧。” 朱元璋听了心中狂喜,但仍假意挽留。汤和没有上当,决意退休。为给朱元璋留下善待功臣的美名,也为了让朱元璋觉得自己没有野心,汤和还上演了一幕戏。 他对朱元璋说,臣要回去了,皇上就不意思意思吗? 朱元璋非常配合,大笔一挥,赏赐汤和“白金四十锭,黄金六锭,钞三千锭,采叚四十表里”。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七日,汤和在家去世,走完了他七十岁人生路。就像文章开头所说,非朱元璋近亲的开国元勋,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朱元璋对他网开一面,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他看透了一切,急流勇退。而开国元勋李善长,则因为太过张扬,在汤和退休两年后,被朱元璋处死。 李善长之所以被杀,谁也不怪,只怪他放不下权力,退而不休,插手朝政,犯了朱元璋的忌讳。 这时候再看汤和,选择辞官回乡,急流勇退,手段实在是太高明了。 话说回来,蓝玉、胡惟庸、李善长之流,能说他们没有看过《史记》?不知道韩信等人的下场?不知道历代君王都是一个德性,喜欢过河拆桥? 答:他们当然知道,但之所以硬着头皮留下,还是抗拒不了权力诱惑。 人人知道神仙好,唯有权力忘不了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