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渠荣安 | 知青岁月【06】

 新用户06868399 2024-09-03 发布于内蒙古

第 1878 期

文|渠荣安   编辑|王成海

晨曦未露已离床,月上梢头始返庄。

腰痛背酸无所惧,手连血泡又何妨。

公历八月份的天气,还是处在炎热之时,尤其在田地里拔割地,更是犹如火烤一般。熟了的庄稼,如不及时抢收,就容易使粮食颗粒洒在田地里。因此只要不下雨,再热的天,也得下田间秋收。东山湾村的田,就在村子周围,到田里劳动,不用走多远的路,于是到中午最热的时候,人们就回来午休吃饭,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再到田间劳动。为弥补中午占用的时间,就得起早贪黑。后半夜三点多,队干部就开始沿着家家户户门前,边喊边敲锣。由于人们身体劳累,睡觉休息的时间又短,锣声喊声都难以叫醒。好在村子小,人们在反复的叫早声中,一家一家亮起了灯。女人们开始生火,做一顿简单的早饭,男人们做着下田劳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尤其是镰刀,那是一定要赶着磨的锋利无比。开始的一段时间也要缝制一些手上的护具,因为刚开始拔割地,手掌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家里大些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要喂鸡、喂猪,做一些当紧的营生。

知青们本来就没有经见过起这么早去干活儿,再加上身体疲乏疼痛。后半夜正睡的香甜的时候,门前阵阵锣声和吆喝声,就像来自遥远天边的声音,真切一会儿,朦胧一会儿。有一句话叫“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用来形容那些故意回避现实、不愿意面对问题或挑战的人。但是,在这里震天响的声音,叫不醒的绝不是装睡的人,也不是一个形容的说法,是的的确确醒不来。红色故事讲红军长征路上,一边行军一边睡觉,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如果经历过那时大集体的秋收,常说的“两个黑洞洞,一个金更更”,就会有切身的体会。

知青们顶着浑身的疲乏和疼痛,一天一天地熬着,同时也在锻造着自己的身体,磨砺着自己的意志,逐渐地向一个农民蜕变着。

秋收时,最为艰辛的劳动莫过于“拔地”和“割地”。拔地尤以拔麦子为最多,虽然小麦的秸秆,相对其它作物细软一些,扎根也浅一些,所以容易从地里连根拔起来。但是,劳作时需要蹲在地上,一边抜一边往前挪,两条腿极易压的麻木。一个壮劳力同时拔四垄,弱一些的拔三垄。知青们只能是两垄,甚至一垄。面对“遥远”的地头,不停地往前拔,很快手上就会火辣辣的疼,手腕酸胀、腰酸背痛。尘土飞扬的麦垄间,热气让人有窒息的感觉。即使对于一个农活锤炼出来的壮劳力,拔地开始的前几天,也要放慢速度,以便身体各部位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待身体适应后才开始发力。

“割地”虽然有一把锋利的廉刀,但实际并不轻松,因为凡用廉刀割的庄稼,根扎的较深,秸秆相对都比较粗硬,左手抓着磨手,右手割着费劲,虽然不需要蹲在地上,但也要一直弯着腰去割,割上一会儿,同样腰酸背痛,胳膊、手腕肿胀,握廉刀把的手,很容易磨起水泡来。

一九七四年秋,东山湾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分外高大粗壮,尤其是莜麦,割起来分外费力。人们被淹没在莜麦垄里,就像钻进了蒸笼里一样。就是村里的好劳力,割上几步远也得抬起头吸上一口外边的空气,不然就有缺氧的感觉。

知青们虽然在家也常搂柴割草,做些田间地头的营生,但与这样的劳动强度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两天下来浑身疼痛,四肢皆伤。大家坐在一起商量,要想坚持下去,必须想办法。有人提出来,用胶布保护双手,有人又想到了止痛片,用止痛片减轻身体疼痛。由于用量较大,于是分管生活的组长王恩荣,亲自回土牧尔台医药公司买。骑自行车早晨起身,下午就赶回来了。一瓶装一千片的大瓶装止痛片,买了一大瓶;医用胶布买了若干卷。打开包装每人分一些,从内到外武装起来。在接下来的劳动中,确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待续)


作者介绍:渠荣安,网名树人,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喜欢涂鸦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