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执笔绘丹青——王伯敏笔墨下的浙江山水

 昵称40044036 2024-09-03

王伯敏(1924-2013),浙江台州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在美术史论、绘画实践以及诗学领域均有卓越建树的学者与艺术家。王伯敏整个学术生涯和艺术人生,均在浙江这片美丽富饶的沃土之上度过,浙江赤诚山、五龙山、大奇山及城隍山的风光均留下了先生的墨宝。

天台赤诚山

天台,隶属浙江省台州市。1943年,20岁的王伯敏初出茅庐,在育青中学平镇分部担任“劳、音、美”(劳作、音乐、美术)教师。在天台,他开启了教育生涯的第一站。王伯敏曾在回忆录中说道:“天台是风景名胜地……我在天台一年,趁假日,结伴游览。国清寺不必说,其他如华顶、石梁等地,我都去过了。”王伯敏有一首诗记“初到天台”的感受,云:“雨过松崖积翠浓,隔溪远岫白云封,赤诚春霁初来客,踏上名山第一峰。”教学之余,观天台胜境览胜,肆意纵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Image

王伯敏  天台风烟图

嗣后,于1985年创作《天台风烟图》,是一幅笔墨朴拙、气韵生动的佳构,所绘正是天台赤诚山的风光。画面视野开阔,山峦灵动蜿蜒,梁妃塔巍峨屹立,云雾氤氲,岚影变幻,峰在天间,布局精巧。王伯敏曾师从黄宾虹,其间的师生关系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传承,在画作中他汲取乃师精髓,又屡出创见,自具风格。在《天台风烟图》运用宿墨与独到“水法”,通过干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以及刚柔疏密与曲折线条,营造出富有节奏感与空间感的画面,黛色含烟,呈现笔意相连、虚实结合的诗意之境。

温岭五龙山

王伯敏可贵的童年就在温岭这个山城度过,所居温岭县城尚书房5号,城中的每一条街,以及县城周围的环境,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童年的回忆之中,一口浓重亲切的温岭乡音,至晚年也不曾改变。温岭县城东门外五龙山上有石夫人峰,放学后与玩伴攀爬至“石夫人”身边,是他儿时最难忘的记忆,小学时与同学合画《石夫人图》得到校长嘉奖。至1939年,15岁的王伯敏作《石夫人》诗:“横湖岙里石夫人,岁岁江头自在身,飞鸟三三来作伴,春去冬来不愁贫。”他在回忆中言及:“对于'石夫人’,当我每次回故乡时,免不了'一日街前三回看’。我在外地工作的岁月,每登山,总忘不了'石夫人’”。

晚年创作《五龙山图》,笔中运墨,一气呵成,焦墨打点,营造出五龙山的苍茫浑厚之势,流动的瀑布自山涧奔流而入横湖,几艘小舟泛于湖间,中间一艘落帆,两人对坐,极具趣味,远处淡墨氤氲缥缈的连山,有一定的实景感,又表现出灵动的神韵。其题画言:“过横湖可攀登石夫人峰,少时经常见此景,今余将八十不能忘也”。现今,王伯敏艺术史学馆既坐落在“石夫人”峰脚下的锦屏公园,遥遥相望的正是童年记忆中的“石夫人”,也是每一位温岭人不能忘怀的“石夫人”。

杭州山水

1952年,王伯敏从温岭调至杭州,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几十载,薪火相传,为中国美术学院培养一代又一代美术史论人才。初居西子湖畔,后居栖霞岭、景云村,再迁居南山路。在杭州,他治史、教学、读书、作画、写诗,如其诗言:“画耶诗也九天外,笔也墨也日舒迟”“年来治史走西东,白发未添耳半聋”“读书倦了画云山,落墨灯前不令闲”。

那位满腹雄心壮志,在学术研究上“苦中作乐”的青年学者,在此度过人生的50余年,及至耄耋。深醇的学养,使其书画笔墨更具神韵,晚年所画山水苍秀、矍铄,老笔苍苍、磊落清奇。如《读书清吟看山听泉之图》从整体风格来看,是王伯敏晚年具有代表性的一幅山水画作品,设色清新,雅中流韵,氤氲华滋,韵味十足,从题词中得知为钱塘江北岸的山水景色。画面用笔更加细腻,山石以赭石或石绿敷染,形成冷暖对比,如倒挂银带的流泉和若隐若现的石阶,加之几舍房屋,及屋后点染树木,增添画面的灵动性,凝神蓄势、意达八荒,富含禅味与禅趣。他以“率真画里七分拙,拙到稚时愈有神”的书画之乐,秉持宁拙勿巧的美学观,最终,达到艺术创作上的蜕变。

桐庐大奇山

2003年冬,王伯敏已步入耄耋之年,居桐庐大奇山脚下,欲安度晚年,在此读书,看山,适逢桐庐县政府主办全国性的“神州风韵民间剪纸艺术大奖赛”并受邀剪彩。这个“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便与王先生结下不解之缘,受桐庐的人文剪纸艺术的熏陶,决意专心研究剪纸艺术。事实上,王伯敏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999年,75岁的王伯敏就其一生的学术计划,尚有三部美术专史要撰写而未完成,其中就有《中国民间剪纸史》。王先生焚膏继晷的默默耕耘,一部厚重卓著《中国民间剪纸史》终于2006年问世,无疑,这将又是一部拓展中国美术史研究范围的鸿篇巨制,为我国第一部剪纸艺术史专著,对开展抢救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Image

王伯敏 大奇山上读书楼

王伯敏在治史之余,漫步在富春江畔,全身心融入桐庐秀美景色,这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水,使其心胸开阔,后伏案展纸研墨,肆意泼墨尽情作画,“青山行不尽,碧水去何长”,一幅《大奇山上读书楼》将史称“江南第一名山”,亦具雄、险、奇、秀、旷特征的大奇山展现得淋漓尽致。观《大奇山上读书楼》构图饱满,用墨厚重,画面整体以水墨为主,设色为辅,笔墨繁复而不杂乱无章,以书楼、桃花、石阶点缀,点景空简,注重意趣,多见轮廓,不重细节,却在寥寥几笔间,达至形神兼备之神韵。山峰重叠,桃花如霞,石阶蜿蜒而上,远山如烟云薄雾,与前景山川的“黑、密、厚、重”形成强烈对比,代入观者视角,更如身临其境,感知满目春色、大好江山。书楼作为“画眼”,为整幅画面注入浓重的书卷气息,如其诗云:“莫嫌湖上书楼小,子夜案头天地宽”。


王伯敏一生勤勉治学,珍惜光阴,硕望宿德,有“画史通儒家”之誉。早年专研中国美术史,称书画为治史“余事”。但在书画方面,王先生晚年的创作几经嬗变,以磊落清奇的风格独步画坛,他的画犹如一壶苦茶、一坛陈酿,令人回味无穷。2024年是王伯敏逝世十周年暨诞辰百周年,斯人已逝,德艺长存。

Image
 编丨lis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