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惠孟运 | 故乡门道的溜溜风

 富平人原创馆 2024-09-04 发布于陕西

故乡门道的溜溜风

文/惠孟运

立秋已经多日,天气没有凉爽,反而炎热了许多,苦于“秋老虎”的威压,防晒服、遮阳伞、护脸面巾都派上了用场。公交车上的空调更是哼着小曲不断吞吐,给奔忙疲累的人们,送去脉脉清爽。

顶着西斜骄阳的干热下班回家,推开单元门,一股凉风扑面而来,顿觉眉梢眼帘无比舒适,不由得停步歇息,似曾相识的的感觉油然而起,这多么像老家门房的“过道风”啊!溜溜吹来,不疾不徐,消退了汗渍,解下了困乏,让人流连回味,走多远也不能忘怀。

我的家乡在富平薛镇,连绵起伏的五龙山脉就像一道天然屏障耸立在县北的沃野边缘,风物醇厚,气候宜人。在本世纪之前,家乡的民居以传统的“半边盖”厦子房为主,每间房大约十六根椽子。不论是土墙还是砖垣,各家各户都会把属于自己的院子围起来,所以当地把盖房立户叫做“盖了一院屋里”、“盖了一院房”。农村老人上了年纪回顾往事的时候,会自豪地感叹:“我一辈子盖了三院屋里”,“他一辈子盖了两院房”。也有人以自己没盖过房为傲,俗话说“一辈子不盖房,才是快活王”。

既然有院子,就必须有门,穷困家庭勒紧裤腰把房子盖起来已经相当不容易,院门就谈不上讲究了,筑土打墙时留个土洞,树枝条编个“笆笆门”,曾经是父祖辈都走过的历程。但争气好强的富平人,在还完盖房拉下的“饥荒”后,第一件事就是换门和盖“门房”,把自己的“门面”弄好,才能在人前直起腰。门房一般都是一小间,在院墙的右侧,前面伸出大约一米,给大门遮阳挡雨。里侧则宽大一些,可以放日常用的农具、架子车、给牛羊预备的干土等。

门房既敞亮又通风,邻里邻居日常闲坐说话很方便。几个小凳、一壶开水,看见有亲友路过,一句“进来喝哈些”,尽显淳淳乡情。到了夏天,院里、屋里闷热,门房却有溜溜的“过道风”,成为家人午休和夜晚纳凉的好地方,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在门房里听婆讲《狼来了》的故事,懂得做人要诚实,说话要靠谱;不知有多少个晌午,我在门房听爷爷讲他早年的经历,明白旧时节生活的困苦,先辈创业的艰难。不知多少次回村,和伯母叔婶们坐在门房拉家常,不知多少次路过,都要张望一下门房里是否还有熟悉的身影。

进入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砖混现浇的房子结实宽敞又整齐漂亮,木料泥瓦的厦房不知不觉就退出了视野。为了方便车辆出入,小院都换上了烤漆大门,房子装上了空调电暖,大家坐在房子里看电视玩手机,下棋打牌,享受生活,单独的门房及其功能逐渐消失,只有那溜溜吹起的清风,依然流淌在心头……

作者简介:惠孟运,富平县薛镇宏化村石家堡人,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基层职工,中共党员,爱好文字写作,醉心历史传统文化,有数十万文字发表于各大网络平台及《西安晚报》等纸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