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聊晋祠。
《晋祠志》所说:“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可见晋祠里的好东西是只多不少啊。
最关键的原因是晋祠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知名于北魏、北齐,兴盛于隋、唐,到了宋元明清,晋祠早已功成名就。
也就是说晋祠有3000多年历史,这是什么概念呢,3000年前的西周还是奴隶社会,等于说晋祠跨越了整个封建社会。也就是说下图的后两排,真的是相当恐怖。
晋祠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祠庙园林建筑群。再说的白话一点,晋祠就是宗祠祭祀+山水园林。
当然我们今天看到的晋祠的建筑肯定保存不了这么长时间,大多是宋元明清时期建造的。
晋祠最初是为周文王之孙、周武王之子、晋国的首任诸侯唐叔虞所建的一所祠,名为唐叔虞祠。
为了让你搞清楚他们的关系,请看下图:
唐叔虞和周成王是亲兄弟,他们的母亲就是晋祠中圣母殿供奉的人。也就是说是唐叔虞为了祭奠母亲所建的祠堂。
那就有人问了周家后代为什么叫唐叔虞?
他其实叫做姬虞,唐是他封地的国名,叫唐国,叔的意思是老三,虞才是他的名字。
古代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仲,老三称为叔,也就是唐叔虞是周武王的三儿子虞。
关于唐叔虞和姬诵这兄弟俩,还流传下来一个成语:“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臣民时言出必行,后来民间也演绎为“君子无戏言”。
周成王与叔虞小时候在宫中玩耍,成王随手捡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将其削成上尖下方的玉圭(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时所用的玉器)形状,并送给叔虞,开玩笑地说:“我把这个玉圭送给你,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虽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旁边的史官却认真地将此事记录了下来。
后来,摄政的周公旦得知此事后,提醒周成王应当言出必行,因为“天子无戏言”。周成王意识到自己的话已经产生了影响,便正式将唐地(今山西西南部)封给了叔虞。
叔虞在唐地励精图治,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改良农田,使唐国逐渐强盛起来。
叔虞死后,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一座庙祀奉他,这就是“唐叔祠”。
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就改国号为 “晋”。祠堂也随之更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山西简称晋省,就是从这里来的。这便是晋祠名字的由来。
你看,单解释晋祠的来由就已经写了一千字了,更何况晋祠在之后的朝代不断地修缮、扩大,到了今天它已经成为了一座中国历代古建的露天博物馆,可说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但要了解晋祠,总得有个抓手,不然明清时期的古人也发懵,所以古代民间喜欢用集称来总结当地的名胜,而晋祠的集称就是“三绝三宝三匾”。
我下面就带大家来看看这三绝三宝三匾都是啥,长啥样~
这三绝都是晋祠内极具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我们来一一介绍。
周柏:据考证这个古柏是西周初期种植,距今有三千多年历史。又称“齐年柏”、“卧龙柏”或“龙柏”。
周柏树高18m,向南倾斜生长,与地面的角度约为45度,形若游龙侧卧,因此得名“卧龙柏”。其枝叶繁茂,覆盖在圣母殿的屋顶上,为古殿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可以说这棵柏树见证了晋祠三千年的历史。
难老泉:是晋水的源头,被誉为“晋阳第一泉”。其名称来源于北齐时期撷取《诗经·鲁颂》中“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
“永”:永远、长久。“锡”:通“赐”,赐予、给予。“难老”:难以衰老,即永远年轻。
将这四个字组合起来,“永锡难老”的意思就是永远赐予青春长驻,永远年轻不老。常年水温保持在17℃左右。即使在隆冬时节,水中特有的长生萍依然碧绿如茵,水面雾气升腾,如仙境一般。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长辈过生日,就可以用“永锡难老”来表达敬意。
放在泉水名字上,就说明这里的泉水源源不断,这就叫做“难老泉”。难老泉也有民间的传说,个人觉得比较扯,这里就不说了,感兴趣的大家可以搜搜看。
宋代彩塑:圣母殿内共有塑像43尊,主尊为圣母像,周围42尊为随员侍从像。其中有宦官像5尊,着男服的女官像4尊,侍女像33尊。
这些彩塑是北宋天圣年间,宋仁宗赵祯下令所造,是研究宋代宫廷生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不太接触造像艺术的朋友大多只知道一些威严的石窟造像,但其实彩塑更加生动,自新石器时代后,中国彩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你去很多陕西的汉代陵墓都能看到大量的彩塑作品。
到了唐宋彩塑已是全盛期,这里的彩塑侍女就是这项艺术辉煌的证明。
三绝可还看得过瘾,下面我们来聊聊三宝。
三宝:献殿、鱼沼飞梁、圣母殿
这三座建筑都是晋祠内的重要景点,献殿是金代,鱼沼飞梁和圣母殿是宋朝的,都是朝代建筑样式的典型范本,是晋祠的三大国宝建筑。
献殿:金代建筑,是古人放贡品的地方。为了让贡品放置长久点,通风良好很关键。献殿没有墙,以柱子撑顶建筑的重量,也被称为古代的冰箱,也充分体现了古人智慧。
梁思成先生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
献殿的造型独特,体量上确为殿堂,但外观又好似一座凉亭,玲珑而稳定。这种殿和亭结合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是专为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献殿经历了重修,并在1955年再次依原样翻修,以保持其金代建筑的特点。
鱼沼飞梁:宋代建筑。如大鹏展翅的十字形桥,是最早的古代立交桥。
关于鱼沼,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十字形桥梁为“飞梁”。据北魏学者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飞梁可能在北魏以前即已存在。
鱼沼中的小八角形石柱和柱础保留了北朝风格,现存桥梁为宋代遗物。根据1953年翻修鱼沼飞梁时发现圣母殿下的水洞与鱼沼西岸唇齿密接的情况判断,鱼沼飞梁是在北宋时与圣母殿同一时期修建,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古往今来,世上的桥梁多为“一”字形,唯有此桥连通沼岸,四面结成“十”字形,可谓独具匠心。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圣母殿:北宋建筑,主体结构有梁无柱,是中国古建典籍《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制实例。殿前柱子上八条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总高19米,平面布置近似方形。
殿内外采用“减柱法”,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梁架,扩大了殿内空间。殿周柱子均向内倾,形成侧角,平柱至角柱逐渐升高,造成升起,增强了建筑造型的艺术美和稳固力。
可以说圣母殿就是宋代建筑的范例,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建筑风格和技艺都体现了北宋时期的建筑水平和审美观念。
三匾:“水镜台”、“对越”和“难老”
戏台上“水镜台”、对越坊上的“对越”和难老泉上的“难老”三块匾。之所以选择这三块匾,一来都是名家手笔,二来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水镜台”匾:大门迎面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这时清乾隆翰林、书法名家杨二酉所题,杨二酉本人就是太原晋祠人,是清朝有名的清官。
杨二酉
水镜台取自《汉书》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思是说做人应该心如明镜、知人察己,忠奸是非尽人皆知。
这种寓意与晋祠作为祭祀场所的功能相契合,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公正、透明的追求。
其实水镜台的建筑也很有趣,我们回头再说。再看第二块匾对越坊上的“对越”。
“对越”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对越在天”,其中“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整体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这一寓意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对越”匾由明代著名书法家高应元所书。高应元也是晋祠人,其书法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被誉为“雄奇之笔”。
传说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善长书法,对父母极孝顺。他因母病痊愈而捐资修建了这座牌坊,并亲笔书写了“对越”匾额。
今天对越已经不常用了,但记住它你就忘不了根。
最后来看傅山先生的“难老”匾。
“难老”匾:难老泉前文已经解释了含义,这块匾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所题。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诗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深厚造诣。还是道家思想的传承人。
他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一段时间,与友人吟词作画、煮茶品茗,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难老”匾便是他留给晋祠的一份宝贵财富。
傅山先生的书法苍劲洗炼、颇具神韵,被誉为“神奇之笔”。
到此,你是否对晋祠有了个粗浅的了解呢,其实晋祠能说的还有很多,但你只要了解这“三绝三宝三匾”,就大体把握了晋祠的精华,有时候真的佩服古人提炼精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