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写作中的表现技巧(六)

 镜湖书屋 2024-09-04 发布于辽宁

诗歌写作中的表现技巧(六)


七、意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来说就是借物抒情。意象就是以特定的字、词来表示某种特定的含义。

  举例来说,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挽留、留恋、祝愿等。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两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二是由于“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三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如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对思念故乡的感情呢?”再如:“天涯别意,折柳长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折柳长安”就是借用“灞桥折柳”的典故。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使用意象和象征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通过描绘具体的形象,或者使用某些符号或物品来代表更深远的意义。“柳”这样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的意象词有:

“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

“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

“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

“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

“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按一般情况,物是客观存在,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便是所谓客观表述。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因此,所谓意象,就是沾染成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

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比如东篱这一艺术形象,最初出自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诗中的“东篱”,纯系实写,别无他意,但后来诗人反复使用,并渐渐赋予其特定意义,以至于一提到东篱,便产生超尘脱俗之感。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词中的东篱已不再是实指,但却有了特定的意义。

诗词中的意象,不胜枚举,这里暂列几个常见的例子。

杨柳,是一个、盼归的意象。

菊花”,隐逸者的意象。

明月,是一个关乎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对月思人之说。也有象征“美好”的寓意。

白云,是思友的意象,古人有望云思友之说。

清秋,是感伤悲秋的意象。

大雁,是思乡思人的意象,古人有鸿雁传书之说。

杜鹃,因其叫声凄厉,又其声如言不如归去,最终成为一个关乎思归的意象。

意象,对于诗人抒发感情,有着独特的作用。懂得意象的知识,当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的感情,因此,对一些常见意象,需要多做一些积累与识记的功夫。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物、景、事等。如明·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身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取的是石灰”这一“物象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身”、“粉身碎骨”等一系列的“锤炼”和“打击”;诗人托意于物,借物以达意,就是要表明自己像石灰一样意志初心不改,只留清白在人间着就是诗人所创作的意象——石灰。

意象这一手法不仅在古典诗词中使用很普遍,在现代诗歌中运用也是最常见的。从虚实角度看,诗的取象还可分为实象和虚象两大类。所谓实象,是指可置于我们眼前眉睫的事物;所谓虚象,是指读者感受心造的事物。例如,郑板桥的《访青崖和尚和壁间晴岚学士虚亭侍读原韵》

渴疾由来亦易消,山前酒旆望非遥。

夜深更饮秋潭水,带月连星舀一瓢。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

在这诗中,夜深秋潭水是实象,连月带星舀一瓢是虚象。这两句诗好就好在以实带虚,以虚写实,实象虚出,虚象实出,给诗句揉进了另一种韵味,另一种灵性。诗歌不能没有意象,鉴赏诗歌也不能不注意意象,一首好的诗歌应是意象与意境的巧妙合。

在诗词中,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思、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具体客观事物。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这些意象可能包括自然界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也可能是人文景观中的亭台楼阁、古桥古塔等等。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所以,“意象”无论是对我们欣赏诗歌作品还是在创作中都是极其重要而有意义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