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副其实的吴头楚尾的雷池今望江——望江窑头村南头山出土宝剑与古炉传说的关联

 穿越创意影像 2024-09-05 发布于安徽

望江窑头村南头山出土宝剑与古炉传说的关联

1984年,我还在高中读书,那个年代有一个特殊的记忆点,高中二年学制转为三年学制。

而就在这一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暮春三月莺歌燕舞的时节,望江县城向西南约一公里的窰头村南头山(时为砖瓦窑厂)因工人取窰土时突然发现一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几件青铜兵器,工地上一片哗然,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县城,县文物管理所同志闻讯后,立即赶往现埸察看,并及时进行清理,在距地表约2米处,陆续地又出土了一批青铜兵器(包括剑, 戈, 矛 )带回博物馆收藏。

查找资料,百度百科是这样记载的。

安徽省望江县城关镇窑头村墓群

南台山战国墓群坐落安徽省望江县城关镇窑头村,1984年发现。

南台山战国墓群

坐落安徽省望江县城关镇窑头村,1984年发现。面积约5000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青铜剑13件,戈1件,矛4件。通体呈墨绿色,光滑锃亮,刃部锋利,是战国早、中期的典型器物。墓群因砖瓦窑厂取土,破坏严重。

宋康年,江县人,中共党员,副研究员,原县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长。我们来看看他的一段文字。

这次征集和清理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兵器计有剑、矛、戈等二十余件(如图),计剑十三件,分二式,Ⅰ式6件:剑首呈喇叭形,园茎,茎上有两箍,剑身中脊起棱,通长50---60厘米,茎长4.5---5.3厘米;Ⅱ式7件,园茎中空,茎首呈喇叭形,无箍,通长60---75厘米,茎长5---6厘米,有的稍残。戈3件,内部稍残,援微上扬,长胡三穿,前锋呈三角形,通长14厘米,宽3厘米。矛5件,分二式,I式2件,长胫,胫端平齐,叶中起脊,胫端有一穿鼻,通长25厘米;II式3件与I式区别的地方是胫端凹入,呈圆弧形,通长20厘米。特别是有一件矛,包浆甚好,如黑漆一般,晶莹锃亮,胫端还有一“王”字。初步分析,使用该矛的主人绝非一般等闲之辈,可能是具有将军身份的人所用之物。(文/宋康年)

战国墓为什么在望江南头山?

里面为什么有这些青铜兵器?

具体是战国那段时间?

墓主人的身份是什么?背后有些什么背景?

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具体的破解。可是望江的一个下辖古镇古村落,鸦滩镇古炉村的传说给了我们启示,历史也许在这里产生了关联与佐证。

      东周时代,楚人素仰吴越名剑之神韵,倾心仿制,卓有所成;战国中期(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时期)楚灭越,囊括越之名剑宝器、能工巧匠,故楚地之剑能承吴越名剑之余续,光彩灿然,成为先秦时期中国古剑又一颠峰。

     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威王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于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楚国的势力至此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

      楚威王任命景翠担任楚军的统帅,歼灭了越国的主力,从而取缔了之前越国占领吴国的领地。从那以后越国分崩离析,成为了楚国的附庸,越地能工巧匠们也成了楚国战利品。为了获得更好的兵器楚威王要求兵士占领越地时不得滥杀工匠,特别是铸剑工匠。这一日,一船越人行至石牌镇上岸,一行人被押至一处高坡休息。

2023.9.8,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解放村村民刘善应在自家田里挖出一把青铜剑和青铜矛。他第一时间向村镇汇报,在县文物保护中心的初步鉴定下为战国时期文物。刘善应毫不犹豫将两件文物捐赠给县文物保护中心。据了解,此次出土的青铜剑和青铜矛,经省市专家鉴定所处年代应为战国时期,其中青铜剑应为楚剑这两件器物的出土填补了岳西县春秋战国时期出土实物的空白,也有力印证了岳西县地处吴头楚尾的说法。

https://www.sohu.com/a/515438506_121119243

https://www.sohu.com/a/515438506_121119243

1933年发现的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共出土文物四千余件,墓主为楚幽王熊悍,是违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唯一一座具有王者身份的楚国墓算。墓养经两次盗握,文物散落世界各地,以安徽博物院收藏最多,约六、七百件,以青铜器为主,种类丰富,暴形繁多,铸造精良,是战国晚年楚式青铜器的代表。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强国,春秋中期以后,楚的势力扩张到江维地区、战国中期达到鼎盛,有“楚地半天下”之称。春秋楚庄王时,楚国令尹孙叔教主持修建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苓陵(quebei),使淮水南岸广阔地区成为沃野,荒地辟成良田,为楚国一统江淮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楚怀王时,由于政治上保守与腐败,在六国光其吴强秦的不断打击下,楚国由盛极而顿衰。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东徒寿春,改称“耶”(今寿县),至负多五年(公元前223年)灭于秦。

安徽是楚国东部的重要区域,也是楚文化落慕之地,境内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道址、遗迹、墓葬和遗物大多为战国晚期,寿春城遗址及所出楚器即是楚韵余辉的最后见证。

王家山战国墓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的墓

王家山战国墓墓葬形式为单棺土坑墓,南北向,长3.1米,宽2.4米。楠木棺板,腐烂严重,骨骸无存。棺木四周填塞白膏泥,厚约0.5米。出土随葬品13件。其中陶器有鼎、敦、钫等残件,铜器有鼎、剑、矛、铎等。另有一柄极为珍贵的越王丌北古剑。 

  • 中文名

  • 王家山战国墓

  • 发掘时间

  • 1987年

  • 地    址

  •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

  • 出土文物

  • 越王丌北古剑

王家山战国墓

1987年发掘。位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东侧的王家山,南面濒临长江。墓葬的封土层3~4米,在建筑施工中被揭去,墓葬遭较严重的破坏。

战国是冷兵器的天下

传说中的名剑都出于这个时代

铸剑名匠又皆为越人

越王家族则必有天下最好的宝剑

除了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

如今还有许多把越王剑流传于世

08年为了献礼奥运会

北京举办了许多高档次的展览

在军博的一个展览上

不仅见到了国宝越王勾践剑

同时还有另外俩把越王剑

https://www.sohu.com/a/211602453_278194

三关于越王开北古剑

M1出土的越王丌北古剑铸造精湛,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鸟篆铭文字迹清晰,错金铭文细如毫发。剑格两面各铸铭文10字;剑首铸铭文12字,共32字。其中有16字错金,与未错金铭文相间排列。剑格正面铭文为“古北丌王(越)戉戉(越)王丌北古”;背面铭文为“自(剑)佥用(作)乍自自乍(作)用佥(剑)自”。剑首铭文为“隹(唯)戉(越)王丌北自乍(作)之用之佥(剑)(图九)。按铭文所记,此剑为越王丌北古自用剑。丌北古为越王句践之孙,即越王盲姑(不寿)。据目前所知,经考古发现与传世的越王剑近20余件,其中有越王句践剑、越王者旨於睗剑、越王丌北古剑、越王州句剑。这些越王剑中,属丌北古剑铭文字数多。王家山M1出土的丌北古剑是目前已知的第二件。第一件丌北古剑,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该剑剑首残损,使铭文起首第一字难以辨认。马承源先生曾认为上海丌北古剑剑首铭文第一字为隹(唯),现比对安庆剑,证明马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同时,马先生提出剑格背面第4字不识等问题。安庆剑其剑格背面第4字与越王州句剑铭中被容庚先生释为“剑”的字体相近,所以安庆剑此字也应释为“剑”。由于上海剑与安庆剑为同一类型,又同为越王丌北古,因此,推测这个字同是“剑”字。仔细对照这两个字,其首尾基本一致,不同处是中部笔划各异(参见图一○)。鸟虫书体的铭文做为装饰性文字,其笔道盘曲叠绕,增减不定。两字中心部位的笔划是否是一繁一简的写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