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状疱疹中医特色治疗

 一元堂中医张 2024-09-05 发布于辽宁

一、概述:

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任何部位。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相当于祖国医学中的蛇串疮。

二、病因病机:

1.  现代医学:

(1) 病因: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 中枢神经病变:

病毒通过感觉神经移至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着脊髓后根或三叉神经节的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生神经痛。

脊根神经节的炎症,使传入神经阻滞。这些改变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信号传递神经元的活动异常增多。

(3) 周围神经病变:

与病毒引起损伤后,周围神经元自发放电阈值降低,对刺激呈超常的反应, 出现感觉过敏,表现最明显的是皮肤分布区的痛觉过敏。

神经纤维变性,导致2级神经元兴奋性增高而异常放电,产生疼痛。

2.  中医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缠腰火丹记载:“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作痒发热。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此段论述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三、辨证思路:

1.  根据皮损辨证:

皮损颜色:色鲜红者热重于湿;皮损色淡红者湿重于热。

皮损形态:伴水疱紧张者热重;水疱松弛者湿重。

皮损部位:上部与心肝有关,中部与肝脾有关,下部与肝肾有关。根据皮损的分布还可采用经络辨证。

2.  伴随症状辨证:

疼痛的特点:疼痛持续,拒按,属后遗神经痛之实证,气隔血瘀证;疼痛时重,喜按,为后遗神经痛之虚证,湿热虽去,但气阴两伤,气虚血滞。疼痛明显,只见红斑,不起水疱,或根本不发生皮疹为心肝火热证。

伴随症状:口苦、咽干、心烦这属热;伴纳呆、腹胀者属湿;伴少气懒言、乏力者属虚。

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定义: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带状疱疹皮损消退后,其受累区皮肤出现疼痛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后持续疼痛超过1个月者。

带状疱疹持续性疼痛3个月以上。

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不考虑年龄因素,带状疱疹后1个月PHN的发病率为19.2%,3个月为7.2%,1年为3.4%。

6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患者,3个月后PHN发病率为24%。

除年龄因素外,罹患PHN的其他危险因素为带状疱疹发作时疼痛的程度、皮损数量,周围神经痛的轻重、持续时间,精神状态与性别。

五、中医治疗:

1.  辨证论治:

(1)    肝胆湿热证:

主证: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大青叶、连翘、生甘草、泽泻、元胡、车前子等。

加减:发于头面者可加菊花;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茅根各;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2)    脾虚湿蕴证

主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破后糜烂、渗出,疼痛轻,口不渴,纳差或食后腹胀,大便时溏;女性患者常见白带多。舌淡体胖,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厚朴、陈皮、茯苓、板蓝根、元胡、车前子、泽泻、生甘草等。

加减:皮损继发感染者可加蒲公英、连翘。

(3)    气滞血瘀证

主证:皮损消退后仍疼痛,持续痛,较剧烈,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我科常用活血散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元胡、川楝子、鸡血藤、鬼箭羽、双花藤、木香、陈皮、全丝瓜

全方以理气活血止痛为主,兼顾解毒、养血、通络。

还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越鞠丸、逍遥散、失笑散、七厘散等加减。

(4)    气血两虚,经络阻滞

主证:皮损消退后仍疼痛,阵发性疼痛,喜按,或局部麻木,舌质淡,舌苔薄或少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理气止痛

方药:我科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生地、当归、黄芪、太子参、丹参、元胡、川楝子、制乳香、制没药等。

全方补气活血止痛,理气还兼顾养阴,以防辛热太过。

还可选用补阳还五汤、芍药甘草汤、一贯煎、身痛逐瘀汤等加减。

2.  临证加减

(1)  引经药物:

发于头面加用川芎、白芷、石菖蒲;

眼部受累则加用淡竹叶、青葙子、白菊花;

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羌活;

发于肩背则加桑枝;

发于胸胁部者可加瓜蒌、柴胡、桔梗、白芍;

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

发于下腹部可加川楝子;

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独活;

(2)  赵老习用的引经药:

部位

药物

部位

药物

头部

藁本或川芎

面部

菊花、凌霄花

眼睑部

谷精草

眉棱骨

白芷

鼻部

辛夷花

耳轮

龙胆草

口唇

芡实

胸部

厚朴

腰部

杜仲

背部

厚朴或杜仲

腹部

姜厚朴

乳房

橘皮、橘叶

肛门

防己

阴囊

车前子

女阴

蛇床子

上肢或手

片姜黄

下肢

木瓜

四肢

桑枝

(3)  针对兼证:

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g;

余毒未清的加黄芩、板蓝根;

体实者加川大黄10~15g破瘀;

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太子参、西洋参以扶助正气;

阴虚者加元参、麦冬、龟板;

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首乌藤;

疼痛甚者加全蝎、地龙。

(4)  络病学说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久痒入络,怪病责之于络”,从络病学说角度来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络病的本质为“虚、瘀、毒”,病在络,非虫蚁之品不能剔也“,可以用五虫(全虫偏走四肢、蟄虫、水蛭、蜈蚣偏走脊柱、蝉衣偏走头面)地龙偏走下肢、山甲善行周身

3.  中成药:

(1)  龙胆泻肝丸

出处:《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当归、生地、柴胡、生甘草、车前子

功效:清泻肝胆,清利湿热

原书主治:肝经实火,湿热,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

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2)  参苓白术丸(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噫,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

(3)  血府逐瘀胶囊(丸)

出处:《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炒)、红花、地黄、川芎、赤芍、当归、牛膝 、柴胡、桔梗、枳壳(麸炒)、甘草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原方主治: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诸症。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

(4)  大黄蛰虫丸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熟大黄、土鳖虫(炒)、水蛭(制)、虻虫(去翅足,炒)、蛴螬(炒)、干漆(煅)、桃仁、地黄、白芍、黄芩、苦杏仁(炒)、甘草。

功效:活血破瘀,通络散结。

原书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

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5)  柴胡舒肝丸:

出处:《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

组成:柴胡、青皮(炒)、陈皮、防风、香附(醋制)、枳壳(炒)、木香、乌药、半夏(姜炙)、茯苓、桔梗、厚朴(姜炙)、紫苏梗、豆蔻、甘草、山楂(炒)、槟榔(炒)、六神曲(炒)、大黄(酒炒)、白芍(酒炒)、当归、三棱(醋炙)、莪术(制)、黄芩、薄荷(川芎)

功效:舒肝理气,消胀止痛

原书主治:气郁导致血瘀,胁肋疼痛诸症。

一次1丸,一日2次。

(6)  元胡止痛片(胶囊):

组成:元胡(醋制)、白芷组成。

功效:理气,活血,止痛

一次4~6片,一日3次。

(7)  使用注意事项:

含有行气、破血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用或忌用。

中病即止,不要久服。

体虚者配合益气、养阴中药。

饮食宜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忌食辛辣油腻,以免助湿伤脾,有碍气机。

切忌郁闷、恼怒,应保持心情舒畅。

4.  外治法

(1)中药湿敷:

皮损以红斑水疱为主时,可采用湿敷法,可以龙胆草或黄柏、马齿苋等量按0.3%比例,加水煎煮成水剂。放凉备用。用6~8层纱布浸透药液,稍拧干,以不流水为度,紧密贴于患处,每隔10~15分钟,重新蘸取药液。共30~40分钟,每日1次。本法可收敛、消肿、解毒。

(2)疱病清疮术(邮票贴敷法)

借鉴了烧伤科的治疗方法。

是按皮损面积大小,将单层纱布沾取药液后,直接贴敷于渗出裸露的创面的一种换药法。有消炎、收敛、固皮之功效。因操作方法类似于贴邮票,故称之为邮票贴敷法。

(3)针灸:

放血:龙眼穴(手小指尺侧,第二、三骨节之间,横纹尽处取穴) 、龙头、龙尾放血(金针王乐亭)

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一次,连续治疗3~5次。皮损周围围刺、拔罐。

循经取穴:局部阿是穴及相应夹脊穴为主。可选取疱疹分布区循行经络上的穴位。或患者的疼痛部位。配穴:肝经郁火:行间、大敦、阳陵泉;脾虚湿热:血海、隐白、内庭。

火针:取肺俞、肝俞、胆俞、脾俞。或局部取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将针烧灼至针尖红而亮时刺入穴位,快刺疾出。每隔3日针刺1次。可起到通络解毒之功。早期应用“以热引热”,驱邪外出,促进炎症消退,减轻疼痛。后期使用温通经络,止痛。

灸法:用点燃的艾条在疼痛周围皮肤或附近的穴位行温和灸,每日1次。可温经通络,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恢复。

穴位注射

取穴:基本穴位为选择曲池、足三里、肺俞、肝俞、脾俞、阳陵泉、太冲等,配穴根据受损神经分布加背俞穴或华佗夹脊穴。

注射药物:丹参注射液、苦参素、当归注射液等

(4)敷脐疗法: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制成丸、散、膏、丹、糊等剂型,将其贴敷于脐中,上面用胶布或纱布等覆盖、固定,或配合适当的灸疗,或热熨,使药物通过对脐部(神阙穴)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经过皮肤透入,经络传导,激发经脉之气,协调人体各脏腑之间的功能,疏通经络,促进脏腑气血运行,起到治疗作用。

(5)特色疗法:

拔膏疗法:使用黑色、脱色拔膏棍或稀释拔膏,温热后外贴治疗某些皮肤病。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者,效果较为满意。使用时加温外贴后,还要加重包扎。如压迫包扎不好,药物与皮肤黏附的不紧,效果也不理想。

5.  治疗需注意的问题

(1)辨证论治

早期不能一味清热解毒除湿,以免苦寒克伐太过,容易造成气血凝滞,加重疼痛。同时易伤及气血,经脉不荣,后期疼痛不易缓解。

早期就要使用活血理气药物

后期活血理气要注意辨明虚实,体实者可以活血破瘀;体虚者要兼顾正气,使用的活血药物不要过于峻烈,以免克伐太过,损伤元气。年老体虚注意益气滋阴,但扶正同时,注意清解余毒,以免留邪。

治疗时可根据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病所。

(2)剂型正确

(3)多种疗法有机配合

(4)调护适宜:饮食、情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