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蔡志忠先生在《金刚经》解密中的一段对话: 弟子问:“什么是相?” 达摩说:“眼前所见的情境,即是相” 弟子问:“什么是无相?” 达摩说:“有相也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有智慧能知。当我们不站在自己的角度时,现前情境便是无相。” 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主观想法,在任何当下只是无我地随顺变化,而没有自己,就是无相,就是空境。 佛家的“空”,道家的“无”,儒家的“仁”,都在表达一个意思,空不是无,无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的一种表现。现在理解为什么叫“天空”,天有了空,才会容纳万物。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正因为有了空,车子,器皿,房子才会为我们所用。 对于思想同样的道理,总站在自我的角度,说明你是满的,也就无法看清情境的全貌,记得艾比克泰德说过:让你痛苦的并不是发生的事,而是你的想法。他从有的角度表达的痛苦的来源,当站在空的角度,痛苦就会消散。最终会发现,都是自作自受。 如果总抱怨外境,那么无法去除痛苦,外境是内境的投射,如果内境没有任何倒影,外境就不会引起内心的波动。只是看着,听着,闻着,尝着,并没有随着产生美与丑,音与声,香和臭,苦和甜的区别心,那么就会在空境之中。 你要知道我们看到美,在他人的角度里可能是丑;我们闻到香,在他人角度里可能是臭。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几个渔民晚上留宿于花店,花香让他们无法入睡,当把带有鱼腥的篮子放在枕头前,散发出臭鱼烂虾的味道让他们很快睡去。 对于渔民来说,花香比不上鱼臭的味道。那么什么是香,什么是臭。只有从自我中出离,不站在香的角度,也不站在臭的角度,只是如实的看其境,闻其味。就会看到实相。 做到空境不容易,在没有觉知练习之下,情绪的升起不会受你所控,反而会掌控你。所以反省是必须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我反省才是实现“空境”的阶梯。 也不可能读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就做到,需要时时反省,日日精进。我们每天从外在接收到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变成思想,思想有了分别心,也就着相了。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每一个观点,不断的问为什么,为什么认为这是对的?当不断的探索下去,就会发现无从知道为什么对?会认为父母说的,老师教的,再问他们如何知道的,依次循环,直到源头,才会发现自己的不知道。 就像问你来自哪里?来自某个区,某个城市,某个国家,再延伸到地球,太阳系,宇宙,到了最后,实际并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这样问下去,你看到了桌子,它不是桌子,桌子只是你看到的相,它是木头,是种子,阳光,雨露的因缘结合。 当知道自己不知道越来越多的时候,“空”“无”就会在你身上体现。佛家说:真空妙有,性空缘起。也是在表述空和有的关系。只要不着相,也就有了空,空也是相的一种,只有在空境下,才会妙有,离迷得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