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女士今年55岁,8年前,她在一次体检身体的时候,发现了右侧卵巢癌,据说已经到了中、晚期。
当时已顺利地做了卵巢切除手术,术后坚持完成化疗疗程,后按照专科医师的要求定期复查,结果一直很好,术后满5年后,医生告诉她,她已经被临床治愈。
近两年因为移居国外带孙子,中断了相应的复查。3个月前,梅女士感觉自己尿少、腹胀、食欲不振、胃口也变得很差。
去医院检查,先做腹部彩超,发现有中等量的腹水,腹膜后多个淋巴结肿大,肝脏右叶还显示有一个5.3X4.9cm的肿瘤阴影,周围还有几个小的结节病灶,并且出现了肝萎缩,肝包膜呈锯齿样、凹凸不平。
肝硬度值达到了45Kpa,进一步做了CT 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报告说她的卵巢癌现在出现了腹膜后和肝内的转移,同时影像学中还写有“假性肝硬化”这个陌生的诊断。
拿到这个报告,梅女士大惑不解:
“我的肿瘤我知道,可是肝脏以前一直好好的,几年前几乎每年都定期做体检证实了的。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暴饮暴食,也从来没有查出来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始终正常,怎么突然说肝硬化肝就硬化了?
而且医院有没有搞错,报告的肝硬化还是“假性的”,难道说疾病也需要打假吗?既然是“假的”,还报告什么劲?”
乍一听,梅女士一股脑连珠炮似的疑问还颇觉有理。那么,她的肝硬化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抑或“真假难辨”?
其实,临床类似于梅女士这样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肝硬化确实有真有假,只不过非专业人员,平时很少听闻而已。
但即便是“假的”,也不是医生“搞错了”或不负责任地胡乱书写报告,这“假的”甚至比“真的”还要紧!因为临床一旦被诊断为“假性肝硬化”,绝对是“摊上大事了”!
为什么这样说?下面且听我们娓娓道来。
假性肝硬化(pseudocirrhosis,PDR)是一个放射学术语,指的是肝脏在影像学上呈现出类似肝硬化的形态学改变,如肝包膜表面内缩、肝叶比例失调等,但并非真正的肝硬化疾病。
这一现象最常见于乳腺癌转移的化疗治疗后,或其他恶性肿瘤如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肺腺癌、甲状腺癌等治疗前后。
由于假性肝硬化发生较少且病例积累困难,其确切发病机制欠明。
可能的因素有:①肿瘤细胞直接浸润破坏肝脏基本结构;②除肿瘤细胞的直接作用外,化疗药物对肝和肿瘤细胞的损伤作用,也是造成假性肝硬化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同肝硬化一样, 假性肝硬化的诊断“金标准”也是肝脏病理检查。
但是,由于绝大多数人出现假性肝硬化时,已进入恶性肿瘤的终末期状态,肝穿刺活检检查耐受性较差,因此,目前更加依赖影像学诊断假性肝硬化。
需要在有明确的恶性肿瘤之后的影像学,且在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后,才能够考虑假性肝硬化。
假性肝硬化从临床症状方面来看,与“真正的”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均十分相似:也可以以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脾功能亢进、胃黏膜病变等门静脉高压并发症为主要表现。其中,腹水最容易出现。
对肝转移性肿瘤影像学的动态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肝脏病变情况,提早干预肝损伤、防止门静脉高压的形成。
目前,针对假性肝硬化的治疗,主要在于对原发肿瘤病灶的病因治疗,以及针对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的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 部分假性肝硬化患者无肿瘤恶性浸润指征,如新发的肿瘤转移、肿瘤标志物升高等,其表现多以门静脉高压症为主。对此,腹腔穿刺引流、食管胃底静脉套扎、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系统分流术等对症治疗可有效改善其症状。
➤ 相反,对原发肿瘤进展期且化疗中的患者,预防性保肝治疗,或调整化疗方案,可能是控制或预防假性肝硬化的有效措施。
对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假性肝硬化的存在是影响其生存期的挑战之一,出现假性肝硬化的肿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