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种学习境界 | 知之、好之、乐之

 古典读书治学 2024-09-05 发布于上海
文徵明 万壑争流图局部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知道学习或求道,不如爱好学习或求道更好些;爱好学习或求道,不如以学习和求道为乐更好些。”

本章可谓“学之三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由浅入深,自外而内,从低至高,可谓渐入佳境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这真可谓古之学人的那种“自强不息”的博大精深传统。我们现在仔细体会一下,那种乐学的状态,你是否经历过呢?大家肯定有玩电脑手机游戏之乐,那种沉迷其中而不自觉的乐,与为学之乐有什么不同呢?为学是行于正道,是修身的工夫,而游戏之乐,是为了一己之欢愉,什么也不管不顾的“邪乐”,在此关键处,需明辨,多琢磨体会。

我是理科生,大学学的也是理工专业,后来工作五年后,才转到传统文化行业,一路也是磕磕绊绊。其实在大学的时候,读这些国学经典,还是一个“知之”的状态,是求知的过程,觉得要补一补这些知识,当初在图书馆,看得打瞌睡。即便这样还是有收获的。比如庄子、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经典,虽然不能透彻理解,但是确实在文字上,克服了一些障碍,开始能看一些古文了。

工作后,开始找寻自己的内家拳学了几年,渐渐入了状态。禅修也开始接触,茶道也开始学习,慢慢地再看经典,发现能理解一些了。特别是看中庸的时候啊,通过拳术理解“无过无不及”,就很到位了。这个时候,看国学经典,慢慢地有感触了。再加上写作能力也提上来了,开始有那么一些“好之”的学习状态了。

特别是在习拳有了一些感觉,禅修有了一些状态,习茶真正学会品、修之后,我再看儒释道的经典,那种理解就水到渠成,慢慢地开始借由读书笔记式的写作,深入国学经典。特别是在同济古典书院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的那些年,有诸多老师,如柯小刚老师、张文江老师、吴小峰老师三位老师的指导和带领,慢慢地进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这种“好之”的状态开始夯实了。

然后,我慢慢地开始做一些四书读书会,庄子读书会,研习书法,大量临帖,以及在书院教授少儿国学,再过些年,带夏令营,教国学、诗歌、武术、书法、非遗手工等等,在教学相长和经典解释的写作中,进入了些微的“乐之”的状态,确实是乐在其中,也可算是安贫乐道。如今,是刚刚尝到了些微的“乐之”的状态,尝到了些探索智慧、修身明道的甜头。

这是我所经历的三种学习状态,第三种经验不足,不过也乐在其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