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案来了|领导力再进化:如何管住那只“乱摸的手”(附解决方案)

 转型刚刚好 2024-09-06 发布于北京

Part1|第一部分:

市场的真相——“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1776年是个神奇的年份。 

这一年,罗伯特·潘恩、乔治·华盛、本杰明·富兰克林顿与56名代表们共同签署《独立宣言》;这一年,来自伯明翰的伟大发明家瓦特改良蒸汽机,前者在历史上第一次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后者开启了著名的工业革命,让全球进入到蒸汽时代。如果说《独立宣言》开启了政治革命,那么蒸汽机助推了工业革命,这一切都大大推进了人类历史进程,让文明加速度。

还有一件事,更值得我们铭记。那一年,经济学的奠基人,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第一次系统论证了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所起的价值,对当时的政府管制提出了批评:“这种管制(国家和君主干预经济生活)几乎毫无例外地必定是无用的或有害的,……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国家只起“守夜人”的作用。

老先生的话比较拗口,简单理解就是,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大多数情况下,让市场说了算,只有那些不容易明晰产权或无法有效衡量产出的行业,政府才能插手。后来,这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根基。

但,很多情况下,政府那只“乱摸的手”闲不住。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出于好心进行调节,但事后证明效果不佳。其中的原因之一是:行政管理者自以为可以掌控规律,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最佳运营效率(尤其是在当前大数据时代,那种“基于大数据的计划经济”论调又有抬头)。岂不知,市场规律首先要尊重人性,而人性是复杂的,试图让所有人按某个人的意志进行市场交易,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Part2|第二部分:

三种场景——“看得见的手”总想乱摸一通

让我们回到管理。企业中,也存在“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所谓“看不见的手”,讲的是遵循客户价值规律,从客户需求出发,企业内部各种资源有效衔接,进而提升客户价值;所谓“看得见的手”,讲的是管理者如何根据内部资源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最大化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实现内部资源的无缝连接,对过程中与战略目标无关的行为进行纠偏,实现资源统合。由此看来,两只手各安其职、和谐互动,才是优秀企业的最佳实践。

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已经有共识,那就是必须尊重“看不见的手”——从客户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致力于解决客户的痛点和问题,所谓大数据,其实是在最大化的接近客户需求,满足客户期望。因此,客户导向、市场导向逐渐成为企业的常识,向客户负责,以客户为标准,而非以老板为标准(当然,多数情况下,老板更会有动力向客户负责,这是基本假设),满足客户的偏好(需求),才能换来持续增长的业绩,最终才会换取老板的满意度。

问题是,那只“看的见的手”,有时会耐不住寂寞,是不是想“乱摸”一下。比如说:

情景一:客户导向VS产品导向——“乱摸的手”替代客户标准

公司战略调整,本应遵循客户需求原则,按照市场变化进行产品调整。比如,在当前行业调整期,不一定非要大干快上,反而需要洞察细分市场的客户需求,从小切口找到大需求。但很多企业习惯了过往的大干快上,很多管理者倾向于做“自己擅长的”,而不是“客户需要的”,这个时候,那只“乱摸的手”就闲不住了,还查找各种数据来印证自己的判断,或者通过各种流程、机制的设计,千方百计证明“我是对的”,直到付出惨重代价(客户不买单),或者被市场打脸(想想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发生的故事,想想各家传统车企的做法)。

情景二:制度底线VS情感喜好——“乱摸的手”干预制度原则

比如,某员工的绩效考核连续几个月都不佳,按照公司制度,需要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该员工是否还胜任当前的工作。但这个时候,最怕某位英明神武的上级跳出来说“虽然这位员工业绩欠佳,但至少工作态度不错,也很积极,当前团队要稳定,不宜折腾,还是放放再说吧”。就这样,本该做严肃绩效评估的事,硬生生被推迟了。这不仅让公司的流程机制形同虚设,还给团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看来,只要领导一句话,什么制度都没用。领导比制度靠谱,不知道这个结论,管理者作何感受。

情景三:市场洞察VS领导偏好——“乱摸的手”总会自以为是

产品怎么定位,业务如何选择,价格如何抉择,区域市场如何取舍等等,这类决策有且只有一种标准,那就是回到市场,回到客户,要建立在深度市场洞察基础上,实事求是,而不是完全靠拍脑袋、凭经验。然而, 很多管理者很容易自以为是,即便是外部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还是习惯从之前的经验中求取真经,再加上很多管理者好面子,在意自己的权威感,其“自以为是”指数瞬间爆棚。须知,这种建立在领导偏好上的决策,其实没有尊重市场规律,自然要受到市场的惩罚。

Part3|第三部分:

解决方案——让“人治”退位,让“法治”登场

说到底,当企业的人治化(包括人情化)管理,严重干扰正常的流程与规则时,就是那只“乱摸的手”到处造孽的时刻。要想彻底解决问题,还得从如何改变企业的人治化管理模式说起。

其实,“人治”并非罪孽深重。相反,所有的企业(创业)都要从“人治”开始:没有标准,没有方向,没有规则,创业从零起步,所有的标准与规则,都是创始团队摸索出来的。甚至包括产品开发、流程设计、制度规范等,都是从一个个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再加上企业家的冒险与创新精神,最终带来企业的茁壮成长。

但悖论恰恰在此。当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管理者总结的经验教训,要上升为公司制度规则时,这就意味着:团队需要“照规矩办事”。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应该遵守规则,如果现实发生变化,对于制度规则的升级与完善在所难免,但如果管理者在制度之外多加干涉,那就形成了“乱摸的手”,让企业内部的流程出现“截流”或“断流”,最终影响了绩效达成。

寄希望于管理者的“自觉”,往往事与愿违。要真正管住那只“乱摸的手”,还是需要从公司的制度、文化与执行层面,让法治登场,让人治退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怎么办?

解决方案一:客户在前,产品之后,建立基于客户导向的决策机制

有个流传很久的故事:在微信诞生之初,腾讯内部对于微信与QQ并行的问题有过争论,但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两款产品并驾齐驱,一方面诞生了社交时代现象级级产品微信,另一方面,QQ在社群层面的影响力依旧很强,尤其是在某个年龄区间,占有率很高。让客户说了算,而不是当家人说了算,这或许是腾讯帝国如此强大的原因之一。

建立基于客户导向的决策机制,应该把决定权交给客户。华为与海尔所倡导的“让一线呼唤炮火”,核心依然是客户导向;小米爆款的插线板与空气净化器,也是客户导向的决策产物。从这个角度而言,所谓的“爆品”,一定是客户导向的结果,这比那种闭门造车的产品导向强大的多。

而只有建立真正的客户导向,管理者“乱摸的手”才会被束缚起来,“客户说了算”就会真正起作用,而“老板说了算”的人治体系就无从建立。因此,让“对客户负责”的企业文化,洗涤“对老板负责”的潜规则,才能干提升公司决策效能。

解决方案二:制度在前,情感在后,建立基于制度流程的行为规范

多年前,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机场坐摆渡车的照片广为流传。其实,这本来就不该有什么大惊小怪,企业有自己的规则,创始人当然要带头遵守。但在很多人看来,如此大牌的企业总裁,至少也得是机场VIP专车接送吧,怎么可能与乘客挤摆渡车?

这种争议与好奇恰恰说明: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流程制度要让位于“领导”(管理者)职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组织的制度具体规定了各层级员工交通出行的标准,从老板到员工都该照章办事;如果华为的员工手册没有禁止总裁坐摆渡车,那么任正非的选择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任正非曾在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到:平时在公司不能拿可乐(免费)喝,因为流程上没有给他规定这个权力,只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顺便“蹭”记者的可乐。问题面前,(流程)制度在前,情感再后,这是防范那只“乱摸的手”的关键。

解决方案三:沟通在前,改进在后,建立基于团队共识的规则纠偏

应该承认,所有的制度一定存在漏洞。某种意义上讲,在制度形成的那一刹那,它已经过时了,因为新的情况即将发生。这就意味着,制度的更新与完善,也是公司法制化建设的一部分。一项制度管十年,几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性,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需要持续的完善制度规则。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制度过时,而员工出于好心触犯了制度,怎么办?从人治的角度,显然要就事论事,既然制度过时了,员工又出于好心,那么还是需要“区别对待”(现实中,这句话往往是企业人治化的开始)。但从法治的角度,既然制度存在,那就需要先按照制度执行。然后,再通过复盘或员工申诉机制,完善、改进并迭代制度,这就有了法治的良性循环。

让法治登场,让人治退位,或许,这才是企业管控“乱摸的手”的最佳方式。

(全文完)


 ▲ 点击上方“转型刚刚好”关注视频号

转型刚刚好 热点文章
TOP1:中层再进阶|之一:“内卷”时代的管理之道
TOP2:真相来了|华为的战略“阳谋”:鸿蒙智行,驶向何方
TOP3:中层再进阶|之二:管理者的善解人意,为何换来伤痕累累(附解决方案)
TOP4:中层再进阶|之七:管理者如何走出“越勤奋越低效”的陷阱
TOP5:真相来了|雷军的第三次转型:小米SU7“满月”记
TOP6:中层再进阶|之三:没有认同和信任,莫谈长期主义(附解决方案)
TOP7:方案来了|高处要胜寒:“一哥”比亚迪要过三道坎
TOP8:中层再进阶|之四:优秀的管理者不“烂尾”(解决方案)
TOP9:中层再进阶|之六:别做“二传手”式的管理者
TOP10:中层再进阶|之五:从“无招”到“有招”,高效管理者的“三板斧

转型新观察  热点视频
TOP1:“懂王”领导力:关键时刻不掉链子
TOP2:Open AI开除创始人,董事会里硝烟弥漫
TOP3:八年内送人类上火星,马斯克要建月球基地
TOP4:萝卜快跑来了!司机会失业吗,我们该恐慌吗
TOP5:京东变法记(下):京东的三大变革
TOP6:苹果放弃“造车”?这可能是个误会(上)
TOP7:Sora不是视频工具,而是产业革命(之一)
TOP8:遇到责任先推诿,这样的员工怎么管(上)
TOP9:MEGA这场仗,理想要打赢(上)
TOP10:自动驾驶,将是一场遭遇战

管理麻辣烫  TOP 10 视频
TOP1:战略解码不复杂,三个抓手是关键
TOP2:目标刻在钢板上,计划写在沙滩上
TOP3遇到“等靠要”员工,管理者该怎么办(中)
TOP4:从管理向经营转型,三个策略非常重要
TOP5:警惕职场更年期,三个策略来应对
TOP6:方向只能大致正确,组织必须充满活力
TOP7:业务创新无响应,团队沉默为哪般
TOP8越勤奋的管理者越低效?(上)
TOP9:要远离大公司病,字节跳动有三招
TOP10:将军赶路不追小兔,聚焦目标避免花心

管理避坑指南  TOP 10 视频
TOP1:授权这事不简单,先过自己那道坎
TOP2:新员工留不住,真的是因为薪资低?
TOP3:怨天怨地怨空气,为何总是外归因
TOP4:新年又定新目标,讨价还价为哪般
TOP5:绩效面谈有障碍,根源还在面谈外
TOP6:警惕管理近视症,资源导向打胜仗
TOP7:复盘不是走过场,表面文章没效果
TOP8:争功诿过伤团队,透支信任难复原
TOP9:潜力要变真绩效,人岗匹配是前提
TOP10:总有员工想躺平,不想进化是假象

转发,点赞,在看,一起“转型刚刚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