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后,为何粟裕不读、不写、不看淮海战役?跟这群人有很大关系

 无风起念 2024-09-06 发布于广东

1948年11月6日开始的淮海战役,是新中国成立的关键一战,粟裕将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奇怪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将军却从来不提这场战役,也不写相关的东西,甚至不看有关淮海战役的资料。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性格谦虚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淮海战役无疑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这场战役从1948年11月打响,一直到1949年1月结束,战局的关键就在于粟裕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

华野的36万大军直逼南京城,而老蒋手中的兵力和资源已经所剩无几。正是这支军队的强大攻势,让蒋介石不得不在几个月内丢掉他辛苦经营的南京政权。

粟裕的一生戎马,淮海战役无疑是他最为辉煌的一页。

战役结束后,毛主席曾经多次表扬粟裕的功劳。一次,毛主席闲聊时问李银桥:“淮海战役谁的功劳最大?”李银桥说:“华野粟裕!”毛主席点点头,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后来,这句话一直没有公开,直到李银桥晚年才提起。然而,粟裕这位立下大功的战将,建国后的他却对这场战役选择了三不原则:“不写、不读、不看”。

要理解粟裕为何选择沉默,首先要回到1958年,那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此前,粟裕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主将,率领部队在淮海战役中表现突出,甚至连苏联的斯大林都对这场战役赞叹不已,还特意派尤金大使来中国了解战役的胜利经验。

然而,这一切在1958年突然发生了转变。1958年,粟裕遭遇了批评。具体批评的内容多种多样,但其中之一就是对淮海战役的功劳进行了重新评估。

原本在战场上获得了巨大胜利的粟裕,突然被质疑他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这种批评不仅影响了粟裕的心态,也让他对外界的言论产生了巨大的不满。

那到底是谁在抹杀粟裕的功劳呢?在当时的社会舆论中,有一群人开始淡化粟裕的作用,甚至有人说淮海战役并非他指挥有方,而是其他人的功劳。这种说法显然与事实不符,却在一些文艺作品和历史叙述中逐渐被放大。

粟裕对这些扭曲的叙述并非没有感知。他的老部下们对此十分愤怒,多次公开为粟裕鸣不平。他们指出,淮海战役的历史真相被刻意篡改,粟裕的指挥能力和作用被大幅缩小。这种抹杀不仅让粟裕失去了应有的荣誉,也让许多人对这场战役的真相产生了误解。

面对这样的局面,粟裕选择了沉默。他不再参与关于淮海战役的讨论,也不看任何相关的作品。晚年的粟裕甚至在回忆录中,避开了对淮海战役的详细描写。作为主要指挥官,按理说他是最有资格写这场伟大战役的人,但他为什么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呢?

他的秘书曾解释过,粟裕对外界的这种扭曲感到极为失望。面对一部分人不断扭曲历史、抹杀他的贡献,粟裕觉得就算他写了真相,也未必会被公开或认可。更何况,这种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抗争。他选择用不言的方式,表达对那些扭曲历史者的不满。

事实上,淮海战役的胜利与华东野战军的表现息息相关。在战役最关键的时刻,粟裕的部队以36万兵力对抗国民党的优势部队,特别是在刘伯承和邓小平指挥的中原野战军,尚未全面投入战斗时,粟裕的部队已经展开了强大的攻势。而老蒋的反应始终迟缓,士气也十分低落。

当时,南京离淮海的战场并不远,粟裕的部队一直是蒋介石心中的噩梦。老蒋不仅怪罪自己的将领无能、士兵没有勇气,甚至还怪南京风水不好,称这座城市没有“王气”,最终让自己落得和李后主一样的结局。这种内外压力下,蒋介石最终在淮海战役结束后的11天宣布下台。

但战后,粟裕的辉煌成就,却因1958年的批评遭到了极大的打压。毛主席对他“淮海第一功”的评价,逐渐被人们曲解为“提出了建议”这样的说法。这显然与事实不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粟裕的功劳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粟裕的一生都是低调谦逊的,许多老部下称他为“大树将军”,因为他从不主动炫耀自己的功劳。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位将军,也无法容忍对历史的扭曲。建国后的他选择了沉默,但这并不代表他心里没有不满。

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属于粟裕,也属于所有为这场战役付出汗水和生命的人。即便粟裕不再提起,他的功绩早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不会被轻易抹去。

作者简介 | 三秋,95后女青年,和你一起寻找生活的真谛。ID:wzxwx889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