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人的财富之道

 阿国宝 2024-09-06 发布于广东

Image


          
「财富」这东西太宽泛了,它可以是认知、是价值、是金钱、是地位、是健康、是权力、甚至连经历过的失败也算是一种财富等等。
          
无知少年对此云里雾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以一种资本的形式存在。当个人目前所享受的服务、获得的收入,其实就是自身「财富」的利息。当下所享受的服务或收入越多,要么自身「财富」越大,要么贴现(收益)率越高。
          
多数年轻人(包括我身边的少数朋友)要么抱怨本金少或者家境不富裕,要么抱怨环境不如从前而导致机会甚少以及没有人脉,而无法更好地钱生钱,也无法遇到伯乐等等。
          
愚以为,①在这美好的时代,是很难怀才不遇的,根本不缺机会,有知识储备是看得见机会的,运气这东西是越努力越幸运的;

②再说了自己连千里马都不是,咋就想着伯乐呢?芒格说:“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只有配得上的人,才有机会遇到高人并获得指点,否则点都点不透;假设真是千里马,没有伯乐,那就自己做自己的伯乐;

③没有人脉,那就沉淀自己,努力成为胸怀气吞江海之大志,腹有万千计策之良谋的人,当有价值之时,餐桌上共餐的人会想方设法地靠近你,答案很简单,资本是逐利的,还怕没人脉?
          
若只是为了抱怨而抱怨,不去复盘自身原因,不去拓宽自己的认知,那只能说,这就是在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罢了。


Image
文章结构

·不同的职业,不同的财富交换体系

·今天不理财,明天财不理你

·趁早认识到复利的威力

·持有优质资产胜于持有现金

·财务自由

财富交换  

回归「财富」主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其他。或者说,要不是为了谋生,谁还没有个诗和远方是吧?
              
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我也不例外,甚至更底层些),从小就被父母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考好的大学,毕业后找好的工作。
          
啥是好的工作?粗俗的解释就是:活不多而清闲,工资高、福利好。
          
那么,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呢?考公?国企?还是私企?相信大家在大学期间,甚至毕业后都面临着同样的疑问。接下来我将以经济学的角度来透过现象看本质,简要解析下「财富交换体系」的三种方式(自创哈,但是通俗易懂Image)。
          
「财富交换」简单理解就是你所获取的收入(权 力),去交换(购买)你所想要的东西。
          

Image
1、「物物交换」
自身所拥有的资产去交换对方的物品。
          
例,翠花是菜农,家里的蔬菜吃不完,但是又想吃肉,刚好隔壁老王家有肉,于是翠花以「蔬菜」交换「肉」。
          

Image
2、「货币交换物品」
例,翠花去集市上卖菜,所赚取的钱,可以购买她想要的东西。大多数人求职获得的收入,去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货币交换」。
          

Image
3、「权 力交换物品」
通过体zhi内所拥有的权 力或福利(无需货币),论资排辈交换自己想要的物品。在体zhi内工作的人,或许会发觉诸多高材生(甚至博士生),居然来这种“平凡”的岗位。使得在他人眼里看似浪费人才的想法。其实,这就是高材生对未来「权 力交换」的一种期许。
          
权 力交换」是通过等级制特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稀缺资源被彻底滥用,减少租值消散。若想进入体zhi内,未来方向就是以「权 力 + 少许货币(可有可无)」交换「物品」。
          
「货币交换」就是产权制度,以财产权利的界定来划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空间。这是我认为最公平的渠道了,或许是普通老百姓最有机会实现的的交换体系。若想通过「权 力交换」,普通老百姓恐怕一辈子都不敢奢求,而「货币交换」,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许还有机会。    
          
钱是人们所发明的最伟大的实践自由的工具之一。在当今社会中,只有钱才向穷人开放了一个惊人的选择范围。——《通往奴役之路》
          
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根据自己所期许的「交换」体系,去求职。人各有所志,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识哉?
          

提高认知  

前面提到了,多数年轻人认为本金少的难题。——那就努力工作啊,赚取更多的本金,多找找自身原因。

Image       
我的做法是:首先专心做好手头的工作,其次压缩开支,存下一笔钱用于投资以保证未来的财富。通过“睡前收入”做加法,享受“睡后收入”做乘法所带来的复利效应。
          

Image
做“加法”          
努力工作其实就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可是努力工作有时候真的就能获取更高的收入吗?答案是否定的。当遇到瓶颈时,或许应该思考下问题出现在哪里。
          
在局限的工作岗位上(已然看见天花板),先不急着跳槽,有时候很多事情,现在看似乎没用,以后说不定有用,利用闲暇之余修身沉淀。当然了,若是时间太久了,回报远不及预期(偏主观,需要自己把控),不用我说你也知道该如何作出选择Image
          
尽可能地体面行事,你在某个地方的所作所为,日后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影响到你。——查理·芒格    
          
最主要是要胸怀大志,不要鼠目寸光;要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尽量以公司所有者的角度、以老板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当岗位或公司离开你就不转或者转速变慢时,是很难赚不到钱。资本追逐价值,那你就创造价值,投资自己提升自我价值。自己有价值,还怕没有高薪职位?
          
简言之,本金少就多做“加法”(多攒点钱)。
          
可有朋友就立即反驳了,这样的攒钱方式,作为普通人也根本买不起房。
          
客观来说,确实如此。OK,我们换种思维模式——做“乘法”,享受复利的威力。          


Image
做“乘法”          
从指数函数上来观察:

「资本」=「本金」×a^n,将其细化为,
「资本」=「本金」×(1+收益率)^「时间」
          
时间拉长可以看出,取决定性因素的是「收益率」和「时间」,而不是简单的「本金」(初始资金)。
          
那么,该如何提高「收益率」呢?
          
对于底层阶级的我来说,通过阅读提高认知是唯一“走出大山”的捷径。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摆脱贫困。——张桂梅
          
查理·芒格说:“有本事的人是可以从书中读出财富的。”

的确。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并不是有了书就能发现黄金,而是需要找到开启黄金屋的那把钥匙。否则富豪排行榜前三甲,必然图书管理员了。
              
那么,如何寻找到这把钥匙,就得看你是不是那个有本事的人了(含着金钥匙出身的除外哈Image)。
          
这边分享下《价值投资》(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页面)。

该文章阐述了我是如何提高「收益率」的——投资的本质就是认知的变现。
          

Image
懂得理财          
获得收入后,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余部分「借出」(储蓄)或「投资」。

这剩余部分就是放弃今天的消费而换取未来更高的购买力,也就是「延迟消费」。今天你节约得越多「消费」,为的就是未来能够换取更多的「消费」。
          
懂得节约,积累本金,尽量不做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的不耐行为。

尽早实行正确的理财观,否则今天不理财,明天财不理你。
          
当然,人生得意须尽欢嘛,这里可不是提倡过苦行僧的生活哦,而是懂得节制就行。网上有句流行语:“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一味追求享受生活,等到老了你会发现你做对了。”
          
窃以为,劳动力分为:脑力与四肢劳力。
          
依靠四肢劳力,年轻力壮时能够驰聘沙场,但是越老或许越不值钱,直到后来的门前冷落鞍马稀。

要尽早地去实现依靠脑力赚取报酬,这便是「财富是思考的副产品」。这底层逻辑就是:提高认知,唯有思考力的增长速度超过自身资金的增长速度,投资资金才会安全有效。

社会最大的公平就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总有N种方法去收割你,直到让你的财富和认知相匹配为止。
          
当以脑力获取回报后,会有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快感。
        
  

复利  

做“乘法”所享受的复利效应,这背后的推动力是认知。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而认知能力极度依赖思考能力,可以说,思考能力是我们立足现代社会的根本竞争力。——《认知觉醒》    
          
有关复利的表述,朋友们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神奇的复利》(点击文章标题即可跳转页面)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越早认识到复利的威力越好。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日拱一卒,勤而行之,不期而至。
          

Image

          
日复一日,简单的事重复做,就不简单了。



享受投资期间,账面资产的市值上扬,长期持有是一种幸福。
          
有读者或许有疑问,当资产增值后不卖出的话,账面收益就不是真实的收益,那一直持有不卖的话岂不是等于没赚钱?
          
窃以为,这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眼里的财富是什么。若是认为「货币是财富」,那就增值后变现。然而,于我而言,「资产是财富」「货币不是财富」,它只是用来衡量资产价值尺度的工具。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有钱人都欠银行的钱(他们拥有股权、不动产等资产),而穷人却拥有存款。这个财富观差异是决定命运的重大分歧。
          
接下来,聊聊我的货币观。

          

货币观  


Image
1、「货币」是计价工具          
「货币」在会计学的资产负债表里,它是以资产端的形式存在。而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只是价值的尺度,是协助人与人之间的物品交易,它不是商业中的主体,它只是交易媒介,是协助市场降低交易费用的工具。 
           
《资本论》中的W-G-W(商品-货币-商品)来看,相对直观些。比方说,拥有房产权的业主,打算将房产换成某公司股票,则需要房产变现,再换购股权。就是“房产权-货币-股权”(W-G-W)。
          
明白了货币只是用来衡量资产大小的计价工具及交易媒介这个观念,我们继续下一步。
          

Image
2、通货膨胀          
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不断地被超发,使得货币不断地贬值,也就是俗称的:货币是有时间价值。
          
普通老百姓是如何察觉到货币贬值呢?
          
例如,去年100元能买5斤肉,今年却只能买4斤肉了。不就是同样的商品,相比去年涨价了嘛。
          
这就是货币的计价属性,同样5斤肉,原本100元,涨价至125元。这样就可以看出,货币贬值了。或者反过来想,肉增值了。
          
W(商品)-G(货币)-W(商品),当商品数量保持不变时,货币不断地被超发,消费者则需不断地赚取更多的货币才买得起商品。
          
当购买纸巾擦pi 股还不如直接用纸币擦时,货币简直一文不值。别以为这种事不可能发生,要记得近现代民国时期的恶性通胀,以及津巴布韦的通胀全球皆知,简直“穷的只剩下钱了”。
          
明白了通胀使得货币贬值的观念,我们继续下一步。
          

Image
3、持有优质资产胜于持有货币          
在这个货币超发的时代,持有货币(类现金)看似享受无风险收益,长期看实则无收益风险。    
          
而优质资产则不同,它是可以实现自我增值的,并且它是坐在通胀之上,即水涨船高的。比方说,市场上的商品,会随着通胀而物价上涨,就是这个道理。
          
就好比,大妈大爷们总喜欢购买黄金,就是担心货币贬值,而换购黄金来保值,同样的道理。
          
于我而言,在资产间做比较:ROE大于12%以上企业价值>沪深300(或沪港深500)指数基金的回报率>全体上市公司平均价值>全社会企业平均价值≥名义GDP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长短债>银行存款及现金。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通胀是投资者的天敌,但他又说股票是抗通胀是最好的投资标的。
          

Image
4、当市场不景气时,照样持有优质资产          
市场低迷之时,会使上市公司的股价下跌,照样持有资产而不是持有货币。
          
道理很简单,只要企业是赚真钱(不是化妆出来的),那么股价下跌,可以买更多的股权,去赚取企业的盈利;就和购房投资一样的,房价跌了,可以买房,去收租(一般情况下,租金跟着土地周围配套服务成正相关,房价跌了租金不一定跌)。
          
当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遇到一次巨大但可以化解的危机时,一个绝好的投资机会就悄然来临。——沃伦·巴菲特
          

Image
5、购买优质资产长期看无需择时          
前面已经叙述了,货币只是计价工具,因而资产配置(除了数年内必要支出)长期「满仓」状态是优选,毫无「空仓」而言。    
          
常有人提议,投资应该根据宏观来做抉择,这观点我只能表示中立,看一看也无妨,但不做投资决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微观经济学其实就是「价格机制」,而宏观经济学是「货币理论」。虽然弗里德曼在《价格理论》中表述过这样不够严谨,不过对初学者而言,足矣。
          
简单粗暴理解就是(虽然不严谨,但通俗易懂),「价格机制」主要就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着商品价格的确定和变动。这是一种自发的调节机制,根据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货币理论」则相对复杂,由于它本身既是交易媒介,又是价值尺度。决策者通常将其作为经济周期的调节工具。
          
可以看出,货币理论(宏观)的决策者通常是govt,而主导价格机制(微观)的通常是由市场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间的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的。无论是govt还是市场,它们无形中都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牵引着,来增进私人利益(关于「自私」的角度,可以参考文章《凯恩斯主义之罪》)。

宏观的主导者是 govt,govt 讲 politics,politics 偏主观。
          
因此,想准确预测宏观这只手的节奏,难度太高。但拉长时间轴来观察,它们相互对冲掉了,最终决定企业前途的,还是要看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全体员工的努力。

如查理·芒格所诉,“宏观是我们需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有所作为的。”

Image
(图片出自:有知有行 App)
          
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期看股价随着净资产的变化而变化的,两者收益率差别不大。
          
理解了上述,就不难理解巴菲特对「利率」的有关叙述:“利率就像估值中的重力。如果利率是零,那么价值几乎可以是无限的。如果利率非常高,就会对价值产生巨大的引力……我不会关注任何人对利率的预测,即使是我自己的预测,甚至是查理的预测……我对宏观经济一窍不通,我认为汇率与利率根本无法预测。好在我在做分析与选择投资对象时根本不去考虑它们。”
              
巴菲特真的不懂吗?相信大家可以肯定的回答:怎么可能。但是你细品这句话:“我认为汇率与利率根本无法预测。好在我在做分析与选择投资对象时根本不去考虑它们。”就懂了他的寓意了。

Image
          
价格随着价值波动而波动。就好比,铲屎官遛狗,这只狗有时候离铲屎官远一点,有时候近一点,但总是跟着铲屎官的方向随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铲屎官的角色,而不是本末倒置地去研究这条狗。
          
优质资产的美妙之处在于,自然会适应环境的发展,并从变化的市场当中,找到自己的盈利点,获取更好的收益,并由此得到市场资本的追捧,从而让市值增长也超越平均水平。也就是俗称的:穿越周期。
          
了解了上述的观点,在做投资决策时就不会想着去择时了。
          
①我不排斥「择时」,毕竟我没「择时」这本事。但是换个角度看,似乎又有该能力。「择时」的底层逻辑就是“估值高了就下跌,估值低了就上涨”。长期看在某个时点,价值投资者的买卖则被外人被看作——精准择时,仅此而已。懂的自然懂,不再赘述。
          
②长期看「择时」回报效果并不大。如查理·芒格所言:“长远来看,股票的回报率很难比发行该股票的企业的年均利润高很多。如果某家企业40年来的资本回报率是6%,你在这40年间持有它的股票,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率不会跟6%有太大的差别——即使你最早购买时该股票的价格比其账面价值低很多。相反地,如果一家企业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的资本回报率是18%,那么即使你当时花了很大的价钱去买它的股票,你最终得到的回报也将会非常可观。

投资是场马拉松,不是今天赚了,明天见好就收,以后再也不干了。所以长期看无需择时。
          
最后再一遍,货币只是资产的价值尺度,以及交易媒介。
      
   

生活  


Image
投资与消费              
愚以为,获得收入后的钱,无外乎「投资」或「消费」。
          
二者如何抉择?我的权衡做法是:当经济低迷时有闲钱就投资多一点,因为市场有更多的便宜货。当经济繁荣时,市场情绪高涨,价格贵了,就消费多一点。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无需过多纠结。
          
另外,投资是为了生活,而非生活只为投资,切勿本末倒置,以免造成家庭不和谐。投资的资金必须是闲钱,所谓闲钱较为主观,因人而异,大多数人的闲钱是为了改善生活,我也不例外。安全起见,我建议是扣除计提2-3年的年支出费用后,所剩余的资金用于投资。
          
再次强调,必须是闲钱,否则一旦急需用钱之时,现金将贵得惊人。底层逻辑就是,你将被迫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出售你所拥有的优质资产。
          
一个人对财务积累的控制,就是对自我生活本身的控制。
          

Image
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这几乎是每个普通人一生的追求。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是财务自由呢?
          
窃以为,这完全取决于个人欲望。欲望的大小,决定实现财务自由的进展。欲望越大,消费尺度越大,年支出就越大。
          
这下就简单了,可以根据「年支出」来推算出自以为的财务自由。
          
我的简单粗暴算法是:
          
扣除房产后剩余的流动资金=「财务自由」=「年支出」×25倍
          
为啥是25倍?
          
这类似于对企业估值的市盈率PE,「市盈率」=1/「收益率」

这样看是不是就很简单了,「年支出」=「财务自由」×4%。    
          
大概意思就是啥也不用烦恼,扣除房产后剩余的流动资金放在银行理财就能维持一年的开支。就这么简单,没啥高深莫测的。
          
目前我还不知道市面上对「财务自由」的定义是不是也如此。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能与大佬们共振,乃吾之所幸Image
          
其实,会得出此结论,主要还是归功于“财富是思考的副产品”,知识改变命运,文化摆脱贫困。当阅读的越多,自我思维体系将越成熟。
          
愚以为,财务自由不是为了为所欲为或炫耀,而是为了哪天不得不做某件事时,不是因为没钱!
          
前些年常提的那句话,“不计一切代 价”,而没能力的人往往就是那个“代 价”。加油吧,努力摆脱被莫名其妙牺牲掉的“代 价”。人生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让自己有得选,让家人有得选。
          
与君共勉Image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