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牛君 2024-09-07 发布于湖北

1,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旁边注了一行字:闻一多与梁实秋。“哪一个是我?”闻一多严肃地问。梁实秋同样严肃地回答:“任你选择。”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2,有一次,闻一多写了一封短简给陈梦家,称之为“梦家吾弟”。陈梦家回信时便也不客气地称“一多吾兄”,闻一多大怒,把陈大训了一顿。因为闻一多是客气,实际上陈梦家是晚辈。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3,闻一多当学生时在清华听过梁启超的课,闻回忆梁讲《 公无渡河 》时的情形:任公( 梁启超的号 )先生把那首古诗写在黑板上,然后摇头摆脑地朗诵一句:“公、无、渡、河”,接着大声喝彩,叫一声“好”!然后再重复地念:“公、无、渡、河”,“好”!“公、无、渡、河”,“好”!“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好,真好,实在是好!”梁任公这样自我陶醉地一唱三叹,一声高似一声,并无半句解释。朗诵赞叹过后,就高呼道:“思成,抹黑板,快抹黑板!”梁思成也在班上听讲。黑板擦过,这首古诗就算讲完了。闻先生评论说:“大师讲学,就是这样!”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4,1924年左右,北大教授们分成两派,互相攻击,一派以《 现代评论 》为阵地,主要有胡适、陈西滢、徐志摩、陶孟和、蒋廷黻等,另一派以《 语丝 》为阵地,以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等为主。林语堂回忆:当这两个周刊关于教育部与女子师范大学问题而发生论战之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不过,林又说:事实上,只是鲁迅和陈西滢的敌对而已,“我们大家都是适之先生的好朋友”。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5,丁文江,人称“一个结论家”,意思是说他遇事总有自己的结论,一旦形成结论就很难改变。丁文江从小不爱吃海鲜,所以一生不吃鱼翅、鲍鱼之类;绝对不信中医,一次在贵州考察,丁和随从都病倒了,本地只有中医、没有西医,丁就打电报到贵州请西医,宁愿死也不接受中医的治疗。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6,1919年7月底起,蒋梦麟代理北大校长,有一天,胡适见到蒋,蒋说:“北京的教育界像一个好女子,那些反对我们的,是要强奸我们,那些帮助我们的,是要和奸我们。”胡适纠正说:“梦麟你错了,北京教育界是一个妓女,有钱就好说话,无钱免开尊口。”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7,林语堂中学时以第二名毕业,上教会大学时也是第二名毕业,林总结说:“我相信如果我肯在功课上努力一点,便不难得到冠军,不过我不干……我一生都不愿做第一。”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林语堂自称“无书不读”,又对一切事物皆极好奇,“对女人的衣裳、罐头起子、鸡的眼皮,都有得意的看法”。

8,林语堂出生在教会家庭,又是在教会大学上的大学,古学问功底不是很好。刚进清华做老师时,觉得自己中文太差,靠研读《 红楼梦 》来学习北京话,并经常跑琉璃厂旧书摊,第一次知道王国维的著作《 人间词话 》。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奉系入主北京后,林语堂离开北大南下,参加了武汉革命政府,任外交部长陈友仁的秘书。不过只做了不到半年,就辞职了,林表示:我是个食草动物,而不是肉食动物,善于治己,而不善于治人,所以必须弃政治而去。

9,沈从文回忆小时候,小学生中间定过几条“奖惩律”:见仇远走者,罚钱一文;被打起包不哭哼者,赏钱一文;在别处被二人以上围打不伤者,赏钱二文;被人骂娘二句受到挑战而不敢动手者,罚钱二文。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10,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时,邀请胡适来学校演讲。不料轮船抵达时,因风浪太大,无法上岸,胡给杨发了一封电报,说:“宛在水中央。”杨接到电报后,回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别叫我大师,我只是不装!-民国文人逸闻趣事系列(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