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祛湿,有一张方子一定要拿出来与大家说上一说,那就是在宋代大行其道的参苓白术散。
别看它是古方,但是并没有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大浪淘金,说明什么?说明它的实用价值是很高的。
参苓白术散出自宋代官方医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这本书可了不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中医典籍。书里面记载的很多方子到今天依然在发光发热,比方说逍遥丸,当时叫逍遥散。
参苓白术散:莲子10克、炒薏苡仁10克、砂仁10克、桔梗10克、炒白扁豆15克、茯苓20克、人参(或党参)20克、甘草20克、炒白术20克、山药20克
把这些药材研成细末,每次服用6克,每天两次。
现在也被制成了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颗粒或者参苓白术丸。
参苓白术散走的是健脾祛湿的路子,它的作用概括起来基本上就两方面,一方面健脾,一方面祛湿。
《内经》里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运化,脾虚了以后,那些本该被运化到全身的津液就会囤积在中部。反过来,又会加重脾胃负担,所以健脾就等于是在祛湿,祛湿就等于是在健脾。
湿气在中部囤积下来,有的往上走了,就容易头晕,头痛,头重如裹,就是脑袋发沉,不清醒,像裹了块湿毛巾。
有的往外走了,塞在毛孔里,容易瘙痒,长疹子。
有的往下走了,就容易腹泻,为什么?肠道里的浊水太多了啊,打个比方,像雨水特别多的季节,整条河道连泥带沙都往外冲。所以这个时候的大便总是不成形,甚至在排便的时候有一种排不完全,排不干净的感觉。还会沾马桶,很难冲下去。
男性容易阴囊潮湿,女性白带异常,容易有各种炎症。
有湿气的人还会怎么样?会累,总犯困,总想睡觉,有时候明明晚上睡的很好,第二天起来依旧很困,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食欲也不好,吃不下太多东西。嘴巴里呢又黏糊糊的,不清爽。
再回到方子里去,健脾用到的是人参、白术、甘草、莲子、山药。
我们说脾怎么样,虚了,那脾气一定是有所不足的,人参、白术一上来先把脾气补足。
山药吃起来甜甜的,甘草,味道也是甘甜的,甘甜入脾,是脾胃喜欢的味道,可以为脾胃增添能量。
莲子圆滚滚的,非常的饱满,经常吃一点莲子能让身体也变得饱满,其实就是健脾长肌肉。
把脾胃养好,脾主运化的功能得到恢复,可以从根上切断湿气的来源。
紧接着还要把已经生成的湿气赶出去,靠谁呢?
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实际上,这一组既可以归在健脾的队伍里,又能归在祛湿的队伍里。
水湿不是囤积在中部了吗?白术铺几铲干燥的泥土上去,把水湿吸附一下,这叫燥湿。
茯苓呢是利湿,茯苓在身体的中部挖开一条沟渠,自上往下把水湿引导到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
薏苡仁可以理解为渗湿,一点一点的把身体里的湿邪渗利下来,生薏苡仁带点凉性,炒过以后会温和很多。
白扁豆芳香化湿,香能醒脾,脾没有力气,想动动不了,中医就用点芳香的药物去把它叫醒,从而把湿气化掉。
大家看,为了把恼人的湿气祛除,燥湿、利湿、渗湿、化湿,全都用上了,有点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意思。
往下桔梗和砂仁,砂仁主要是守住中焦,行气化湿,一方面让补进去的气不乱,一方面又能把湿气化掉。
再来说桔梗,参苓白术散最妙之处就是加了桔梗,桔梗能向上疏通,能宣肺,把肺气打开,我们说津液的运行、敷布离不开气的推动,谁主气,肺主气,肺能疏通、调节津液运行的通道,简单来说就是通调水道,水道通了,湿气不就有了去路。
反过来再看,有了桔梗开路,是不是又能把其他几味药的药性带到肺,所以参苓白术散这张方子其实暗合了中医常说的培土生金之意,土指的就是脾,金就是肺,脾有问题了,它能治,肺有问题了,它也能治。而且这里面一半儿都是可以吃的,像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所以它其实是非常平和的。
最后再提醒一下,参苓白术散总体偏温,适合寒湿之人。现在也有中成药,相对来讲,粉剂的效果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