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器的皮壳(十)

 桂林0773 2024-09-07 发布于广西

尽量找些皮壳特征清晰易辨的玉器来举例,这样的器物即好拍摄又好讲解,并不是说只有这样的皮壳才是开门的老皮壳,但又必须熟悉这样比较好辨别的皮壳状态,才能看明白那些皮壳状态光滑干净的老玉件。上周六去了中国考古博物馆,馆内的藏品皆是出土器物无疑,照例带上一个观鸟用的手持微距镜,这样的镜头可以将器物拉近放大,清晰度就像平时用放大镜观看手上的玉器一样。

图片

兴隆洼遗址出土玉玦
一出拍摄于中国考古博
物馆

通过观察发现,馆内有不少玉器藏品的皮壳状态就像新的一样,印象深刻的就是两件兴隆洼文化的大玉玦,它们造型简单,皮壳光滑没有任何次生状态,玉质也不熟旧厚重,通透亮洁得就像新的一样,这样的器物如果是在民间的话又能有多少人敢认它呢?只从价值考量的话,这样的东西多半还是会放弃。如果只是收藏,像我之前讲的那样,只要价格能接受自己又喜欢的话就不会那么多顾虑了,当然,前提还是需要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一般不爱拍摄较白的玉器,想拍清楚了太费劲,但不用这类玉器来写皮壳又不合适。所以本篇选了这样一件颜色青白的藏品拍摄讲解。

图片

宋代  青白玉象  一出藏品

这是一件和田青白玉的大象,玉质油润,中古时期的玉象,题材难得,不易碰到,而且材质不错、用料厚实、造型漂亮。明清以前的玉象,如果造型是那种薄片或者厚薄片的话还是差点意思的,而中古玉器又以薄片器为多。这件玉象长6.2厘米,宽3.4厘米,高3.8厘米,圆润饱满的晚唐遗韵。额鼓而前突,小圆圈眼上眼帘前后撇出,这是两处汉代孑遗,但已似是而非了。该玉象四足弯曲、类似瑞兽的腿部造型主要流行在唐到元这一时期,综上特征我推测这件玉象应是晚唐到两宋时期的器物,而元以后则身体上细节增多,开始披毯并增加道具和童子等。

图片

自然光下拍摄,造型古拙,即便色泽通透干净,玉质还是具有厚重的熟旧感。

图片

玉质油润,皮壳斑驳,这种斑驳的皮壳由风化得来,极为细腻,斑驳的形态是由玉质的絮状结构决定的。

图片

右侧脸部,玉质熟旧度高。眼角后下方破损已融入皮壳,整器的砣工内风化与外部器表保持一致。

图片

右侧耳部。

图片

头颈部风化痕迹。

图片

背部风化痕迹,絮状结构。

图片

图片

图片

尾部与整个臀部有白化过度,这不是沁色,也没有沁门,应是制作时无法剥净的玉石僵皮。

图片

左侧耳部。

图片

左侧肋部。

图片

腹部。

图片

足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