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化气,阴成形:张仲景的乌梅丸奇迹般消除肠息肉、肿瘤

 新用户08119963 2024-09-08 发布于广东
 
“阳化气,阴成形”这一理念源自《黄帝内经》,揭示了疾病形成的规律和治疗的方向。它用能量与物质间的动态平衡来解释人体健康与病理变化的机制,如同水在阳光下蒸发成气,在阴凉处凝结成水滴,通过温阳气化可以化解这些凝结物。
 
在身体虚弱时,寒、湿、痰等病理产物在阴寒作用下形成囊肿、包块、结节、息肉、肿瘤等有形物质。然而,这些阴寒积聚物可以在阳气的作用下被化解,这正是肿瘤的形成与解决方法的基本原理。
 
治疗阴寒病(如囊肿、息肉和肿瘤等)需要使用阳气(温热的药物)来化解。有些人可能会担心,癌症晚期患者常表现为阴虚火盛,若再使用温热药物,是否会加重身体的干燥?实际上,这种担忧是基于对病情和药物作用的误解。
 
医圣张仲景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的原理创制了乌梅丸,用于治疗厥阴病寒证。厥阴病寒证是人体最寒冷的病症之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疾病分为六大类(三阳和三阴),其中寒邪侵入人体导致的阴寒病被归为太阴病寒证、少阴病寒证和厥阴病寒证三大类。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寒证的经典方剂。
 
乌梅丸为何能治疗由厥阴病引起的多种疾病,包括胆息肉、肿瘤等?其组方包含乌梅肉、黄连、附子、川椒、细辛、黄柏、干姜、人参、当归、桂枝共十味药。这个方剂巧妙地结合了大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和黄连汤的精髓,是一个“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燮理阴阳”的经典良方,特别适用于治疗“阴阳两伤、寒热错杂”的病症。
 
乌梅丸不仅对厥阴病引起的息肉、肿瘤有效,还能解决许多其他疑难杂症(如顽固性失眠、反复性口腔溃疡、糖尿病、胆道蛔虫症、慢性腹泻、痢疾等)。该方仅有十味药,但配伍精当,具有“寒热并用、刚柔相济、补泄兼施、上下共治”的特点,对那些虚实并存、寒热错杂的疑难杂症、疾病后期及急重阶段的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尤其在治疗由厥阴病引起的久泻久痢的肠炎、肠结核、肠息肉等方面,乌梅丸表现出了显著的效果。方中乌梅为主药,其酸涩之性能收敛止泻。干姜、附子、蜀椒、桂枝、细辛等温热药物能温暖脾胃、散寒止痛。附子、桂枝、细辛、蜀椒还能引导体内的热回到正常状态,或通过温通经脉来散寒。桂枝和蜀椒还能调节皮肤和肌肉的状况,驱逐寒气。这些药物的结合使得表里相通,寒气自除。
 
久泻久痢的病情多为寒热错杂。根本在于脾胃虚寒,标象则为湿热。脾胃虚弱导致运化无力,湿热郁积,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黄连和黄柏能清热燥湿,黄连擅长清除胃中的湿热,黄柏则主要作用于下焦。湿热去除,胃肠得以安宁。久泻必伤气血,人参和当归则能补血益气。诸药合用,标本兼治,使得久泻久痢得以治愈,肠炎息肉得以消除。
 
对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现象,有些人可能会疑惑,既然厥阴病是最阴寒的病,为什么还会出现热象?实际上,厥阴病是阴尽阳生之所,阳气不复时则热,阴气内盛时则厥。因此,发热和厥逆是厥阴病的特点之一,对于寒热错杂的虚证肢厥,使用乌梅丸最为适宜。
 
针对癌症晚期患者的阴虚内热症状,有些人担心使用热药会加重“热”象。然而,中医认为肿瘤和癌症是寒、湿、痰积聚形成的寒性病理产物,时间长了,如果阳气得不到有效补充,身体阴阳系统会进行自适平衡,严重消耗阴液,导致阴阳俱虚,但表现为“热”象明显,这个“热”并非实热,而是虚热,是阴液亏虚的结果。因此,癌症晚期患者的内热明显,但并非实热,而是阴阳俱亏的表现,是可以通过加减方中的寒热用药,加大滋阴药物来随症变化调整使用,使阴阳得补,相互调和,达到治疗目的。
 
有些人误将乌梅丸归类为驱虫剂,这显然是不恰当的。乌梅丸作为厥阴病的主方,其主治范围远非一个驱虫剂所能概括。现代研究表明,乌梅丸对于各类疑难杂症(包括息肉、肿瘤、癌症等)具有极好的疗效。
 
乌梅丸的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大肠息肉、肝病、蛔虫病、过敏性结肠炎、子宫脱垂、霉菌性阴道炎、失调性子宫出血、银屑病、荨麻疹、神经衰弱失眠症、过敏性鼻炎、幼儿腹泻等多种疾病。乌梅丸还有“化痔消息肉”之功,对顽固性失眠也有显著疗效,并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此外,乌梅丸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总之,乌梅丸是一种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并且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由于厥阴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用乌梅丸时必须经过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施治,方中附子有毒性,不能自行照方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